新掌门接棒:德州银行能否成为中小银行转型范本?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何诗涵

8月的德州,一场关乎地方金融发展的重要人事调整悄然落地。莱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亓金波接过德州银行党委书记的重任,这一任命不仅填补了该行长达两年的关键岗位空缺,更被视作地方金融机构优化治理、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信号。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场人事变动背后,是德州银行重塑治理体系、激活发展动能的深层考量。

治理破局

过去两年,德州银行的治理结构曾因董事长职位长期空缺备受关注。根据银行业监管要求,高级管理人员代为履职的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而德州银行的“临时过渡”状态显然偏离了规范轨道。这种非常规状态不仅制约了战略决策效率,也让外界对其内部管理产生疑虑。

亓金波的到任,首先为这场治理“阵痛”画上了句号。作为党委书记的他,按照地方城商行的治理惯例,将在完成法定程序后接任董事长,形成“党委领导核心+董事长负责制”的完整治理架构。这一安排并非简单的职位填补,而是对现代公司治理原则的回归——通过明确决策主体、理顺权责关系,让银行运营重新纳入制度化轨道。

值得关注的是,新任管理者的“跨界”背景暗藏深意。亓金波在莱商银行深耕党务工作多年,擅长组织建设与团队凝聚,这恰恰切中了德州银行当前的痛点。长期的人事动荡往往伴随团队士气低落、执行效率下降,而强化党组织在金融机构中的领导作用,正是稳定队伍、统一思想的有效路径。莱商银行作为德州银行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8.53%,双方早已在股权合作、公司治理层面深度绑定,这种“股东背景+党务专长”的组合,为治理体系的平稳过渡提供了天然优势。

发展转机

翻开德州银行2024年的“成绩单”,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征尤为明显。营业收入13.29亿元、净利润1.24亿元的规模,在山东省14家城商行中处于中下游,但细究数据背后的结构性变化,不难发现转型的曙光。

资产端的“提质”信号已开始显现。尽管贷款总额475.3亿元的增速温和,但投放方向与区域产业转型高度契合。德州市作为山东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149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德州银行将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尤其是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本地支柱产业,看似面临短期资产质量压力,实则是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随着当地传统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这些“扎根本土”的信贷布局有望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

负债端的“稳基”优势同样值得重视。745.16亿元的存款总额占总负债比例高达94.88%,这意味着银行资金来源高度依赖居民与企业存款,虽在同业存单等市场化融资工具上表现平淡,却也规避了过度依赖同业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深化的背景下,稳定的存款基础为银行调整盈利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提供了操作空间。

利润端的短期波动更像是“刮骨疗毒”的必经过程。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88.74%,表面看是利润承压的直接原因,实则反映了银行主动暴露风险、消化不良资产的决心。相较于掩盖问题的“粉饰太平”,这种“刀刃向内”的风险处置,为后续轻装上阵扫清了障碍。随着新管理层到位,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有望遏制资产质量恶化趋势,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的修复值得期待。

区域深耕

在银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小而美”的区域银行如何破局?德州银行的探索为同类机构提供了镜鉴。作为一家深耕德州近20年的本土银行,其842.52亿元的总资产规模虽不突出,但与德州市4047.73亿元的GDP总量形成了合理匹配,这种“量体裁衣”的规模定位,恰恰是区域银行的核心优势所在。

新管理层的首要任务,或将是放大这种“在地性”优势。相较于全国性银行,德州银行更了解本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与融资需求——从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到批发零售业的现金流周转,再到农林牧渔业的季节性资金需求,这些“毛细血管”级的金融服务,正是大型银行难以覆盖的领域。通过定制化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下沉服务重心,德州银行有望在细分市场建立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股东资源的协同将成为重要助力。莱商银行作为山东省内发展稳健的城商行代表,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经验丰富。亓金波的任职为两家机构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无论是技术输出、产品共享,还是联合授信、风险共防,这种“股东赋能+本土深耕”的模式,可能成为德州银行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此前莱商银行董事会秘书王军兼任德州银行董事的安排,已为这种协同奠定了基础。

中小银行转型的“德州样本”

德州银行的发展轨迹,是我国中小银行转型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增速换挡、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区域性银行普遍面临治理完善、风险化解、业务转型的多重挑战。亓金波的到任,不仅是个体的职位变动,更象征着地方金融机构在改革深水区的主动求变。

治理规范化是前提。只有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决策机制,才能确保银行战略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德州银行从“超期代履职”到“党委书记就位”的转变,正是治理体系向规范化迈进的重要一步,这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中小银行提供了参考。

风险可控是底线。面对资产质量压力,与其“捂盖子”不如“揭盖子”,通过主动处置、计提拨备等方式释放风险,才能重建市场信心。德州银行在2024年大幅增加资产减值损失,虽短期内影响利润,却为长期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

特色化发展是方向。区域银行不必追求“大而全”,而应聚焦“专而精”。依托本地产业优势,深耕细分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德州银行与地方制造业的深度绑定,正是这种特色化路径的体现。

随着新管理层的就位,德州银行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治理体系的完善、风险管控的强化、区域优势的深耕,将共同推动这家地方城商行走出困境、迈向新生。而其转型探索,也将为中国中小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下,扎根地方、守正创新,必将成为区域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