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毛克疾:国民志愿服务团,成立百年仍在塑造印度国运!
在印度北方邦阿约提亚建成的罗摩神庙夜景。图源:“世界知识”微信公众号
今年是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意识形态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成立一百周年。作为印度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社会组织,RSS从1925年创立之初的边缘性社会运动,逐步发展为深刻影响印度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局性力量。RSS通过庞大的“团家族”(对RSS旗下组织团体的统称)组织网络深入影响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凭借其海外侨民网络和印度教组织在全球范围传播印度教文化。尽管RSS不直接参政,但其政治分支印人党已深刻影响当今印度政坛,包括莫迪在内的众多印人党领军人物均出自该组织。
RSS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印意识形态格局,也在全球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运动中独树一帜,其百年发展历程也是印度教民族主义从印度社会边缘走向主流、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嬗变缩影。
一、百年发展历程回望
1925年,RSS诞生于印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英印殖民时期,当时印度社会因为种姓、语言、地域和文化分野呈现出四分五裂的散沙状态。海德格瓦敏锐认识到,印度教需要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才能克服内部分裂,并对抗文化侵袭和殖民统治。因此,他创立RSS,旨在通过每日训练营培养一支纪律严明、忠诚于印度教民族主义事业的队伍。不同于1885年成立后聚焦反殖民斗争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RSS专注于文化与社会事务,通过基层工作面向个人传播“印度教特性”理念,强调纪律、团结以及强烈的印度教认同感。这套策略虽使RSS在殖民时期处于边缘地位,但却为其日后在全印掀起意识形态攻势奠定社会基础。
1948年,RSS前成员高德西刺杀圣雄甘地,连累RSS遭到印度政府封禁。尽管RSS坚决否认卷入刺杀,但其一度声名狼藉,以至于被迫调整组织发展策略,转向内部组织建设,逐渐培养起一支极为虔诚的骨干力量,并在第二任领导人戈尔瓦尔卡的带领下进入快速发展期。戈尔瓦尔卡不仅巩固了RSS的基层网络,还通过庞大的社会统一战线扩大影响力。RSS在1951年成立政治分支印度人民联盟(BJS),这也是印人党的前身;1964年,“世界印度教大会”(VHP)成立,致力于整合全球印度教事务;同年,“全印学生大会”(ABVP)成立,旨在深入大学校园,扩大青年影响力。这些组织使RSS的影响力从个人上升至社会,从文化领域延伸到政治、教育、宗教等多领域。
1975年至1977年,在英迪拉·甘地政府实施国家紧急状态期间,RSS再次被封禁,数千名成员被捕。然而,这段经历反而为其赢得“反抗暴政”的合法性,收获更多同情和支持。RSS在与政府对抗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意识形态号召力,这也成为其日后参与主流政治的预演。
上世纪80年代,RSS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理念借罗摩建庙运动之势进入主流视野。罗摩神被RSS塑造成象征统一的印度教符号,而建庙运动主张在北方邦阿约提亚建造罗摩神庙,声称该地为“罗摩诞生地”,但由于建庙原址为16世纪建成的巴布里清真寺而在印度国内引发激烈争论。1992年,大量印度教徒在RSS动员下暴力拆毁该清真寺,引发全印大骚乱,RSS也因此遭到第三次封禁。尽管拆庙事件充满争议,但RSS却结合宗教情感与政治动员,成功将印度教民族主义从边缘推向主流视野,其自身也成为全印政治舞台上的焦点。
1993年至2014年,RSS影响力稳步扩大。1998年,印人党在瓦杰帕伊的领导下首次正式执政,RSS的意识形态自此开始渗入印度国家治理。然而,2002年的古吉拉特邦骚乱再次使RSS陷入危机,其被指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尽管如此,RSS仍通过自身社会联络和基础组织,为印人党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员支持,尤其是推动曾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成为印人党领导人,并在2014年赢得大选出任总理。
在莫迪执政至今的11年里,RSS的意识形态目标与国家政策结合更加紧密,许多原本极具争议的政策最终都得以出台。例如,2019年莫迪政府推动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同年还通过对穆斯林具有歧视意味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2024年1月,莫迪政府还为在阿约提亚重建完成的罗摩神庙举行盛大揭幕仪式,这成为印度教复兴的象征性胜利。同时,RSS现任最高领袖巴格瓦特也试图通过淡化种姓符号、接触多元化社区等方式柔化自身“宗教极化”的社会形象。例如,RSS积极在寺庙、火葬场等公共场所推行种姓平等,以展现其包容性。这些政策不仅巩固了RSS在印度内政舞台上的关键地位,也使其成为印度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
2023年1月23日,国民志愿服务团现任最高领袖巴格瓦特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举行的内部集会上发表讲话。图源:“世界知识”微信公众号
二、走向全面渗透与“印度教特性宇宙”
现在RSS与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发展正呈现新特点。首先,不遗余力推动印度教“统一化”与“国家化”。尽管RSS视基督教、伊斯兰教为“宿敌”,但却乐于吸收其优势,希望将印度教从多元、分散的信仰大杂烩改造为统一而规范的宗教体系。RSS通过发明“印度教特性”,重新定义了排他性的印度教内涵,试图消除传统印度教内部因地域、种姓、语言差异而产生的多样性,彻底改变印度教基于多种信仰和实践的文明传统。例如,罗摩建庙运动将罗摩神塑造成泛印度教的核心符号,淡化了地域和种姓差异,使其成为印度教徒身份认同的统一象征。
RSS还大搞“印度教国家化”,用统一的印度教叙事覆盖地方神祇和文化传统。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突出“他者”以强化印度教认同,特别是将穆斯林和基督徒视为“敌人”,以此增强印度教徒的“敌我意识”、凝聚身份共识。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之所以反复提及“印度经历了1000年奴隶制”的叙事,就是为了刻意突出历史上穆斯林统治南亚次大陆时期“印度教文化遭奴役”的叙事。
其次,RSS的影响力通过统一战线组织全面渗透至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文娱、体育、教育、科学等领域,甚至形成“印度教特性宇宙”。除传统学生组织ABVP、劳工组织“印度工人同盟”、农民组织“印度农民联盟”等,RSS还创设了诸多新型社会机构。例如,教育组织“印度之识”(Vidya Bharati)运营多达1.4万所学校,影响着约320万名学生,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培养下一代。再如,RSS支持的史学研究机构“全印历史编纂计划”则通过将神话和史诗作为“历史依据”试图重写印度历史,突出强调“古印度教文明优越性”。
这些组织不仅传播RSS的意识形态,还通过社会服务、文化活动等方式逐步获取社会认可和群众支持。例如,RSS创设的“部落福利协会”通过提供基层文教卫生服务将部落民纳入印度教框架。再如,RSS依靠自身动员能力积极参与应急救援也赢得广泛赞誉。目前,很多印度公众人物,如体育明星、演员、科学家等纷纷加入RSS附属组织。
第三,RSS的意识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尽管其核心理念——建立“印度教国家”始终未变,但其策略有所调整。在巴格瓦特领导下,RSS突出强调“社会和谐”以柔化公众形象。RSS最初以高种姓为主导,但近年来大幅扩大对低种姓、达利特和部落民的吸纳。这种转变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印人党的选民结构变化中:印人党赢得北方邦、中央邦选举的关键就在于低种姓群体的支持。然而,这种“和谐”作用范围有限,因为RSS仍坚持将印度教视为国家文化的核心,特别是排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值得注意的是,RSS正是通过强调“外部敌人威胁”,才得以在印度教徒群体内部塑造共同身份认同,并借此凝聚人心。
最后,RSS自身政治定位也值得特别关注,莫迪连续强势执政为RSS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莫迪从“组织者”转型为“政治家”后,不再向RSS汇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RSS对印人党的权力优势,但RSS仍能凭借数量庞大的基层组织和意识形态支持者,持续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例如,RSS成员广泛分布于教育、文化、科学等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RSS旗下一些非营利组织也与政府合作,共同参与政策设计和执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RSS长期坚持“非政治”的自我定位,以文化社会组织自居,仅通过附属组织间接影响政策制定,这既使其能保持意识形态“纯洁性”,也获得了在不同社会政治环境下灵活应对变化的政策空间。
三、引人瞩目的“全球愿景”
目前,RSS的每日训练营对印度基层县区覆盖率高达87.7%。未来,RSS将通过其“全印执行委员会”推动更大规模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向尚未覆盖的地区扩张。RSS也计划重新审视自身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历史角色,以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未积极参与反殖民斗争的批评。今年3月,巴格瓦特在RSS权力机构全印代表总会上强调,RSS将继续坚持“非政治”身份,优先推动社会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在寺庙、火葬场、水域等公共场所实施包容性政策,构建超越地域、种姓和语言界限的统一印度教社会,进一步减少印度教徒内部的身份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RSS还提出了一个更为引人瞩目的“全球愿景”。巴格瓦特公开表示,RSS的目标在于“将印度推向荣光的顶峰,并最终将这种变革扩展到全世界”。当前,这种全球化愿景已初步体现在RSS对海外印度教侨民的文化输出与组织动员上。例如在美国,RSS通过“印度教志愿服务团”(HSS)、“美国世界印度教大会”(VHPA)等海外附属机构建立了庞大的印度教徒网络,以印度教价值观为基础,广泛开展宗教活动、文化教育与公益服务,显著增强在美印度教徒的凝聚力,也成为印侨增强社会影响力、参与美国政治的强大助力。在这些组织的努力下,美国印度教徒已成为美印关系的关键桥梁,他们持续美化印度形象、积极在美开展政治游说及政策倡导,多次成功助推美国政府制定对印有利的政策或决议。如,促使美国会在2008年通过美印民用核能协议、为美印领导人举行会谈牵线搭桥等。
巴格瓦特还称,到2047年后,全球各国将出现各自的“RSS式”组织,为全球带来“真理、纯洁、热情和朴素”。这种全球化愿景充分彰显RSS对印度教文化优越性的自信,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输出印度教民族主义理念的雄心。巴格瓦特甚至表示,RSS可为全球提供一种超越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的“精神革命”。这不仅体现了RSS的自我期许,也体现了其对全球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运动趋势的关注。
然而,RSS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其“道德权威”已有所削弱。过去,RSS曾凭借反腐败和提倡简朴生活赢得声誉,但近年来莫迪政府与印度大财团关系密切,加之“财团经济”不断冲击传统经济部门,导致RSS的道德感召力有所减弱。例如,莫迪政府与财团的裙带关系就直接悖逆了RSS创始人之一乌帕迪亚耶所提倡的经济自足理念。二是RSS的排他性意识形态,尤其是对穆斯林和基督徒的“他者化”,也持续制造宗教冲突和社会分裂。例如,RSS下属组织“印度青年民兵”推动的“反爱情圣战”和“护牛运动”,引发诸多社群暴力活动,进一步激化宗教对立。此外,莫迪个人的强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SS对其政治层(印人党)的掌控力。莫迪通过社交媒体、巡回演讲等方式直接与选民建立沟通,成功构建了独属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使RSS难以完全左右印人党未来战略走向。在莫迪卸任后,RSS能否重新掌控印人党,仍是一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RSS不仅是印度意识形态转型的生动缩影,也是全球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运动中的重要案例。RSS通过庞大组织网络、强大动员能力和灵活策略调整,成功将“印度教特性”塑造成印度的主导意识形态。在莫迪执政期间,RSS的许多目标得以实现,但其排他性理念也在印度社会引发广泛而持续的争议。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趋势下,RSS需要在传统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无论如何,该组织都已成为印度国内难以被撼动的重要力量。未来,其不仅将持续塑造印度政治和社会格局,还可能通过“全球愿景”对国际民族主义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毛克疾,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