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向主题性花鸟画系列作品之四:清末民国至今的花鸟画发展脉络与时代演变
李志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中国主题性花鸟画专项研修班”导师,兼任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开封大学客座教授,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花鸟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花鸟画发展的大致脉络(二)
(1)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写意花鸟画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族入侵,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人们在心理上迫切渴望一种阳刚、博大、气势磅礴的文化精神。而这一时期,书法界的金石学与碑学恰好迎来发展的全盛阶段,许多画家本身就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与金石学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等)。金石碑刻所蕴含的雄强笔意与大气磅礴的美学特质,精准契合了时代对阳刚精神的呼唤。这些画家将娴熟掌握的金石学、碑学技法融入绘画创作中,由此催生了比小写意更显雄浑、书写性更强、“亦泼亦写”的绘画新形式——大写意花鸟画。李志向教授提到,这一突破成为花鸟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其代表便是以吴昌硕、齐白石为典范的大写意花鸟画。
(2)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主题性花鸟画探索
建国后,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叠加连年自然灾害,生存问题成为全国人民的重中之重。即便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艺术家们对绘画形式的探索也从未停歇,以潘天寿、郭味蕖为代表的画家,在传统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西方各种思潮蜂拥而入,不同流派的艺术主张得到空前释放与展现。加之老一辈艺术大师相继离世,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大师主导的绘画格局,使得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得以凸显,多元探索成为趋势。这一时期,由于缺乏以往大师的引领,一度出现“人人皆可称大师”的现象,许多画家希望打破创作束缚,改变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绘画面貌。其中一部分画家默默无闻地进行实验性探索,抽象、具象等多样绘画风格层出不穷。在这一过程中,一种融合工笔、写意等多种技法,注重时代主题表达的“主题性花鸟画”新形态逐渐形成。郭怡孮、王晋元、李志向、方楚雄、郑瑰玺等是这一领域较有成就的代表画家。
李志向《暮色》
李志向《南国雨林》
李志向《地毯上的花丛》
李志向《冰雪精神》
李志向《细雨》
李志向《山溪》
李志向《地毯上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