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爱豆进去了,不被骂都难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一部综艺,很难确定它到底是不是在搞抽象。

idol养成系综艺《种地吧》出圈后,不少网友拱火——

内娱208们敢不敢来过一小时18块、上班时间没收手机、周末单休、自愿加班的厂逼生活。

在立项之时,就让人产生兴趣。

结果,这不就来了——

进厂吧!兄弟

500

节目目前只有两期,本来也得攒一波再看看。

但Sir一看完,就觉得很失望。

感觉国产综艺越来越体察不到民意了。

明明是进厂,却拍成了创业。

明明写着进厂,却只拍兄弟不拍厂。

500

不得不说了。

因为厂这件事,与我们息息相关。

01 

还是先从节目说起,这是所有情绪的源头。

为什么会觉得失望,甚至觉得被节目背刺了?

《种地吧!少年》掀起了一阵综艺潮流。

许多类似的节目就开始跟风出现,大体上都是门面上的包装,内核一概稀碎。

有《燃烧吧月亮》,全女班底来种田,却背叛了“女性”。

500

《岛屿少年》以为是荒野求生,结果所在的岛是一个旅游岛。

500

《田间的少年》被质疑没有认真的工作,嘉宾们在抢镜头。

500

以上这三个节目,在豆瓣平台上均没有开分。

怎么说呢?

挂羊头,卖狗肉。

《进厂吧》似乎也是这样的一个节目。

说着进厂,但其实就是在搞创业纪实节目。

500

但更让人不适的,还有一个——

明显的剧本设计。

第一期,它和《种地吧》如出一辙。

兄弟们初次见面,一通寒暄,再进入水泥地铺成的简陋宿舍。

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兄弟们开车时走错了路,压倒了大爷的庄稼。

500

但和《种地吧》不一样的是,由于工厂很刻板。

于是节目组,开始玩起了冲突。

前有《种地吧》被人说假农民,《进厂吧》自主演绎起了“假进厂”。

第一期前面,兄弟们为了创业,借助外部资源,甚至到哪都有人迎接。

就这样假了一整期,给观众制造了足够的质疑。

最终在第一期末尾,他们决定完全从零开始——

纷纷表示这样不真实,不想那么假。

后续他们会变得“真实”吗?

可是Sir表示这剧本感真的让人提心吊胆。

500

如果说,前面的综艺是抄不到位,或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落空。

而这部综艺,用了进厂这个词,却更像是“厂二代”下车间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背刺。

不同于种地,还带点田园牧歌式的幻想色彩,进厂是大多数人的切肤之痛。

那就有人问了,种地吧不也是当农场主?

不不不。

种地靠天,天不能造假。

暴雨就是暴雨,该弯腰通沟渠,就得弯腰通沟渠。

天堑,至少人人都难通。

它早期的出圈,就是苦的共鸣,就连节目组赞助都是后期P上去的。

500

而进厂体验,厂子可以美化,剧本可以设计,这就抹杀掉了平等感。

也许《进厂吧》,理解错了《种地吧》的逻辑。

以为可以当成一种养成式的经营游戏在拍,人就能有共鸣。

却并没有认识到。

进厂,对于平头百姓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出谋划策、共商发展、创业建厂。

而是把时间和汗水,称斤论两当生产要素来卖啊。

索性来聊聊节目中消失的厂吧。

02

那真实的厂是什么样的?

节目中,兄弟们去的是服装厂。

Sir刚好在广州,一个纺织工业历来知名的城市。

500

这里,存在着综艺没有的真实。

一个2012年纪录片,叫《牛仔裤的代价》,来自BBC,它只有一个目的,揭开快时尚品牌下服装厂污染及工人受苦的内幕。

在过去广州的新塘。

你能看到德国卖场里一条9.9欧的牛仔裤在中国成本极大的“做旧”之旅——

砂石打磨,或者喷砂工艺。

接着,牛仔裤套在人形模特上喷马骝(喷遴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

500

放眼四周。

半人高的化学试剂桶,积满灰尘的排气扇,厂后头因排放污水而肮脏的水池。

500

500

500

一个热知识。

服装行业是全球耗水量第二大的行业,也是污染程度严重,仅次于石油行业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

隐患众多。

但安全意识却淡薄。

工人们有些戴着一层薄薄的口罩,有些甚至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他们会说,没事,洗洗就好了。

500

肉体和机器没有区别,裸露在外。

但。

年轻而无知的他们不知道——

喷砂会产生大量棉纤维和石英砂粉尘,这些粉尘进入肺部后无法排出,多年后可能形成尘肺病。

而高锰酸钾长期接触,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具有腐蚀性,吸入粉尘也能导致肺水肿。  

500 

500

40年的繁荣牛仔史,是工人的血泪史。

拉动GDP,促进人口就业,但代价却没有发出声音。

这是以前,那现在呢。

当然了,有整改,有改变,但有利益就有阴暗的角落。

2024年,有UP主就专业调研过。

一个直播间,没戴口罩的年轻工人,在用喷马骝的形式来处理牛仔裤。

这和20年前的画面如出一辙。

更可怕的是——

而旁边开直播的人(或许是老板)口罩带了好几层。

人心不仅隔层皮,小小的口罩暴露了一切。

500

那工人们受害,那老板们坐享其成?

不是,血汗工厂的背后,是同样流着血汗的老板。

大家可能以为的制造业,是北京小米工厂里的机器全自动化。

但这是服装业,利润极度微薄。

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低端制造业。

500

低端到只能在城中村苟活着。

广州市的制衣村鹭江村,一个小小的村,有着2-300间的制衣厂。

大的能养二三百个工人,小的只有夫妻二人式的家庭作坊。

阴暗潮湿的城中村巷,遍地是工业粉尘。

纪录片一位工厂老板说——

要在4美元的价格里做出一条裤子

价格越压越低,分给工人的也越来越少

500

谁又知道。

2025年了,这些服装厂的老板,所谓的资本家招人是这般模样?

500

因为低端,根本没有技术壁垒,也没有议价权。

为了抢单,所以尽可能的压低成本,甚至工厂没利润都要给客户做货。

市面上,当然有能改善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

但,生存尚且艰难,老板们又谈何改进环境,改进技术?

500

明知道被剥削的工人们也得像机器一样干活。

都说服装厂薪资高,还能上万。

但谁都知道,这背后的代价就是每天上班14-15个小时,月休一天。

500

因为工厂的明规则便是“按件计费”,于是拿生命与自由去换钱。

老板、员工,全被这厂子给困住了。

Sir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

这种真实,综艺很难拍出来。

因为综艺不可能把一些年轻人置身于如此伤害身体的环境中。

甚至,综艺的镜头,不可能对准这些可怕的真实。

03

这就是为什么Sir在看到这种团综时,无法由衷地开怀起来。

因为《种地吧》还能让大家稍微链接一下“新农人”的困境,《进厂吧》却很难将镜头对准没有了“自然田园”装饰的,人体机械性的重复劳役。

也许是Sir一厢情愿了。

综艺节目的“厂”这个字眼很轻飘飘,但象形文字告诉我们,厂其实是一道普通人都会面临的悬崖。

其实又何止服装厂?

最近的新闻都看了吧。

有学生,放弃985直接就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500

放弃清华北大,选择在香港拿奖学金,并且读一出来就不缺就业的牙医。

放弃名校护理学,选择在第二梯队的名校读计算机,新能源等号就业的专业。

今年大学填志愿,很明显可以发现许多名字上带着职业的学校变成了大学,甚至招生简章上,多个专业也都明确写着只招收本科生。

500

以前是专升本,现在是本升专。

许多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对学历祛魅,追求更加稳定的毕业即就业,这是许多年轻人在不确定环境中的抵抗。

年轻人不再虚无缥缈,想着改变世界,而是想着怎么尽量不掉到地面。

而更多的人其实只是为生存混口饭。

有一个新闻,说的是服装月入1w5,没人进。

500

因为大家不傻。

1万5的代价是十几个小时坐在同一个地方的机械劳动。

那大家都去了哪?

曾经的富士康,变为现在的流水线——

美团众包,滴滴司机,朴朴超市,快递分拣......

更自由了,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焦虑都快溢出来了。

在不同货架间游走奔忙的,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宝妈,可能赚点奶粉钱。

滴滴司机,接完一单要关注下一单,格外关注公里与价格,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中年男性。

美团外卖,多数是初中就不上学的年轻人,有些生了孩子,家里开支全靠跑外卖的几千块钱。

你的大厂,我的小厂,你的写字楼,我的流水线,无论身份阶层,好像都一样。

500

为什么呢?

可能是时代。

你可能会说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活着”。但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蓬勃朝气的时代。

还是那个服装厂。

曾经,90年代,在深圳进厂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改革开放,纺织、电子、机械制造业急需大量劳动力,嗷嗷待哺。

一个数据对比。

1992年一名熟练挡车工的月薪可达300元。

当时的普通公务员月薪仅150元。

国营工厂不仅提供工资,还配套住房,宿舍拥挤,但免房租。

那是货真价实的铁饭碗。

中国经济发展的腾飞,仰赖于人口红利。

而这红利,也以一个个个体的被囚禁被消耗的青春为养料。

慢慢的,产业落后了,人口红利消失了。

给发达经济体代工的天花板到了,经济终于开始下行了。

当前我国的许多产业,正处于转型时代。

可转型谈何容易?

其实位于广州市内的服装村,政府也想过整改。比如把厂子集中迁移到清远,广州市搞研发。

(这里cue一下,其实综艺里的兄弟们就是搞研发的。)

可是怎么改?

假如仍旧是代工、组装,未能将核心技术掌握手中。

这些厂子还能继续迁到哪儿去?赖以生存的工人们又该何去何从。

没消亡之前,他们只能藏着,改变也无法一蹴而就。

时代转型有其阵痛,承受痛的,又该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

所以啊,正是这普遍的社会现状,才是Sir看着这部综艺被背刺的原因。

因为真干活的话,是笑不出来的。

说白了。

我们的生存焦虑来自整个时代都缺乏信心。

但越是这个缺乏信心的时代,个体的我们更要给自己打足信心。真正的信心,来源于面对真实。

年轻的大家,以下几点可能我们都得认清。

第一、无论你是大厂小厂。

Sir希望,你都得注重健康。无论工作多忙、厂子多卷,你都值得大口呼吸一下。

第二、在这个信息茧房的时代,别被太多信息左右,要筛选某些正确的信息,甚至谨防被洗脑,这是我们追求精神自由的前提。

另外,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有往上看的勇气,以及脚踏实地的韧劲。

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至于这部综艺,就让它轻飘飘地过去吧。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