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北京将要冲出一个航天独角兽IPO

商业航天赛道,将要冲出一个IPO了。
近日,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来自北京的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辅导协议签署时间为2025年7月25日,辅导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5年的蓝箭航天是一家超级独角兽企业,据胡润研究院于今年6月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蓝箭航天以200亿企业估值位列第418位。此前,蓝箭航天更是完成多轮融资,身后除了站着红杉资本、经纬中国等多家头部机构外,也有如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这样的“国家队”参与其中。
眼下,蓝箭航天的IPO进程进入了预备阶段,身后长长的投资人队伍无疑也将在年度成绩单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
而同样值得庆贺的,还有蓝箭航天所在地北京。
近年来,硬科技之风吹遍祖国大地,新技术创新驱动产业新变革期间也在催生大批独角兽企业。其中,北京孵化硬科技独角兽的能力可谓首屈一指。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71.3%,较2020年增长了28.3%,保持年均7%的增速。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创造出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例如:全球首个能够模拟人类操作手机和电脑的自主智能体、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全球首颗RISC-V边缘计算芯片等。
目光顺着冲刺IPO的蓝箭航天身后望去,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北京独角兽叩响IPO大门。
80后造火箭,冲刺IPO
出生于1983年的张昌武,是蓝箭航天这头独角兽的掌舵者——据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公司控股股东为张昌武及其控制的淮安天绘科技信息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占公司14.68%的股份。
而和技术背景出身的创始人不一样,张昌武是从金融业跨界到民营航天这个新兴产业赛道的。在创业前先后在汇丰银行运营部、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亚太区战略部工作,主要从事汽车金融等领域,有着丰富的投资运营管理经验,参与过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在国内的一系列股权投资,及投资后的股权管理,在国际合作及企业战略规划领域有较深的积累。
2011—2013年期间,已经工作多年的张昌武回到校园就读清华MBA项目,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两年时光虽然短暂,但给他带来了足以受益终生的深远影响。2013年,张昌武着手筹备一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那个时候国家层面关于军民融合的政策呼之欲出,觉得我国商业火箭的机会要来了。”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系统建设。”开启了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大门,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序幕。
2015年,国家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在此形势的推动下,国内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掀起了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浪潮,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再加上一批极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商业航天公司迅速成长,狠狠刺激了张昌武的神经。“火箭技术本来就是军民两用技术,既然国外市场能诞生民营商业化运载火箭公司,中国市场也一定可以。”
在决定创业后,张昌武拉上了曾在欧洲航天局任职的教授吴树范,以及为蓝箭航天带来天使轮融资的创想天使投资人牛旼等大咖一同创业。2015年6月,蓝箭航天在北京注册成立。
但跨界不仅是简单的职业赛道转换,而是思维模式的彻底重构。面对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商业航天赛道,张昌武曾坦言:“慢就是快。沿着一条线走下去的技术脉络是非常重要的,商业航天找准方向才能出手,否则很可能万劫不复。另外商业航天本身对于可靠性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追求质量比追求速度更重要,怎样静下心来把产品做扎实,把关键的零件吃透,在点火发射的那一刻优势才会凸显出来。”
于是蓝箭航天一开始制定的战略就是中型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在公司成立的前三年,同时也是资本追逐热点、行业略显浮躁的三年,但这期间,蓝箭航天近乎固执地专注于既定技术路线。张昌武与团队远离喧嚣,将精力集中于“把产品做扎实,把关键零件吃透”。
这份沉潜的定力,最终沉淀为硬核的研发成果。2018年,“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蓝箭航天成为国内首家走通民商火箭发射链路的企业;同年,蓝箭航天发布“朱雀二号”火箭型号,成为国内最早开始液体运载火箭研制的民营航天企业;2022年,“朱雀二号”遥一火箭首飞,公司成为国内最早进行液体火箭发射的民商航天企业;2023年,“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2024年,基于“朱雀二号”成熟技术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完成飞行试验任务,标志着其正式迈入商业化发射服务的稳定发展阶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中大型运载火箭研制的企业之一,蓝箭航天凭借自主研发与技术迭代引领行业前沿,并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成熟的产业化实践以及全箭关键配套能力提升,为中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致力于成为全球航天市场的重要推动者。
成绩斐然的蓝箭航天,自然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持续青睐。
先是在蓝箭航天创立后三年间,还没有研发出实际产品的蓝箭航天便累计获得各类投资超过5亿元,此后更是保持着几乎每年融一轮的节奏,现估值高达200亿元。市场最新一幕发生在2024年12月,彼时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蓝箭航天投资9亿元,成为蓝箭航天历次融资中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投资机构。资金将主要用于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测试及生产。
眼下,80后张昌武将带着这头200亿元超级独角兽,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商业航天企业IPO潮起
启动IPO进程的蓝箭航天,无疑也是在朝着“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发起进攻。
但从现状来看,“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花落谁家言之尚早——与蓝箭航天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近乎同期,航天企业屹信航天也在江苏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
成立于2018年的屹信航天,主要从事微小卫星星载测控通信产品及地面测控系统研发,并覆盖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卫星载荷及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元领域。
自成立以来,屹信航天深耕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发与制造,为商业卫星搭建“空天信息桥”,目前已累计研发、生产出三大类十余种产品型谱,为商业卫星配套载荷设备百余台。作为一家优秀的“硬科技”企业,屹信航天致力于研发、生产微小卫星通信载荷及测控、数传产品,满足各类商业卫星互联网、物联网需求,服务于国家天地一体信息网络建设。
政策是这波潮涌最直接的推手。
今年6月,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科创板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一并纳入支持范围。这意味着尚未盈利、但技术领先且研发投入巨大的火箭与卫星公司,可以跳过“最近一年盈利”的传统门槛,直接凭借预计市值+核心技术的组合叩开A股大门。
制度松绑一经落地,蓝箭航天和屹信航天先后启动上市辅导。毕竟,资金需求是企业冲刺IPO的内生动力。
毕马威报告显示,商业航天呈现长周期性、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的特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企业普遍面临降低成本、“质效提升”的双重压力。
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商业航天需要“耐心资本”长期稳定的投入。另一方面,商业航天行业存在激烈竞争,国际国内都在力争降低成本、增强运载能力。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因部分核心技术短板、受地缘政治影响与市场壁垒等因素,相较于国外商业航天在成本控制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国1公斤的卫星发射成本大约是1万美元,按此计算,单颗低轨通信卫星的发射成本约为200万美元,而美国“星链”的发射成本更低,SpaceX发射单颗低轨卫星的成本仅为75万美元左右。
商业航天需要高额投资,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案件达19起,金额55.51亿元,同比增长21%;单笔融资均值2.92亿元。同时,商业航天也是高风险的行业,双曲线一号、朱雀二号、谷神星一号等商业航天发射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研发和生产环节,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射失败记录。
而当一次市场单笔融资逼近天花板,二级市场毫无疑问将成为继续输血火箭、卫星批产与回收船队的唯一选择。
好在,技术成熟度的集中突破给了资本市场足够的信心。从产业链、技术产品化突破和创新驱动的角度,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且基本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而相关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破2.5万亿元,高端制造业与产业集群同步壮大。
随着卫星、火箭和发射场逐步实现商业化,高密度商业卫星发射基础设施已初步形成。同时,得益于中国航天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技术创新与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商业航天产业也具有较高的“自主可控”程度,技术壁垒并不普遍。
可以预见,在资本市场持续加大对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力度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商业航天企业闯关二级市场。
“北京亦庄”排队IPO
冲刺IPO的蓝箭航天,离不开北京经开区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与合作。
在培育商业航天独角兽这件事上,北京亦庄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和生态协同,已形成显著优势。数据显示,商业航天领域有12家独角兽企业,5家位于北京,其中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银河航天这四家企业均来自北京亦庄。据了解,北京亦庄已聚集空天企业超160家,生态企业超过600家,空天街区加快建设。未来,北京亦庄将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之力,加速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为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
正如蓝箭航天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从产业基金的‘精准滴灌’到政策服务的‘全程陪伴’,蓝箭航天成长轨迹的背后,清晰烙印着北京经开区的护航密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开区给“如何梯度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这个问题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北京经开区出台了一系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在加强共性要素政策方面,经开区聚焦科技创新推出一揽子的“科创二十条”,内容涵盖技术攻关、创新平台、企业培育、研发投入、数智转型、产学研用等多个方面,2024年全年兑现资金12.6亿元,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1亿元。同时注重细分产业专项政策,如在信息技术领域,出台加快打造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每年发放1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场景。
今年年初,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统信软件、青藤云安全、芯驰半导体、蓝箭航天等19家北京亦庄企业入选,涵盖了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消费与零售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实际上,自“十四五”以来,北京经开区已初步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
“聚焦通过创新支持、平台建设、政策支撑、金融服务,北京经开区打造了‘四位一体’中小企业培育模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3月初,北京经开区已拥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在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前列;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6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973家、独角兽企业19家、单项冠军9家、隐形冠军6家,打造了科创企业“热带雨林”式成长生态。
2025年以来,北京经开区更是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出台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汽车产业、医药健康产业、信创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具体政策,以及促进商业领域发展,推动商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从孵化载体建设到企业梯队培育,从政策支持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北京经开区以系统性思维和精准施策,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构筑了独角兽企业成长的“亦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创下今年北京最大IPO的屹唐股份也来自于北京经开区,同时其也是亦庄国资孵化的最大规模科技IPO。
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独角兽和IPO从北京亦庄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