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马克思过时了!他正在解释你今天的焦虑和迷茫

 来源: 心聿思政公众号   作者:马小哲​

  在如今这个飞速旋转、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论调:“马克思过时了!”似乎那个19世纪的幽灵,在经历了20世纪的波澜壮阔后,已然失去了对当下世界的解释力。有人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全球化这些新现象,早已超出了他思想的范畴;有人觉得,那些曾经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更是证明了其理论的“不合时宜”。然而,当我们身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高压竞争的21世纪,当你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为工作、为生活、为未来感到无尽焦虑与迷茫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马克思究竟在说什么。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的洞察,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正在精准直抵核心地解释着你我今天的困惑与不安。

  我们的焦虑,很多时候源于一种普遍而深刻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并非单纯的个人情绪波动,而是弥漫在整个社会肌理中的一种结构性张力。它表现为在职场上的身心俱疲,在消费上的无尽欲望,在人际关系中的疏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这些,无一不与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现象紧密相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剖析了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他指出,工人将生命力投入到劳动中,生产出产品,但这些产品却不属于他们,反而作为一种独立于他们的存在,甚至反过来统治他们。你的努力,你的汗水,凝结成一件件商品或服务,但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你的价值,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当你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而仅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时,你就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与劳动过程相异化,甚至与你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你感到被掏空,被压榨,仿佛只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这就是“996”、“007”下,无数白领和蓝领共同的心境写照。你的焦虑,正是源于这种劳动与生命的分裂,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我实现的途径,如今却成了异己的、甚至敌对的力量。你被卷入无休止的“内卷”,因为停止奔跑就意味着被淘汰,这种由异化劳动带来的身心分离和精神损耗,正是当下普遍焦虑的深层根源。甚至,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这种异化更进一步。算法支配着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节奏,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浏览,都被转化为数据,成为资本攫取利润的原料,而我们对此却几乎毫无感知和掌控,这无疑是马克思当年所未曾预见的,但其异化逻辑却依然清晰可见。你的社交平台点赞、你熬夜刷剧的习惯,都可能在无形中为某种商业利益服务,而你本身,却沦为了这一巨大机器的“燃料”。

  再来看我们对“拥有”的执着,对“消费”的狂热。我们总觉得,只要买到某个商品,拥有某种品牌,就能获得幸福,就能提升自我价值。奢侈品、电子产品、热门课程,甚至精致的生活方式,都被包装成某种身份的象征和幸福的密码。然而,这种追求往往是短暂的,一旦拥有,新的欲望又会滋生,我们陷入无休止的“买买买”循环,内心却依然空虚。这并非简单的购物冲动,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阐述的“商品拜物教”的生动再现。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商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超感性的外衣,仿佛它们自身具有某种魔力,能够独立于生产者而存在,甚至彼此之间能建立起独立的关系。人们不再关注商品凝结了多少人类劳动,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被遮蔽,取而代之的是对商品本身的膜拜。我们不再把商品看作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物化,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生命和属性的“神物”。品牌溢价、网红带货,都在强化这种拜物教。当你为一款限量版球鞋彻夜排队,为一部最新款手机省吃俭用,你崇拜的并非鞋子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它所附带的社会符号,它能为你带来所谓的“面子”和“地位”。这种对物的迷恋,让你感到困惑:为什么拥有了这么多,却依然不快乐?为什么我总是感觉不够?这种消费主义的陷阱,正是商品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极致体现,它制造了欲望的幻象,加剧了精神的迷茫。

  而你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阶层(本质还是阶级)固化的无奈,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也同样能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中找到回响。尽管今天的社会结构已远比马克思时代简单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极对立更隐蔽,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阶级的矛盾依然是社会运行的根本逻辑。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的日益商品化,使得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通道愈发狭窄。你努力工作,却可能发现财富的积累速度远不及资本的增殖速度。你可能以为自己属于所谓的“中产阶级”,却承受着“中产陷阱”的压力,一场大病,一次失业,都可能让你跌落谷底。这种无力感,正是资本逻辑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强化其统治地位的表现。马克思的《资本论》详细揭示了资本的逐利本性及其扩张逻辑,它会不断地寻求剩余价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同时会带来周期性的危机、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劳工阶层的相对贫困化。这些在一百多年前被揭示的规律,至今仍在以各种形式上演。你所感受到的职场竞争白热化、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正是这种资本增殖逻辑的必然结果。资本的全球化更是将这种竞争和不确定性推向了极致,个人的命运与遥远的国际市场波动紧密相连,无形的力量掌控着你的生活,而你却难以辨识其面貌。

  那些认为马克思过时的人,往往只看到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某些偏差,或者误解了马克思思想的本质。马克思虽然绘制了完美社会的蓝图,但不可能提供一套傻瓜式教条式的操作流程,更没有预言一切技术细节。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供了一套深刻而富有批判力的分析工具,一套能够穿透现象、直抵本质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政治结构乃至思想文化。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种种焦虑和迷茫,并非仅仅是个人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而是特定物质生产方式下,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反映。正是这种将社会现实视为动态发展过程、并将经济基础作为分析起点的方法论,使得马克思的理论能够不断适应和解释新的时代现象。全球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这些看似全新的事物,在马克思的批判性视角下,依然可以被清晰地透视解剖,其内在的资本逻辑和异化效应依然能够被清晰地揭示出来。他的理论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锐利,反而因为新时代的复杂性而显得更加必要和深刻。人民网曾发文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依然存在,马克思揭露的资本主义矛盾依然存在且未根本解决,马克思批判的资本本性也未改变,仍是支配社会的强大力量。

  所以,当你感到焦虑和迷茫时,别急着把马克思束之高阁。他可能正是那个能帮你拨开迷雾,看清问题本质的引路人。他的理论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是对自由和解放的终极追求。理解马克思,是为了掌握这种批判的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一种能够看透社会表象、认清自身处境的觉醒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让你意识到,你的焦虑和迷茫并非孤立无援的个人困境,而是时代脉搏跳动中的共鸣。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才能更清醒地思考,如何摆脱异化的束缚,如何超越商品拜物教的幻象,如何构建那个更加公平、自由、真正以人为本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从而让我们的生命,不再被无谓的焦虑和无尽的迷茫所吞噬。马克思的思想,并非要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给你一把钥匙,去解锁并改造你所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