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亿,60后跨国夫妻,收获一个IPO

来自南京的“准独角兽”,IPO了。
8月6日,汉桑科技(301491.SZ)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较发行价28.91元高开216.5%报91.5元/股,总市值为118亿元。
成立于2003年的汉桑科技,是一家提供高端音频产品和音频全链路技术解决方案的综合供应商,致力于为全球知名音频品牌客户提供高性能音频、创新音频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服务,产品覆盖家庭音响系统、商用音响系统、个人音响等多场景。
目前,汉桑科技与全球音频行业众多知名品牌公司和生态巨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合作对象涵盖了NAD、Bluesound、Snap One、Sonance、JBL、McIntosh、Sonus Faber、B&W等知名品牌,成为中国音频ODM厂商中为数不多获得国际高端市场广泛认可的企业之一。同时,汉桑科技已经在美国、丹麦、澳大利亚、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持续进行国际化布局。
此次IPO,汉桑科技拟募集资金10.019亿元,募集资金拟用于年产高端音频产品150万台套项目、智慧音频物联网产品智能制造项目、智慧音频及AIoT新技术和新产品平台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成功上市的汉桑科技,是其从“隐形冠军”迈向二级市场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古都金陵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力的最新例证。
年赚14亿,60后跨国夫妻收获一个IPO
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档”企业。
招股书显示,IPO前,王斌直接持有公司37.93%的股份,为汉桑科技的控股股东。除直接持有公司37.93%的股份外,王斌和她的丹麦丈夫Helge Lykke Kristensen合计控制汉桑科技84.93%的股份。与此同时,王斌的妹妹王珏还直接持有公司8.87%的股份,且王珏已出具《一致行动确认函》,系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综上,王斌夫妻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汉桑科技93.80%的股份。
汉桑科技的故事源自出生于1967年的王斌。名校毕业的王斌在大学毕业后,并未如旁人所期待般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是在外贸改革之初选择了贸易这条全新赛道。在1989年大学毕业后便就职于中山集团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部,任业务经理。
1992年,在贸易公司工作三年的王斌摸清了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供求资源,于是选择从公司辞职,自己做起了从有色金属到白色家电的外贸生意,公司体量虽小,但踩准时代节拍的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97年时交易额便已达到700万美金。原本按照王斌的设想,自己将在外贸行业一直做下去,不同的只是企业规模、经营品种和贸易额都将慢慢做大,但在1998年,王斌的人生转折年悄然而至。
1998年,王斌应邀帮助一家著名音响设备制造商在南京寻找代工厂家。这原本纯属“私人帮忙”的小事,却酝酿一桩“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事。
凭借自己对业界的了解,王斌很快就给这个制造商朋友成功牵线搭桥。找到的代工企业拥有成熟的产品和研发能力,很快就和该制造商谈妥了合作意向。
然而,当该制造商投入资金、设计方案和具体技术指导,并与代工企业合作做出了样机,只是在将这家企业纳入代工厂名单做必要的工厂稽核,提出需要的改善要求之时,王斌突然接到代工企业负责人的通知,声称无法接受该制造商“苛刻的”性能参数指标,也挤不出时间精力和这家“挑剔的”外商做生意了,而此时距离项目试生产进度目标只有两个月。最终劝解无效,王斌不得不向该制造商解释对方中途出局。
作为这起合作的牵线人,王斌认为这样的结果不仅损害了对方的利益,也损害了自己在圈内的信誉,即使她的初衷只是帮忙。王斌斟酌再三,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建厂和制造商合作,以保证项目按时投产。最终结果也让所有人满意,产品在两个月内如期试生产,并成功量产,产品更是获得《WHAT HI-FI》年度产品大奖。
彼时,毫无音响行业经验的王斌对于创业做音响这件事并无把握,但是这次做中间人的经历,却让她无意发现了这一行业的商机,并投身其中。
同样加入这场原本毫无把握的创业旅程的,还有王斌的丹麦丈夫Helge Lykke Kristensen。资料显示,出生于1960年的Helge,在2001年辞去NAD电子公司产品开发总监一职,加入汉桑(南京)电子有限公司。后于2003年,夫妻联手创办了汉桑科技的前身汉桑(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站在事后的角度来看,技术加外贸组合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Helge把欧洲高端音响的设计理念带进来,王斌则把供应链成本压到极致。公司先从功放、音箱等传统高性能音频做起,随后切入无线音频模组、AIoT智能终端,客户名单里出现了NAD、Bluesound、JBL、McIntosh、Sonus Faber、B&W等国际品牌。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98.01%、98.01%和97.41%。
业绩表现同样可圈可点。2022—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86亿元、10.31亿元、14.5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90亿元、1.36亿元、2.54亿元。不难看出,2022年度同比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度受欧美地区通胀较高、消费不振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下降。但公司最近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16.34%、41.04%,业务整体保持增长。
今天,两位60后跨国夫妻把一个年赚14亿的音频企业带到了A股。钟声落下,一个新的资本故事才刚刚开始。
东大系IPO,+1
王斌,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学霸,其于1989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
在王斌下海做外贸生意早期,名校出身的光环也为其加分不少——此前报道曾提及,“和同行相比,名牌大学的专业技术背景是她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她总能很快获取供求双方的信任,小外贸公司的生意风生水起,1997年的时候交易额已达到700万美金。”
作为一家“东大系”企业,汉桑科技多年也持续和母校东南大学保持着鱼水情谊,双方在产学研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
2021年5月26日,“东南大学—汉桑科技AIoT联合研发中心”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在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举行。彼时东南大学校方领导表示,“东南大学—汉桑科技AIoT联合研发中心”的成立将有效推动东南大学相关学科的产学研工作,希望合作双方扎实开展工作,共同发展和相互赋能,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而王斌则在仪式上介绍了汉桑科技的业务领域和发展愿景,希望通过“东南大学—汉桑科技AIoT联合研发中心”的平台运营,帮助汉桑科技在前沿技术方面设置科研项目,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上取得创新突破,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AIoT联合研发中心将为在校学生提供科研项目和实训实践等方面的平台资源,助力东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此前,王斌也一直关注母校发展,持续在东南大学设立“汉桑科技”奖教金和奖学金,反哺人才培养。
汉桑科技成功上市,也意味着二级市场“东大系”军团再添一员猛将。无独有偶,近日闯关IPO的“夫妻档”企业道生天合,实际控制人之一的季刚同样毕业于东南大学。
如此一幕幕,并非偶然。
毫无疑问,东南大学是一家低调的985,但实力却不容小觑。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并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百余年来更是培养了无数豪杰。
进入到硬科技时代,东大校友的身影同样随处可见。半导体独角兽芯驰科技和芯德半导体,背后均站着源自东南大学的掌舵人。芯德半导体更是于近日完成约4亿元C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元禾璞华、雨山基金、省战新基金。
今年5月,东南大学首届无锡校友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在滨湖举行。现场发布了总规模5亿元的东南大学无锡校友科创转化基金。与此同时,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旨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和“产业金融联合协同赋能”的双向协同创新体系和生态。由其孵化引育的首批5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山水城,涵盖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网络安全、两机等领域。
未来,“东大系”势必更加壮大。
“南京板块”再扩容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上市的汉桑科技,是资本市场“南京板块”中的新成员。
今年以来,南京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也在不断攀升。在汉桑科技IPO之前,最近一幕发生在7月25日,这一天,来自南京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维立志博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成立于2012年的维立志博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新疗法的发现、开发及商业化。通过重点布局肿瘤免疫2.0、T细胞衔接器和抗体偶联药物三大领域,公司积极探索多领域组合疗法,已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截至目前,维立志博的肿瘤管线共研发出12款产品,分别为3款单克隆抗体、5款双特异性抗体、3款抗体偶联药物以及1款双特异性融合蛋白。
更早前的6月23日,同样在医药行业深耕多年的药捷安康也在香港敲响上市锣声,而药捷安康也是南京2025年首家上市企业。截至目前,成功赴港上市的南京企业已经达到32家,另有2家交表企业的上市进程也在有序推进中。
同在6月30日,来自南京的汽车科技企业司凯奇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方式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
下一步,南京表示将一如既往按照梯度培育上市企业的思路,深入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企业上市服务专员制度,进一步优化升级资本市场培育信息系统,加大力度服务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推动资本市场“南京板块”高质量发展。
排队IPO这一幕对于南京而言并不陌生,毕竟对于一个盛产独角兽这类IPO后备军的南京来说,企业上市不过是早晚问题。
胡润研究院于近日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有9家南京企业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七。这份榜单上,按照估值排序,南京入选企业分别为:T3出行、新康众、芯驰科技、开沃汽车、蓬勃生物、世和基因、福佑卡车、鼎泰集团、芯华章,其中3家企业属于生物科技行业,其余企业分布在共享经济、电子商务、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物流等行业。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能级资本为驱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而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聚焦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孕育发展所需,出台激励政策,建立瞪羚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重点监测、精准指导,及时解决企业“成长的烦恼”。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好外引内培“组合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壮大高成长性科创企业集群。
不妨期待,南京这片热土在未来跑出更多独角兽和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