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合作:画饼容易啃骨头难 —— 某教授愿景与俄罗斯现实的激烈碰撞

经贸合作:画饼容易啃骨头难 —— 某教授愿景与俄罗斯现实的激烈碰撞

撰文:雅礼学人

2025 年 8 月 4 日星期一

 某教授近期提出的 “政策洼地”“产业互补”“基建先行” 思路,确实点出了中俄经济 “你缺我补” 的互补性,出发点亦带有战略善意。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触目惊心:俄罗斯经贸合作中 “政策多变” 的利己主义倾向,已通过多个现实案例将美好蓝图撕开缺口,让 “系统性风险” 的警示愈发清晰。

一、理想政策工具遇挫于现实政策风险

某教授主张的税收优惠、经济特区等 “药方”,核心前提是政策稳定性,而俄罗斯的政策 “变脸” 与 “选择性执法”,却如悬在中资企业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风险不容忽视。

“报废税” 突袭:政策黑天鹅的典型案例(2025 年)

2025 年 8 月 1 日,俄罗斯突然对中国进口卡车征收 70%-85% 的 “报废税”,这并非常规政策调整,而是毫无预警的 “突袭”。江淮汽车一家企业因此面临 80 亿元损失(8000 辆库存车近乎报废),全行业在俄 15 万辆车相关资产瞬间蒸发约 200 亿元,东风、福田、解放、重汽等企业均受波及。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方要求召回已售出的 2.5 万 - 3 万辆车进行 “升级”(数据来源:俄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且 2025 年 9 月 30 日前未完成认证的在途车辆将被直接销毁,近乎 “连根拔起” 式的打击。此前部分中国车企受 “中俄友好” 氛围影响,低估风险甚至加大投入,最终遭遇沉重冲击,凸显对 “友谊” 的过度轻信可能带来的代价。

政策变动的 “暗箱操作” 属性

俄罗斯政策调整的频率与幅度堪比特朗普政府,更胜一筹的是其 “暗牌” 特征:地方层面可随意变动规则(如 2024 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关将中国家具配件关税从 0% 骤提至 55%,并追溯三年补税),中央层面却缺乏有效约束(或默许此类行为)。企业往往毫无预警,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暴露出俄罗斯治理中地方官僚权力凌驾于法律承诺之上的问题。

法律保障的 “画饼充饥”

某教授关注的《远东投资保护法》尚未落地,现有《投资行为保护和促进长期协议》(СЗПК)实际效力有限:保护范围刻意避开中国占优势的制造业、农业,仅覆盖俄罗斯自身的能源矿产领域。地方政府更常以 “国家安全”“环保” 为由设限,法律承诺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

二、产业互补?实则陷入 “市场准入” 与 “利润榨取” 循环

中俄在制造、农业、能源领域的互补性确实存在,但俄方对 “经济主权” 的过度执着,使合作陷入 “市场准入受限” 与 “利润被榨取” 的困境。

汽车业:“温水煮青蛙” 式的利益收割

中国车企在俄市场份额从 2022 年的 16% 升至 2024 年的 45%,看似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利润被持续挤压:俄方通过高关税与强制本地化率要求(如 2024 年规定 2025 年本地化率需达 50%,否则取消优惠),迫使企业不断投入建厂以保住市场资格,最终陷入 “销量增长、利润缩水” 的 “甜蜜陷阱”。

农业开发:“合规性” 黑洞与规则主导权

尽管法律允许外资合资拿地,但土地产权混乱(国有与私有产权冲突)、技术标准随意变更(如 2023 年远东某中资农场因土壤标准突变停工,千万美元投入打水漂)等问题,使农业合作面临 “高投入、长周期、风险不可控” 的困境。俄方手握规则主导权,随时可能以 “合规性” 为由卡压项目。

三、中俄关系:超越 “战略协作” 话术,直面博弈本质

某教授对 “战略协作” 的过度依赖,忽视了中俄在经济依赖、民间信任、国际环境等方面的深层矛盾。剥离 “友好” 外衣,需正视现实博弈的逻辑。

利益博弈:非对称依赖与议价权失衡

2024 年中俄贸易额达 2400 亿美元,中方逆差 380 亿美元,其中 72% 的进口为能源(天然气、石油、煤炭)。这种 “资源换工业品” 的结构使俄方掌握显著议价权:2025 年俄气谈判中,俄方以 “国际能源涨价” 为由要求提价 15%,中方因进口渠道受限只能接受,暴露了依赖的脆弱性。

法律 “主权防火墙” 与控制权争夺

俄罗斯《战略行业外商投资法》将 47 个领域划为禁区,外资持股上限 25%,核心技术需由俄方绝对控制。2024 年中国某能源企业收购俄远东油田 15% 股权时,被迫将核心钻井技术专利无偿转让给俄方伙伴,实质是 “技术索取” 与 “控制权保卫战”,俄方对核心资源的保护堪称 “铜墙铁壁”。

民间信任赤字:口号与现实的落差

官方层面 “友好” 宣传的背后,在俄华商长期受 “灰色清关”“选择性查税” 困扰:2024 年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大规模抄没华商货物(价值超 5 亿美元),俄方仅以 “税务违规” 为由搪塞,且拒绝赔偿。此类事件反复上演,揭示了 “民间友好” 的表象与实际信任赤字的反差。

国际制裁:难以规避的连带风险

金融合作方面,中俄本币结算占比虽达 90%,但卢布汇率波动剧烈(2024 年对人民币贬值 12%),某中资矿业公司因此产生 2 亿元汇兑损失,本币结算并未完全规避金融风险。技术链 “去西方化” 也面临困境:西方 “长臂管辖” 导致关键技术与设备断供,如华为在俄 5G 项目因缺乏荷兰 ASML 光刻机,只能采用淘汰技术,网速降至设计标准的 60%,凸显 “自主可控” 之路的漫长。

四、破局之道:以 “风险管控” 与 “利益对等” 为核心

面对俄罗斯政策的不确定性与利己倾向,中俄合作需摒弃幻想,确立 “风险强管控、利益真共享” 的原则。

风险防控:从 “纸面保障” 到 “刚性约束” 

法律层面:推动《中俄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细则落地,明确 “稳定条款”(签约后 10 年内,关键税收、环保政策不得单方面变更);争议解决引入国际仲裁(ICSID),摆脱对俄方法院的依赖。

金融层面:推广人民币计价远期合约对冲卢布汇率风险;设立中俄联合政治风险保险池,覆盖政策突袭、法律追溯、强制征收等损失;借鉴 2024 年中俄联合金融基金对远东能源项目的放贷模式(10 亿元人民币,约定人民币结算本息),以人民币锚定降低汇率风险。

投资模式:从被动妥协到主动博弈

技术与市场的对等交换:拒绝为满足本地化率盲目投入,借鉴比亚迪模式(在俄设电动车研发中心,选择性授权非核心技术换取税收优惠与市场准入,核心电池技术严格掌控),坚守 “核心技术主权不可让渡” 原则。

 地理多元化对冲:避免过度依赖俄罗斯市场,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东盟(越南)布局 “备胎” 基地,通过 “第三国组装 + 电商” 模式(如越南产零件利用 “东盟原产地” 身份出口俄罗斯,关税从 30% 降至 5%),规避俄方高关税与本地化要求,这是应对政策波动的有效生存策略。

五、结语:合作的前提是直面现实

某教授的愿景虽具吸引力,但在俄罗斯开展合作需认清三个核心现实:

 1.俄罗斯的实用利己主义是固有属性:其 “向东转” 本质是国家利益算计,与 “友谊” 无关。中方需摒弃 “单方面让步” 幻想,坚守 “对等原则”,将保护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刚性条款纳入合作协议,否则终将沦为技术与资金的 “输送者”。

2.制度文化鸿沟需长期应对:中俄在法律、商业逻辑、官僚作风上的差异深远,短期内难以弥合。合作应采取 “渐进式对接”,通过法律刚性化、金融对冲、区域多元化做好风险隔离,“跨越式融合” 注定风险重重。

3.国际不确定性是常态:西方制裁加码、地缘冲突外溢等 “黑天鹅” 事件将持续存在。中方需保持 “战略弹性”,避免将 “远东开发” 或 “能源合作” 视为唯一选项,通过多元化布局分散风险 ——“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