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受到别人的牵制?

文:蔡垒磊
一个人不自由的根源是什么?被牵制——被父母牵制;被传统观念牵制;被世俗的潜规则,条条框框牵制;被配偶孩子牵制;被舆论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牵制。就这个人只是在“组成社会”,而不是在“体验自我”。
有些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感到痛苦,他发现这是一些陷阱,但却没勇气跳出陷阱。因为跳出陷阱,就意味着跳出“共识”,会失去周围人的助力,而他们并没有信心,能靠跟陌生人协作,跟社会系统协作来搞定自己的生存问题。
还有些人是喜欢被牵制的,因为被牵制就意味着有固定“任务”,不用动脑筋想明天该吃什么,反正前几天吃什么,差不多也就吃什么;不用动脑筋想30岁了要干什么,反正人家好像结婚了,那我也要不惜一切代价结婚,人家生孩子了,我也马上要生孩子,人家办酒席,我也必须要办;也不用动脑筋想“我该怎么赚钱”,我会什么就去找什么工作,工资低那就认命,谁让我只会这个呢?把孩子拉扯大,再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如果别人在给孩子带孩子,那我也带,如果别人在催婚,我也催,如果别人不催了,那我也就“开明了”——真的开明了?不,其实还是在完成固定任务,只不过那个时候系统任务变了而已。
他们这群人既不喜欢摆脱牵制,不想要自由,也不喜欢看到别人能摆脱牵制,不喜欢看到别人有自由。他们不愿意看到“别人可以在自由中也过得很好”,会否定一切在牵制以外的生活模式的合理性,因为只有“大家都这样”,他们才能继续告诉自己“人就这么回事儿,你费那脑子去想,最后还不是跟我一样,或者不如我”,所以他们才会说“刘亦菲不结婚事业成功也没用”“杨丽萍没有孩子不完整”“张国荣喜欢男的很恶心”“孩子去国外工作不如不生”——只有普通老百姓的流程,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这样可以掩盖自己在失去固定任务后会无所适从的状态。
一个人被社会牵制得越多,意味着他越是只能算社会的一部分;而被社会牵制得越少,意味着社会越是只能算他人生的一部分。前者看似也是生命体,但其实更接近组成非生命体组织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即利用资源,利用环境,去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有一个词,叫“自我的同一性”,即你要知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这一辈子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行为模式是否符合这个目标,有没有保持内在精神的独立性,是否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和裹挟。
很少有人能在中老年之前,就能完成自我的同一性探索,他们往往是遵循别人的意志而做事,为别人的期望而妥协,别人说东,他们去做了东,别人说西,他们又连忙去做了西。有些人可能在中老年之后突然因为什么变故而觉醒了自我意识,但却因为已经和各类关系绑定得太深,导致难以保持精神的独立性。
所以一个人想要摆脱牵制,最重要的是什么?尽量不要依赖特定的个体为你提供利益——是任何利益,比如我永远不会把核心业务的核心价值交给员工去完成,哪怕是稍稍偏离核心的东西,也必定是要分拆出2条线或以上,绝对不会依赖任何一个员工去完成只有他能完成的事,如果有,我宁可不做。情感关系也是如此,一旦过度投入到特定个体上,就是有害的,就会受到牵制,我为什么经常说“不关心父母的想法”?我不仅不关心父母的想法,也不关心其他任何人的。但这只是一种保持独立性的方式,我日常可以选择关心,但关不关心的权利在我,即他们的行为对我不造成影响。
经常有人问我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说小孩子要如何培养财商,要如何教育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些都是术的层面,只要识字识数,就可以带着投资,做生意,一起复盘——多实操就可以了。但他们其实更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我们说从小就要“立志”,立什么志?不要搞假大空的,也不要说我长大了想做医生,做老师,做科学家,做警察,做消防员,这种屁用没有。就是最简单的你有什么目标?一辈子这么过你愿不愿意?要把利弊全列出来,包括环境的影响,你的持续付出,承受的精神压力,和可能遇到的风险——如果愿意,再去拆解如何去实现它。
当一个人很早就想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上,要以怎样的方式去活;很早就已经把所有要面对的情况都有了心理准备,还愿意往那里走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更不容易被环境所影响,也不容易被世俗所牵制,这就是“完成自我的同一性探索”。这样的人,在特定的目标和方向上,能比别人多出几十年的积累,不成功就很难。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https://mp.weixin.qq.com/s/1OtF54nPtGDi6Ov1MseTQQ(点击查看详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