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向主题性花鸟画系列作品之三:唐宋元明花鸟画发展脉络——从工笔巅峰到写意新生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画风与表现形式的重大转变。主题性花鸟画作为一门新兴的绘画学科,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推动花鸟画发展的重要作用。

花鸟画发展的大致脉络(一)

(1)唐宋时期的工笔画

李志向教授提到,唐代花鸟画逐渐从人物画的配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绘画科目,薛稷、边鸾等画家的实践为此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工笔花鸟画在色彩运用、技法表现(如勾勒填彩、没骨法)和形式规范上高度成熟,尤其在写实精度上达到巅峰,涌现出黄筌、赵佶(宋徽宗)等代表性画家及《写生珍禽图》《瑞鹤图》等经典作品,形成中国花鸟画的第一个高峰,工笔花鸟画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形式。

(2)元明时期的写意花鸟画

元代是外族统治汉族的时期,因科举制度长期停废、社会文化环境变化,有骨气的汉族文人不与统治者合作,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即便为官,精力也不放在朝政上。这两类人都将精力投入到对书画和戏曲的研究中。到了明代,虽然汉族掌权,但朱氏皇帝朝政黑暗、嗜杀成性,这些文人士大夫依旧无心朝政,仍把精力用在书画和戏曲上,无形中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由于文人参与书画创作,以书入画,使写意精神得以伸张;再加上宣纸的出现,水墨晕染形成的自然纹理和意趣,引发了画家的极大兴趣,推动了写意精神的探索。赵孟頫、王冕等画家以水墨技法探索花鸟意境,弱化写实而重笔墨意趣,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埋下伏笔。

李志向教授讲到,明代花鸟画呈现阶段性演进:初期延续宋代院体工笔风格;中期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等)以水墨淡彩表现花鸟,形成清雅的小写意风格;至中后期,徐渭、陈淳(白阳)将草书笔法融入绘画,开创泼墨大写意,以《墨葡萄图》等作品突破传统束缚,借花鸟直抒胸臆,标志着大写意花鸟画的崛起,成为中国花鸟画的第二个高峰。这一过程中,宣纸的普及为水墨晕染效果提供了物质支撑,加速了写意精神的伸张。

清代以后,写意花鸟画持续发展:清代中期“扬州八怪”(郑燮、金农等)突破成规,以花鸟寄托个性与社会思考;清末至民国初年,吴昌硕融合书法篆刻笔意,将金石气融入花鸟创作,进一步拓展了写意的表现力,共同构成中国花鸟画的第三个高峰。

李志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中国主题性花鸟画专项研修班”导师,兼任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开封大学客座教授,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花鸟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500

李志向《荷塘白鹭》

500

李志向《荷风》

500

李志向《菜园晴晚》

500

李志向《红地毯》

500

李志向《秋忙收工晚》

500

李志向《沧桑岁月》

500

李志向《版纳滴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