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超70000家科技企业!南京银行科技金融的“苦差事”与“硬功夫”

6月30日,南京司凯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境外公司合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智能化商用车美股第一股。
几乎同时,长期为司凯奇提供金融服务的南京银行,也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7月2日,国际权威财经媒体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2025年全球银行1000强最新榜单,南京银行排名攀升至第86位,较上一年度上升5位。

江苏上榜银行情况
像司凯奇这样的科技企业,南京银行已累计服务超70000家。
科技金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是一份“苦差事”。
南京银行,为何要干这份“苦差事”?又有什么“硬功夫”?

司凯奇是国内领先的零排放技术提供商,通过先进的重型新能源商用车产品组合及创新的清洁燃料系统,为客户提供智能化、高性能的新能源车辆。
从创立到成功上市,司凯奇仅用了6年时间,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司凯奇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司凯奇的高速成长中,南京银行作为首批合作银行,量身定制了多元适配的金融服务方案,为司凯奇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另一家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企业——杰华特微电子,也对南京银行的服务满怀感激。
杰华特是一家专以虚拟IDM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专业从事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与销售。
在杰华特成立的第二年,南京银行就授予信用贷款500万元,解决了早期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基于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南京银行与杰华特试单首个“小股权+大债权”投贷联动项目,以小比例的股权纽带成为一家人,撬动了银行大债权的资金支持。
随着双方合作持续深化,南京银行对杰华特的授信金额也逐年增加,由最初的500万元逐年增长,直至2022年的1.4亿元。
在南京银行的持续赋能下,杰华特得以心无旁骛投入研发生产,最终于2023年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杰华特登陆科创板
正解局翻开南京银行的客户名录后发现,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比比皆是。
南京银行,有何秘诀?
位于盐城的江苏隆丰电子,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产制造企业。
江苏隆丰电子成立于2016年,2021年就与南京银行建立了合作意向。
颇具机缘的是,2023年,隆丰电子在南京银行冠名的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上一举斩获盐城赛区一等奖。
同年,双方启动投贷联动合作,涵盖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资代发等综合金融服务。
在南京银行“金融活水”的持续滋养下,隆丰电子的“创新基因”被充分激活。
近三年,隆丰电子年均营收增速超35%,跻身新能源汽车连接系统领域的第一梯队,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从时间线上看,2021年,南京银行开始服务隆丰电子;2023年,隆丰电子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隆丰电子被评为江苏省瞪羚企业。

隆丰电子的SMT贴片产线
这揭示了南京银行客户中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扎堆的深层逻辑——并非南京银行刻意筛选的结果,而是持续赋能的收获。
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正解局,截至目前,南京银行已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7万户,提供信贷支持超7000亿元,江苏省内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服务覆盖率达50%。
南京银行,坚定选择了深耕科技金融;万千科技企业,也选择信赖南京银行。
50%的覆盖率,是成绩,更是双向奔赴的见证。

科技金融因连接“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常被贴上“高大上”的标签。
褪去光鲜的外壳,科技金融其实是一份“苦差事”。
科技企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天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属性。
技术能否突破、产品是否落地、盈利节点何时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
更棘手的是,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多为专利、技术、团队等“轻资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厂房、设备或土地等“硬抵押品”。
这些“轻资产”不仅价值评估难度大,变现能力也相对较弱,难以满足银行对抵押物的传统要求。
另一边,银行的经营逻辑以“稳健性优先”为核心,风控体系围绕“可量化、可追溯、可抵押”构建。
面对科技企业信用记录薄弱、抵押品不足、技术与市场前景不明朗等多重风险,传统银行往往选择“慎贷”“惜贷”。
这也是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核心症结所在。
这意味着,做好科技金融,对银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业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更要懂技术、懂产业,甚至要预判未来3-5年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空间。
既有包容试错的胸襟、前瞻性的战略视野,也要有沉下心、扎下根的定力,深耕产业一线,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验证的不确定性中打磨服务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银行为何干起了这份“苦差事”?

南京银行所处的江苏省,是我国第二大经济强省,也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江苏省制造业实力雄厚,科技创新氛围活跃,科创载体丰富多元,科技企业数量众多。
截至2025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5.7万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215家,均位列全国第一。
这片产业与科技资源高度富集的沃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为南京银行发展科技金融提供了天然土壤。
从国家战略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
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的五篇大文章之首,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南京银行发展科技金融,也是服务江苏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
南京银行在发展科技金融过程中,既面临国有大行的“规模压制”,还要应对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机制灵活”挑战。
若跟随大银行服务大型国企、成熟民企,在规模、资源上不占优势;若固守传统业务,则可能与其他城商行陷入“同质化内卷”。
科技企业,虽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属性,却也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优势。
南京银行较早洞察到,依托江苏丰富的产业与科创资源,科技金融有望成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
南京银行选择深耕科技金融,既是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的战略选择,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差异化竞争的必然路径。

科技金融领域,银行间的竞争也颇为激烈,科技企业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超70000家科技企业,为何信赖南京银行?
换个问题就是,南京银行有什么“硬功夫”?
正解局注意到,近年来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业务上动作频频:
2024年4月,率先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认股权综合服务平台登记托管4单认股权业务,成为江苏省首家落地“认股权登记+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同月,推出全新科技金融产品“科创鑫贷投”,为科技企业提供实质性的“贷款+外部直投”金融服务。

“科创鑫贷投”产品正式发布
2024年8月,发布南京银行“政银园投”金桥试点方案,为园区内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政策支持+股权投资+信贷资源”的全方位服务。
2024年12月,成功发行江苏省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创票据。
2025年5月,成功向某科技公司发放一笔并购贷款,正式落地首笔“科创并购贷”业务。
2025年6月,成功发行江苏省首单商业银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50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79%。
这些首单、首批业务,是南京银行持续业务创新、赋能科技企业的缩影。
在正解局看来,南京银行科技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完善朋友圈与生态圈。
朋友圈,指的是南京银行与科技企业做朋友,打造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江苏铭纳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驱动电机等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制造,拥有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扁线驱动电机自动化设备供应商之一。
2022年,铭纳阳因产能扩大及准备建设新厂房,投入大量自有资金进行原材料、设备采购,流动资金方面产生缺口。
南京银行了解到企业需求,为公司申报了20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并很快发放首笔1000万元信用贷款。

江苏铭纳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不久后,南京银行进一步以“政银园投”投贷联动新模式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联系,为后续设计配套更全面、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奠定基础。
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初创期缺资金、成长期缺资源、成熟期缺资本运作,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差异巨大。
近年来,南京银行以创新“五融”服务体系为支点,通过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服务,精准匹配、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
生态圈,指的是南京银行整合多方资源、打通多环节链路,为企业搭建“成长加速器”。
7月11日,江苏优达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落地南京江北新区。
江苏优达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瞪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车载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研发。
在优达斯落地过程中,南京银行江北新区分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搭建起政、银、企三方沟通的桥梁,协助江北新区招商部门商讨相关企业招引与金融服务方案,推动投资协议顺利签订。

江苏优达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
同时,江北新区分行主动对接了解企业的金融需求,设计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给予企业1000万元授信额度,助力企业完成后续增资扩产等相关工作。
目前,南京银行已经形成涵盖政府园区、创投机构、服务机构、科技企业等参与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生态圈”伙伴与科技企业线上互动、需求匹配,更好为客户、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在打造朋友圈与生态圈的过程中,南京银行不仅是金融供给者,更成为连接科技企业、政府园区、创投机构等之间的关键纽带。
南京银行将金融服务嵌入区域科创生态的“毛细血管”,以金融活水浇灌实业沃土,最终与区域经济形成“共生关系”。
这正是南京银行科创金融形成差异化优势的关键,也是吸引科创企业的“硬功夫”。

作为国内最早探索科技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南京立足江苏,深耕长三角,辐射京沪杭,“科创银行”的名片越擦越亮。
南京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7月19日,南京银行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沪市主板的城商行。

18年来,南京银行资产规模从754.65亿元增加至2.76万亿元,是上市前的37倍;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65万亿元和1.34万亿元,是上市前的33倍和45倍;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02.73亿元、归母净利润201.77亿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约20倍和32倍;不良贷款率0.83%,连续十六年保持在1%以下......主要经营指标长期稳居城商行第一方阵。
南京银行的稳健成长,不仅证明了“服务实体能反哺自身”的商业逻辑,更验证了“科技金融”的战略价值。
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南京银行持续为实体经济注入更澎湃的“科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