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问题上,为何1000个现代高志凯,难抵一个清末赵尔丰
笔者,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引起大家的关注。
该文,对高志凯“以恒河为界”的" 无耻" 说法,表达了高度赞赏!
有部分网友,可能是语文学得不够好,反而以为笔者是对高志凯先生不敬。其理解能力,确实是太差了!
事实上,连高志凯先生本人,后来也解释“自己的初衷是“以魔法打败魔法”,戳破印度多年来的小算盘”!
给大人物当翻译,不一定会载入史册,但“高志凯线”真的会载入史册。
70多年来,在藏南领土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太多的人(包括不少政治家)表现过分软弱,前怕狼后怕虎,露出一副退避三舍的温良恭俭让态度来!
以为对印度强硬些,就破坏什么第三世界和平大局了,破坏什么统一台湾大局了等等。结果,让印度一方,认为中国实际软弱可欺,投鼠忌器,故而得寸进尺,一直虎视眈眈。
高志凯敢于“以恒河为界”的"无耻"说法,正是我们一贯“温良恭俭让”的一种反向思维突破,尽管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但仍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高志凯又补充,自己以恒河为界的提法,“本质是为了推动和平,而不是要鼓吹战争。”,这就又有点缩回去了!“无耻”就要敢于“无耻”到底,而不是回到又要扮演所谓“谦谦君子”的角色中去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是高志凯偶然爆发的敢于“以恒河为界”的"无耻",也仍然是一种口舌之快,有一定作用,但仅仅是作用,而不是真实的行动。
我们更需要真实的行动,这远比口头的唇枪舌剑胜利,更为稀缺和迫切。
毕竟,自1951年丢失达旺以来,藏南这片9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离开我们74年了,再也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了!
因此,我们自我检讨我们自己,得出一个认识,即便是1000个现代高志凯,坐而论道,也仍然不如一个能果敢行动的清末官僚——赵尔丰。
并非是赵尔丰学问才能大于我们,而是其敢于在英国人仍然牢牢控制印度大陆时,就敢于向藏南派出中国军队,予以实质性控制和占领。这才是最起码的,最早形式的宣示主权。这比口头的,地图的宣示方式,要彻底和有效地多!
赵尔丰,生于1845年,兄弟4人行3,兄弟4人除老3屡试不第外,均中进士,可谓书香门第。
尔丰为出人头地,只得走捐纳之途。40岁,在山西静乐、永济、洪洞为县官,交好时任山西按察使的满人——锡良。后,锡良调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作为智囊跟随来川。先因镇压四川地下会党,而得绰号“赵屠夫”。
1908年,赵尔丰被清廷任命为驻藏大臣兼边务大臣。
1909年,赵尔丰得知印度的英国人意欲进一步控制藏南地区,清醒指出“今我不收(察隅),英必进取,攸关大局”,遂派出自己的亲信——自己厨子出身的山西人管带——程凤翔,率兵从左贡进入察隅,驱逐了当地藏官,安抚桑昂、察隅、门空、察瓦龙百姓。程凤翔在藏南地区进行了三次标界,界碑上书“中华帝国四川省边界之察隅南界”。
1910年春,川军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逃亡印度。赵尔丰以工布江达为川藏分界线,压缩了西藏地方的势力范围。改土归流,开办新式学校,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被誉为功劳可与左宗棠平定西北战乱收复新疆同列。
清政府大厦将倾之际,犹能有赵尔丰、程凤翔等爱国志士,破除重重困难,以武力维护藏南主权,一点也不怕与印度英军爆发战争。
今天,正所谓中华全面崛起之时,有什么理由害怕诱发战争,任中华藏南故土,70余年来委身于印度治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