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73%:微芯生物,尚未抵达创新药商业化边界
医药行业这轮业绩预告高峰期中,微芯生物也算是高速增长的典型了。
日前,该公司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4.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5亿元,同比增加35%;归母净利润约3006万元,同比增加17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约2119万元,同比增加145%。
分季度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微芯生物实现收入1.62亿元,归母净利润-1915万元;2025年第二季度,预计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3%,环比增长51%,归母净利润实现扭亏。

随着业绩持续改善,微芯生物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应该更加游刃有余了。
两款药走上商业化快车道
目前微芯生物走上商业化快车道的主要是两款产品——爱谱沙®(西达本胺)和双洛平®(西格列他钠)。
在业绩预告中,微芯生物强调,“公司产品西达本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适应症新进医保,西格列他钠销售策略优化且‘糖肝共管’独特优势得到市场认可,两款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微芯生物营收同比增长25.63%,也主要系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两款产品快速放量。根据财报,西达本胺已完成对全国31个省份、1400余家处方医院及758家双通道药店的商业覆盖;西格列他钠已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近2800家、药店3722家,并原价续约国家医保目录,至2026年底前西格列他钠无需再次谈判。
那么,这两款产品为何能受到市场欢迎?分别具备怎样的落地优势?
据微芯生物介绍,西达本胺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属于表观遗传调控剂类药物,在中国已获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乳腺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适应症。
一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西达本胺也是全球首个在III期试验中较传统标准疗法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CRR)的治疗方法。西达本胺联合R-CHOP一线治疗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适应症已于2024年4月24日获批上市。
西格列他钠同样具有首创性,其是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降糖与胰岛素增敏、血脂调节、抗炎、抗纤维化等多种机制改善代谢性疾病。多项临床试验显示了西格列他钠治疗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疗效与安全性。
结合时代趋势来看,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这两款产品其实也是国产创新药大爆发的缩影,基于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同类最优(Best-in-class)的研发逻辑诞生,具备不小的基础竞争力。
下一轮增长还在更广的需求中
微芯生物正处在上升的好时候。一方面,政策端持续突出医药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并支持具备疗效、足够新颖的优质医药产品落地。据悉,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审批数量已逼近2023年全年,8.8个月的审批均速比肩FDA(7.9个月)。这种形势下,微芯生物的创新动力或许会更加充足,
另一方面,庞大的用药需求,决定了上市创新药广阔的商业化空间,从中或能预见微芯生物新一轮增长。
具体而言,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两款新药的商业化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主要在于相关市场不小,渗透还需要周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截至2022年12月,在中国和全球分别有超过20万和近100万存量DLBCL患者,预计至2030年患者数量将分别增长至30万、123万。另外,预计2024年中国DLBCL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86亿元,之后以12.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30年达到369亿元。
2型糖尿病、脂肪肝这些相对常见病的用药规模更加庞大。据第十版IDF糖尿病地图,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1.4亿,居世界各国之首,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大多数。另外,根据2024年《中国肝病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报告,目前我国约有4亿肝病患者,其中包括6000万酒精性肝病,以及2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年男性占比72.7%。
这种情况下,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的放量空间仍然较大,随着商业化局面铺开,产品进入更多渠道,微芯生物可能还会有更加可观的增长。
但微芯生物也要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比如就市场竞争而言,目前市面上并不缺乏治疗DLBCL、2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药物,老药正在被新药取代,而作为新一代药物,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也在面临“正在路上”更具疗效、更具创新力的同类药物的挑战。
如何保证产品竞争力,如何走得更远,微芯生物还有发展谜题。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