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提拔是拈轻怕重?不见得

近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通报了一起违反组织纪律的典型案例,在被考察干部中分列第一、二名的两名党员干部,因分别以“到新岗位工作可能照顾不好家庭”和“自己的身体可能应付不了新的工作岗位”的理由拒绝组织提拔而被严肃处理一事,引发了全国网友热议。

经绥江县纪委因二人无视组织纪律,拒不服从组织人事安排的行为,分别给予二人党内警告处分、全县通报问责,并建议县政府将其调离原工作单位的“从重处理”。

这一事件的新闻下面,网友们炸开了锅,发表评论近8万余条。纵观全评,大抵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持支持态度:处理的好,这样的党员太自私,党员就是要顾全大局;一边持反对态度:对于工作的安排调动,职工应该有申请不调动的权利。

身为母亲,“小家”正待自己照顾,身为党员,“大家”也本该去服务,如此对比该如何取舍抉择?我们总是听到太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模范党员事迹,毋庸置疑,全体党员都应去学习他们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是榜样,是楷模。可在大力倡导这种奉献精神的同时,我们有没有问过当事人的感受,有没有问过“小家”的感受,为了“大家”牺牲了“小家”,英雄和他的“小家”到底开不开心,高不高兴?愿不愿意?试问谁不愿忠孝两全?为了成就某件事需要去舍弃自己的一家老小,没有人愿意喜笑颜开的去当这样的英雄,他们只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了一个“忠”字,无奈地选择了自我牺牲,然而这里作出“牺牲”的远不止英雄一人,背后是“小家”毫无选择的“被牺牲”。

从她们拒绝组织提拔一事来看,此二人的干部考察评分是货真价实的,可如果此二人真如考察组评价的那样“做老爷享清福”,那么她们在被考察干部中的名次怎会如此名列前茅?如若此二人“怕担责任,不想作为”,她们在如今岗位上的工作亦不会如此出色。职工对组织说出自己的难处和心声,被称为“与组织讨价还价”,在近些年大力提倡的“关爱干部职工身心健康”面前,无视职工家庭因素和自身身体因素强行将其提拔到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的工作岗位上,这样的评价和处理结果不甚公平,未免缺乏了些许人情味道。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有些士兵可能生来就不是一块当将军的料,强行“赶鸭子上架”有违实际,难出成绩。那位以“自己的身体可能应付不了新的工作岗位”为由拒绝组织提拔的干部,至少可以看出她不是个一味想当官、一味想上位的人。“基层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加班也很多”这是实情,然而从她这一理由就认定她是“拈轻怕重”的逃兵亦有失偏颇,相反,她有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权衡和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思量,相比那些身无点技却一心渴望加官进爵的伪官员,她似乎更重责任和担当。

没有国,哪有家?可没有家,也亦无国。党员干部也是人,他们也身兼多重身份,他们是公仆,也是孩子的父母,更是父母的孩子,他们也要去权衡工作之外的很多事情。相信每一位党员在宣誓之时都是无比激动和诚恳的,那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亦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必要之时的牺牲他们也绝不含糊,但组织亦不会鼓励无谓的牺牲,而是会鼓励风险最小化,进而才能实现效率与利益的最大化。人事调动是门学问,人尽其才才可物尽其用,干部的自身生活情况与工作能力情况都是组织部门研究的重点,把一个合适的人放在一个适合他的位置很有必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当官,有的人就想踏踏实实干好现在的事,这没有错,只是他还没有准备好做领导而已,给他时间调整,相信他一定不会辜负组织的期望与重托。

我们的组织是有温度的组织,我们的政府是有温度的政府,让干部职工在人性化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提高职工幸福感,或许会对强化干部职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道德绑架是自私的,温暖的关怀有时比冰冷的处罚更有效力。对干部职工多些人性的关爱,少些盲目的责罚,他们会以更加出色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

(文:李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