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大者——三教归一的猜想
这个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中国也有三大教,道教,佛教和儒教。
我今天斗胆把这些宗教都归一下一。
先说世界上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穆罕默德在学习了基督教的教义以后,结合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文化与生活的特点,进行了改动和发展,形成了最初的伊斯兰教。这两个宗教有共同的圣人,在很多教义上也有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只是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和族群的封闭性,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对教义理解的歧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分裂。于是现在的伊斯兰教有了一千多个教派。最大的两个,什叶派和逊尼派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水火不容。后面是什么样的利益纠葛或者历史上的恩怨情仇我没有深入研究。不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某种内在联系是肯定的。对了,这两个教也因为土地和贸易的利益纷争,以各自神明的名义,已经争斗了几千年了。现在仍然还处在敌对状态。
佛教和基督教的关系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有学者研究认为,基督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阿富汗游历过并很可能在阿富汗接受了佛教的教育。然后他回到了欧洲。这一次返回,是受到僧团的委托回欧洲传教,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离开了阿富汗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现在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从宗教历史的角度看,基督教的起源晚于佛教,只可能是佛教演化成基督教而不会是反向的。
虽然具体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考了,但是从佛教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理念上不难发现两者的关联。
比如,这两个宗教都强调“信”是解脱或者说被救赎的唯一条件。首先要相信,然后才会有修行的顺利,首先要相信,然后在世界的末日耶稣才会再次复活把人类带入天堂。佛教说只有相信,每个人发心忏悔,才会得到心灵的空净,而基督徒则更是通过不断地忏悔和临终的忏悔才会得到救赎,才不会下地狱,才会升入天堂。
其次,佛教里是六道轮回,而基督教只有天堂、地狱和人间三道。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很大的差别呀。不,如果你考虑到那个时候欧洲人以打猎、捕鱼为生,如果传教者对他们强调人和动物是平等的,杀害动物会下地狱,你猜,会不会有鲁莽的猎人或渔夫用消灭肉体的方式解决掉自己的猎物或鱼获销售的障碍?
再者,以那个时候欧洲的整体的人的文明开化水平,精密繁复的佛教经论框架大约是很难被理解的。而原始人类又都是相信神明的。忽然有一个人说佛陀不是神,只是一个觉悟者,众生则与佛一样,同样具有“神的属性”,你猜,听讲的人会不会对佛升起信仰?于是为了使佛教的基本教义得到传播,基督不得不对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了简化。把六道简化成三道,把世界的起源归因为一个先天的上帝,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其实,从基督教的抟土为人,开辟天地等说法里,看得见中国上古神话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影子。我们这里不再引申,否则会被污蔑为矮化西方,过分强调华夏文化的悠久和古老。一不小心我就成了低智低学历的“西方伪史论”的一份子,我无所谓,怕我母校不干,毕竟北理工现在也能排进一流大学的行列了。
最后,在基督教日常的很多仪轨上也能看到佛教的影子。比如双手合十,比如结束仪式时念的“阿门”与“阿弥陀佛”的接近。比如牧师或神父的禁欲,离开家庭修行的方式,等等。我不知道西方流行的冥想是不是发端于神学院里教士们的修行方式。如果是,那也能印证佛教和基督教的某种关联。
总之,佛教和基督教之间是有渊源的,基督教很可能是佛教的简化版和地方化版。对于真正的佛教徒而言,一切外表的改动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传达的根本教义是对的就可以。“凡一切相,皆是虚妄”。有了这个大前提,只要能让野蛮,粗鲁,没有文化的欧洲人认可佛教的基本理念,要行善,要相信救赎的力量,那么砍掉三道又如何?设个万能的神有什么关系?只要信了,就有了出轮回的机会。阿门,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今天卢旺达对中国的学习,几百年后会演变成什么样呢?
然后说中国的三大宗教。
原则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大宗教都和西方人定义的宗教不太符合。因为,在这三个教派里都没有至高的神,道教虽然立了很多的天尊,天官,但是你听说过天尊或天官管过人间的事情吗?严格说起来,《道德经》里,老子可没有说有神明存在。惟恍惟惚的是“道”,而不是神。先天地而生,运化天地,但是仍然不是神。
佛教也是一样。佛陀只承认自己是老师,是一个传法的觉悟者,而且佛陀千叮咛万嘱咐,众生皆有佛性。他老人家甚至在自己涅槃之前告诉自己的弟子,在他涅槃以后以戒为师,连衣钵都没有指定。是的,佛陀怎么可能指定继承人呢?他自己还坚持说传法四十年一法未传,一人未度,焉能给后人留下窠臼,断了后人的慧路。“众生必定成佛”,这才是佛陀的本意。只是有些人不耐娑婆的苦,所以佛才大发慈悲,向众生讲述了离苦得乐的方法。谁受不了娑婆的苦,谁愿意相信佛陀的智慧,就有可能比别人早一点解脱,离开六道的桎梏,成为觉悟者。
那么道教和佛教的关系呢?现在大家知道的道教其实比佛教要起源的晚。但是道教的根本理论《道德经》就要早一些了。而如果考虑到李耳的职务,周王朝的图书管理员(看来图书管理员都是很厉害的角色),那么很有可能《道德经》并不是李耳写的,而是他老人家摘抄转述的上古文化的思想。这一点,虽然是我的一个推断,但是,仔细阅读你会发现《道德经》的章节之间是有文风差异,用词差异以及基本名词概念的差异的。再考虑到李耳的身份,是不是可能是他摘抄编撰成书的呢?那么佛教和《道德经》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我的观点是有,而且有很大的内在关联。
第一,对世界的描述是一致的。“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共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佛教说“真空妙有,心生则万法生”。
第二,修炼法门相近。有读过佛教《圆觉经》、《楞伽经》的朋友可以再去读一下《道德经》的第十章。认真体会二者的异同。如果是实修者,那么肯定可以发现,《道德经》第十章里讲的修炼法门要更为简洁明了。而这一点正符合法久生弊以及众生悟性变差,不得不深入讲解法门过程的特点。
第三,最近有历史学者认为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个尼泊尔人,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种,有可能接受了来自东方的更为古老的思想的启蒙和教育。民间传说老子西出化胡,虽然都说是道教的信众为了压倒佛教编撰的,但是就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上说,两者有继承关系也是很有可能的。是东方的文明和智慧开启了佛陀的觉悟之路,应该是非常有可能的,那么是不是老子化胡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再说一点,佛陀曾经示下,未来佛教会在东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达摩专门来到东土传法,这是不是因为佛教和中国文化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某种亲缘,所以佛教才会在华夏版图里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最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但是从时间序列看,只有从东向西,不会是从西向东。
再说儒教。
儒教自己不称教,称为儒家。
儒家的发端如果从孔子算起,那肯定是比老子的《道德经》要晚。但是如果从孔子的师承而言,大约难分伯仲,应该都是上古文明的分支。我相信孔子也是有修炼法门和功夫境界的。不然不会说“君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会说“食色性也”,也不会去注释《易经》。但是,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先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谈到其他。一个人自身的道德水平低下,谈生死,谈神通,是毫无意义的,也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而且孔子认为,如果一个思想的门槛抬得太高,一个理论对学习者的要求过于高,那么这个理论就很难为世俗所接受,也就不能最大程度地教化普通人,甚至会被读书人所摒弃。所以他承认《道德经》的境界高度,但是,仍然选择了面向大众的降维布道,布一个君子之道。他不讲究什么吐纳,不讲究离世苦修,只要求一个人在世间磨练自己的性情,从遵守礼法开始,由外及内地让自己走向“不逾矩”的自在天地。
到这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教也可以基本上归结为上古的华夏文明。现代考古发掘已经证明良渚文明就有了八卦图案。好像在更古老的一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类似八卦的图形。河图洛书的传说证明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是深远的。一切发源于亚洲的文明现象可能都有华夏上古文明的影子。
至此,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大宗教就被我缝合成了一体。疏漏处大家尽管批评。有不同意见的,希望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上来就指责我在搞文化民族主义(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一个中国人宣传中国文化就成了民族主义者。难道我一定要说本民族很差才算正确吗?退回到三千年以前,欧洲人是不是还在茹毛饮血?)。
我确信当下这个纪元的文明是发端于亚洲东部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文明是从东亚起源,然后慢慢传播到世界各地。然后经由时间的发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分支。这些文化分支又通过各种渠道产生交汇,融合。比如西方近现代在科学领域的发展,的确是开了人类的一个先河。然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用技术的优势反过来打击华夏,有点像儿子对老子的叛逆,其实是子文明对父文明的反动。日本对中国的作为实际上是更近的子文明对父文明的“弑父”。没关系,经过一百八十年的融会贯通,华夏文明终于吃透了科技文明的内核,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和历史上的“胡服骑射”一样,和满族的以武犯上,最后消解融合成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一样。子文明的优点将被吸收,子文明的缺陷将由父文明一点一点地教化弥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文明也将面临自己的困境和疑惑。这就是我最后想说的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困惑。
什么样的疑惑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