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他们的生意
文 | 十三姐
昨天看到个热搜:某地一名老师,因为班里三个高考生志愿没填北大清华,气得解散微信群,并对三个学生发出如同犯了天条一般的谴责。
这个老师说:“三位倔强的学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学校老师家长的劝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
这语气,说得好像三个孩子是什么不良叛逆少年,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给老师丢脸了。
人家是凭本事自己考出来的高分,选了自己想学的专业,而且还是顶尖985的好专业,这是什么有辱师门的事吗?
这个老师不盼着自己的学生好,只盼着自己的清北率更漂亮,从她的角度来说也只不过干了很多教师在干的事,现在估计她也挺郁闷,怎么大家都这样,只有我踢到铁板上了?
不好意思,功利虚伪的遮羞布总有一个倒霉蛋要来撕的。谁叫你就是这个倒霉蛋,不装了,图穷匕见了,教育成功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清北率。
我也真的有点糊涂了,填志愿这件事,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填自己喜欢的专业,难道以老师为中心,填报老师喜欢的学校?
当年开班会的时候,老师高声疾呼:“你们读书是为我读的吗?!”
如今学生读书不为你读了,你又不高兴。
她甚至说:“我表示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对不住所有为班付出的领导和老师......”
你是挺对不住的。当初选择当老师的时候,也不是哪个学生以“必填清北,应填尽填”为交换条件逼着你当的。
如今你的学生不光学习成绩好,还有了自己生而为人的追求和理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有理想有追求,不为了一点数据断送自己的前程,而你作为老师却把这定义为“教育失败”,这才是你最大的失败。
最可笑的是,她还说:“在绝对利益面前(志愿填报),孩子们将学校老师家长的意见完全放在一边......”
什么叫绝对利益?填志愿是为了给自己选定未来的学习路径甚至职业生涯,绝对利益就是保障自己的利益,如果不能保障这个专业能给我带来绝对利益,至少先保障这个专业是我真心喜欢的。
这位老师,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比如你找对象,你的绝对利益是——对方不是废物,而且你还喜欢。如果你不能确定他不是废物,那么至少要先保证你挺喜欢他的。
总不能找一个废物而且自己还不喜欢,只为了把媒婆的kpi当作绝对利益来完成吧!
这种老师我估计全国各地不会少,早已被纯纯的“生意思维”硬控。
一个冷知识:真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强基计划这条路进入清北,因为强基计划只适合那些喜欢并擅长基础学科,能潜心搞学术研究,不急着赚大钱赚快钱的人,还需要真有天赋。
而有些学校,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听说过的现实中强制学生报名强基计划的学校就有不少,反正你报你的,录了是学校的光荣榜,不录是你水平不够。
这个老师心里应该从没想过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她眼里,教室里坐的不是学生,是一排排的考核元素,利用他们来让自己获得所谓的“绝对利益”。
今年我儿子也高考,我自然讨论这些事比较多,所以最近平台一天到晚给我推和高考有关的一切。
起初我以为获取多一些资讯对我肯定是有好处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来我这寻找好处的。
前两天看到《清北破格竞赛生被抛弃?实则难度明升暗降,竞赛破格升的优势在进一步扩大!》,我还没把这句话读全乎,后面跳出来:留言获取强基真题+免费试听+竞赛课程提前抢跑!
没过几分钟又看到《明明考得不算差,为什么最后只能复读了》,我还想着会不会是给我们普及什么不了解的知识呢,后面跳出来:发送“志愿填报”到后台,获取志愿填报技巧,聪明填报志愿,不耽误孩子一生!
一不小心还看到《不懂这些面试规则,和名校擦肩而过》,我还以为能给我什么综评面试的攻略,后面跳出来:扣1领取各大综评高效历年真题,1v1规划辅导,在线提供面试模拟!
我看累了,想着我们好不容易高考完,不应该轻松一下吗?一看手机:《高考完的最不该做的就是浪费时间》,后面跳出来:别人都已经开始准备四级考试了,你还在等什么,回复“四级”领取复习纲要,预约名师高效冲刺四六级和考研规划辅导!
好家伙,原以为我们总算上岸了,终于不会有机构来盯着我们薅了!
没想到,他们还是站好了最后一班岗。这最后一班岗还分八百个分岗,总有一岗适合把我拦下来薅一顿。
任何考试、升学、规划,都能成为很多人的生意。
有时候我看着这些机构背后成千上万的拥趸,热情高涨地一边为孩子焦虑,一边不停消费,我就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又不能说这些生意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确实太多家长非常迷茫,孩子也没有主见,总是想在这些机构这里找到替代他们做出决策的答案。这应该也是教育失败的一个反映——没有自我认知,没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孩子压根没有想法,这很可悲。
好像现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背后,只剩下冷冰冰的数据、分类、排序和出路难题,哪怕一个陌生人,只要挂上“升学指导”的头衔,都能来替我们决定人生。
孩子小的时候,大多父母心里想的都是希望孩子有梦想,有愿望,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辈子也不需要他怎么飞黄腾达吧,能开心过好一生就行了。
等孩子辛辛苦苦走到高考这一节点,以前那些想法好像一瞬间自动消失了——你有梦想?不行,那个梦想不好就业。你自己喜欢?不行,你喜欢的不够光鲜。
父母心里想的只剩下分数,排名,专业,就业,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害怕没上对学耽误一辈子。
确实,长大了就该有长大了的现实,也就是骨感的世界。
已经很骨感了,还要被一些生意再剔一层骨。一个个的都在给高考生们加码,宣扬一种“躲避劫数”的理论和“自我救赎”的方法,好像离开了那些理论框架,孩子们都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以前常谈“教育的意义”,小时候说说还觉得挺宏伟挺感动,到了高考这个节点,谁跟你谈教育的意义,谁还记得教育的意义。
身边此起彼伏全是生意。
前几次我提到儿子在“密大”和“复交”中选择,大部分人都是斩钉截铁地给我一个一边倒的建议:有的是“当然在国内读大学更好”,有的说“当然出国读本科更好”......
大家的意见有着自己掷地有声的硬度,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有充分的经验数据。但是看多了,我就产生一个疑问:大家这么有主见是好事,可惜,没有一个人问过我儿子自己是怎么想的。
一时间恍惚了,到底是我娃读大学,还是他们读大学。
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在做生意,但他们已经被“生意理论”洗脑。
因为在被那些“生意人”不断的灌输中,只被数据,排名,就业,人脉圈等等浸泡久了,人的思维会固化,生命力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程式,好像要按照某种套路去升级,才能成为优秀的螺丝钉。
现在连高中生都已经开始有了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意识,把老师气得怒批“教育失败”,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为了别人而活。自信,果敢,有能力,有选择权。孩子们努力拼搏,学有所成,正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增加选择权,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的木偶。
而有些大人还在迷信数据、面子、虚无的光环,孩子的未来和某些光鲜一时的数据,孰轻孰重。
人不但要清醒,还要聪明。不但要聪明,还要勇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