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千秋功罪: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功大于过。你的看法是什么呢?_风闻
我们都说:明实亡于东林党,实际上说的是什么事呢?是地主士绅阶级两面性的失衡。
一方面,明末生产力下的社会生产与社会治理必须依赖地主士绅阶级。
另一方面,地主士绅阶级的阶级属性导致了其索取无度最终会超过自身的产出,导致巨大的负外部性,肢解大一统。
而我们知道,生产力的爬升是很慢的,在工业革命前尤其慢。
明末的体制无以为继后,新的生产力跃进并不存在,这就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应该整体上继承明末的格局,但应该在导致BUG的地方做出部分改进。
这个改进的地方我们最后都知道了:顶层统治者异族化,或者说得更明白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成为了版本答案。
半殖民地半封建真正首次出现,是明末而非清末,不这么承认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要处理经过有清一朝近300年,已经深度融合无法精确定义的几百万“满族”的问题。
并不是彻底重造制度才是历史螺旋的前进,打补丁也一样是。打补丁才是历史上更多见的历史演进模式。
解释完清王朝出现的合理性,再解释清王朝覆灭的必然性。
因为清末世界生产力水平,相较于明末已经有了飞跃性地提高。这带来2个根本上的背景因素。
1. 不需要再借助净负产出(纯食利)的地主士绅阶级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支持相比封建时代大得多的中央集权化改革的技术手段纷纷落地。
2. 剩余价值支持向所有人普及国民教育,这些过去完全不受教育的人因为远没有逼近边际效应递减的区域,加上人口基数庞大,是远远更适合作为精英统治人才预备队的来源。将相对总人口来说比例极小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地主士绅阶级垄断统治权力的合理性彻底消灭干净。总而言之,这个生产力下,民主政治的时代来临了。
从唯物者的角度来看,清王朝的诞生无关幸运与不幸,清王朝的覆灭无关羞耻与报应。
一切的一切,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妥协的产物。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天地不仁,万物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