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高考湖北三位理科学霸的学科成绩看为什么“顶级学霸拼语文”
2025年的高考,武汉市三所学校的三位理科学霸并列,而文科第一名则被黄冈中学的理科转文科的刘舒言夺得。具体分数情况见下图:
比较几位顶级学霸的成绩,不管理科还是文科最高分,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都非常好:特别是省实验中学的周世康,语文和英语成绩分别高达138分、145分;而文科状元刘舒言,其数学在四人中分数最高,为145分,倒是他的语文123分,是四个人当中最低的。
语文和英语其实都是广义的语言类科目,也只有掌握好了语言这门工具,才能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顺利启航,并保证在学习其他科目中读懂教材,听懂老师的讲解,把握住知识点的关键和要点。
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这里面有深刻的心理学依据。
1975年10月,法国若约芒(Royaumont)举办了一场语言学界影响至今的著名辩论。79岁的让·皮亚杰和47岁的诺姆·乔姆斯基,从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能力习得出发,讨论人类知识的来源,试图回答“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当时参加这次辩论会的,还有196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François Jacob和加拿大的通讯专家Anthony Wilden 等多人。
皮亚杰作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界影响巨大。他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等著作中,提出了认知结构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到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而认知结构(T)涉及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四个基本概念。
乔姆斯基是美国语言学家,195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后,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中提出的的转换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他的学说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有重要地位。
在这场辩论会上,皮亚杰和乔姆斯基两位大师,都认为语言是心智、理性的产物,对于语言习得来说,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初始状态”,当然两人的观点也有分歧。
认知过程可简化如下:在生活的环境中,儿童在遇到新事物后,个体不断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进行同化,引起主体图式量的变化,在遇到不能同化的客体的时候,就会引起原有图式质变,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顺应变化。儿童的智慧认知行为,总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的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不会静止或终结,而是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在儿童的认知结构的主动作用下,随着认知过程的不断进行,儿童的认知深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正常的儿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得到快速发展。所以,语言启蒙特别是理解性的语言启蒙,是培养顶级学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来看看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陈勇整是怎么学语文的:
这是陈勇整的作文笔记(评点旁批特别认真)
语文知识笔记(丁内艰、丁外艰的“艰”记错了)
陈勇整平时考试的答题卡正反面
我们从上面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学霸平时上语文课特别认真,笔记记得非常详细;上课习惯良好,严格做到了眼到、心到、手到,可谓专心致志;书写工整美观,特别是在考场上的字迹。
我们再来看普通中学学习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他们大多不愿意在课堂上做笔记。经常有学生在语文、英语课上补瞌睡,而他们的答题卡可谓是难以卒读:
人类的知识学习,启蒙于口头语言和凝固的书面语的学习,关键期就在小学之前,中学阶段其实已经进入民族文化的学习阶段,我在自己的专著《中小学生大语文能力提升通道》做过详细论述。
作为学生和家长,怎么样正确学好汉语文和英语文,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声明:文章中部分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