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秩序重构的多维进路(四)

四、“中国方案”对国际安全秩序治理的引领意义

“中国方案”在国际安全秩序治理中展现出重要引领意义。其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强调各国安全相互依存,需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增进战略互信,为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贡献力量。同时,“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升发展中国家发言权,推动治理体系向平等、多元、包容方向发展。“中国方案”以新安全理念引领国际安全秩序治理,为全球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提供了中国智慧与力量,对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与完善具有深远影响。

500

1、全球安全治理新需求与中国理念的时代呼应。

与全球治理领域的发展逻辑类似,应对各类跨国性、全球性安全威胁与挑战亦无可避免地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协同作为。在国际政治的复杂动力学中,大国间竞争愈发激烈,使得全球安全格局频繁遭受冲击与动荡。传统安全议题不仅再度浮现,其影响亦呈现加速扩散之势,引致国际安全局势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日趋加剧,从而加深了国际安全治理困境。

在此背景下,重塑与完善国际安全治理架构的任务异常艰巨,同时面临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此种巨变亟需更宏大的国际政治思想加以回应,新兴的国际安全格局亦需要摆脱积弊已久的“旧思维”框架,以应对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与制度性缺陷,调整和改革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与结构不应再停滞不前,而应作为当务之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世界正处于一个重新界定安全边界、重新配置权力资源、重组制度安排的关键十字路口,亟需构建全新的国际安全治理秩序与范式。

在这一进程中,当代中国扮演着日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不仅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独特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性构想,更在实践层面上贡献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案,从而为国际社会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安全难题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亚太区域安全的稳定化与再平衡出发,扩展至全球范围的多层次、多领域安全议程的构建,在长远意义上,实现国际安全治理架构的重组与安全秩序的全面调整与构建,都离不开中国在大国博弈、战略平衡以及安全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深度介入。透过中国的国际政治实践与制度性创新,国际社会或可逐步探索出一条超越旧有范式的安全治理新路径,从而为21世纪的国际政治版图注入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安全治理模式。

2、中国倡议的多元实践与制度创新:从地区热点到全球公共产品。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近年来,中国在安全治理方面践行了不同于西方的安全治理理念,积极发挥大国担当,不断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变革与完善,提出并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安全理念。在全球安全治理中,中国是安全观念的引领者、热点问题的斡旋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直击问题,直面挑战,基于是非曲直,恪守客观公正,努力为饱受战争冲突困扰的国家和人民寻求和平解决方案。在“全球安全倡议”引领下,中国在一些全球最棘手的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发挥和平缔造者作用,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了确定性和正能量,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越走越扎实,中国积极促进国际共同安全和全球安全合作,引领着全球安全治理的方向,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形象。

应该看到,中国倡导与实践的可持续安全观在中国周边各国已得到积极响应,遵循可持续安全观,对新时期国际安全秩序治理的引领作用明显。除了“全球安全倡议”积极引领新兴领域全球安全治理进程,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发出了合作应对新兴安全领域难题的时代强音外。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解决人工智能治理难题提供新思路,就各方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治理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思路,包括关注弥合“数字鸿沟”等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数据安全领域,中方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不久前,中国为破解国际核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应当能给其他几个核大国的核政策调整带来启发。

2024年9月,中国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帮助非洲提升自主维护和平稳定的能力,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率先在非洲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在“和平安全合作”部分专门强调了“全球安全治理”问题,双方强调非洲和平安全问题仍是中非合作中的重要内容,愿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完全观,携手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开展全球安全倡议先期合作。双方将共同落实‘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共同未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高级版会议上达成的重要共识,进一步推动落实中非和平与安全计划,深化在壮大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的沟通协作,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贡献力量。中国倡导的可持续安全观不仅局限于亚洲,而是具有了全球意义。

3、全球性挑战下的大国协调困境与中国方案的启示价值。

当前国际安全秩序治理所面对之新形势错综复杂、挑战空前严峻:其一,全球安全威胁的类型愈加多元化与专业化,传统军事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叠加,涵盖地缘政治、技术竞争、气候变化、网络空间、人工智能与生物安全等广泛领域;其二,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安全治理范畴内并未呈现出应有的协调态势,反而存在理念和实践上的深层对立。一些西方大国在处理国际安全问题时仍延续“冷战”遗绪,以零和博弈与阵营对抗的视角审视国际事务,从而使得全球安全治理不但未能充分脱离既往的历史路径依赖,反而与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化与结构性竞争趋势同步推进。这一局面使治理本应为大国关系提供的合作与竞争的制度平台,反而在实践中陷入功能受限的窘境。“全球治理已成为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的论断,在当下的国际政治图景中虽已被普遍接受,但真正落到实处却面临严重阻碍。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投入与努力,对其他大国而言不无启示意义。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立足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与战略平衡,其内涵超越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立与简单的力量均势逻辑,而是倡导通过制度创新、规则重塑与机制建设来实现全球性的公共安全产品供给。这不仅有助于在国际安全议程中拓展协调与合作的空间,也为中美这类世界性大国重新定位并发挥各自作用提供了潜在契机。正如基辛格博士所强调的,在人工智能这一对人类未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挑战面前,中美的协同治理尤其关键。其于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撰文中反复呼吁中美应共同管控人工智能,实乃基于对国际战略平衡、全球治理责任以及人类整体利益的深刻审视。然而,美国方面却迟迟未有实际回应,反而对中方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充满戒备与焦虑。这种缺乏战略定力与全球视野的态度不仅妨碍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取得突破,更损及大国间本可通过制度化合作创造的安全共识与信任储备。

诚然,全球安全治理的重构与完善,不仅需要中国的制度创新和方案供给,也有赖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世界大国展现出应有的时代担当与战略远见。
特朗普强势回归后,2.0
版的特朗普执政将给美国与世界带来什么新动向,这也是当前世人所密切关注的政治现实。各大国应超越旧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历史包袱,真正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共同强化国际安全议程上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大国领袖若能拿出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从势力范围之争与狭隘地缘算计的泥沼中抽身而出,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合理、均衡稳定的安全秩序,方能为全球治理提供坚实基础,进而促进各国在集体安全、风险管控与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中实现协同增效。唯有如此,世界安全格局方有可能迈向真正意义的“共同安全”,从而为国际关系的良性演进与人类文明的长远繁荣奠定必要前提。

大国安全关系的新变化及未来走势不仅关系世界格局走向,更关涉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唯有大国领导人拿出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才有望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从而实现各国共同安全。当前世界并未找到有效应对多重挑战的方略,如果一些国家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自己的安全而损害别国安全,那么世界注定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与稳定。中美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最关键的大国组合,其安全秩序观的分歧与互动是影响国际安全秩序构建的关键因素:中国主张合作安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则宣称“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实质推行霸权秩序。

大变局呼唤大思想,新挑战需要新观念。中国的实践表明,可持续安全观及多层次治理方案为国际安全秩序重构指明了新方向。国际安全秩序治理既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大国的战略平衡和责任担当。中国在热点问题解决、人工智能治理、数据安全以及核安全领域的倡议和行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放眼未来,在国际安全治理中,大国协调是关键环节。若能超越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逻辑,大国之间加强互信与协商,共同努力改善全球治理结构与模式,则有望走出当下的困境,实现更健康稳定、竞争合作并存、利益均衡且相互尊重的国际安全新秩序。

(说明:本文选自笔者新著《新棋局:变局•定位》第一章第三节,该文由作者与博士生张硕共同撰写,此处注释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