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话第一,是周杰伦拿过最没用的奖!
7月22日零点,“周杰伦”大战“蔡徐坤”落下帷幕。
这场持续了超过12个小时的数据战,最终以周杰伦“1.1亿”影响值结束。
超过第二名蔡徐坤将近一倍的数据,刷新了微博的超话记录。
这场战役起于7月17日,有用户在豆瓣小组“自由吃瓜基地”真诚提问,表达了自己对周杰伦演唱会门票难买的不解。
而当时的周杰伦,微博超话榜排名还在100开外,展现出一位没啥流量的过气歌手该有的姿态。
随后帖子的截图被发到微博上广泛传播。
本身按理说这事大家笑一下也就过去了,谁料到一些好奇的粉丝开始模仿饭圈,学着给周杰伦刷起了流量,紧接着17日当天晚上,排名就已经冲到了29名。
话题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加入了这场打榜活动。
随着人数的暴增,这波本身带有周杰伦歌迷的大型团建性质的“坤伦大战”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它变成了老一辈歌手与新一代明星的较量。
变成了上一个代粉丝和这一代粉丝的较量。
对于更多的路人而言,它变成了流量和实力的较真。
真实的流量时代
这个互联网时代不知怎么的,实力和流量好像很难兼得。
有实力的人往往对流量毫无所谓,而实力欠佳的人则通过一切手段取得更高的流量。
说到流量,大部分人心里会把这个词定义为网络热度,甚至还有很多人都觉得蔡徐坤等新生代明星的流量“虚假”。
这么想其实不太对。
流量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起实力,它更容易被大家感触到。
2013年更倾向于流量的美国人民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小罗伯特·唐尼
社交网络出现之后,为了量化人气的概念,才出现了“流量”。
人气是虚的东西,但流量是实的。它可以是视频网站的视频点击率,也是音乐播放器的音乐下载次数。
流量,说白了就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量化的数据来衡量一个人的热度,因此实力“大打折扣”,而以往依靠实力获取的人气也产生了异化。
2013年更倾向于实力的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
明星们可以不再通过实力获取人气,还可以用好看的流量数据。
流量圈的规则
当一个人选择用流量数据来获取人气时,那他就算是身处流量圈了。
而流量圈自然有流量圈的规则。
即:一个人在互联网的数据表现,将成为衡量他业界实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他就必须努力拿出一份好看的数据。
例如这次大战的根据地:微博。蔡徐坤的数据就非常好看。
在“流量 = 粉丝数 x 人均劳动程度”的情况下,蔡徐坤依靠粉丝以一当百的劳动能力达到了现在流量总值的高度。
而他粉丝的劳动力也得到了回报:他们的偶像成为了流量最高的男人。
这也为什么蔡徐坤一代的粉丝觉得投入百倍千倍于其他人的刷榜劳动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这样他们的偶像可以在社交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榜上,稳坐第一。
也正因为如此,像什么吴亦凡粉丝恶意刷榜,最后被billboard官方直接下架歌曲等事件层出不穷。
不过,这帮粉丝弄错了一件事,他们误以为流量圈=娱乐圈,甚至等于整个行业。
其实,有一大帮人,压根就没进到这个圈子里来和他们竞争。这帮人也不吃流量圈这一套规矩。
这帮人,也就是实力派。
例如:周杰伦。
当天稍晚时间他对“坤伦大战”这一事件做出了回应。
他的回复显得很克制,毕竟,和流量明星不同的是,周杰伦并不以此为生。
恐怕在他获得的所有的第一里,这个流量数据产生“微博超话第一”恐怕是最没用的那个。
实力圈的规则
实力圈其实没啥规则,他们唯一的的便利就是可以不用遵循流量圈的规则。
流量圈为了使数据好看,相应的体系顺势而生。炒作,炒人设,上综艺节目刷脸,粉丝集体刷榜等促进互联网数据的行为,比比皆是。
同时,他们还要维系好自己的形象,按照互联网喜欢的模板,做好人,说好话。因为不这样的话会影响自己的流量数据。
但实力圈的人,不必如此。
在时尚圈叱咤风云近30年的Naomi Campbell,从入行以来,就是一副“老娘用实力说话”的作风。
作为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VOGUE 等众多顶尖杂志封面的黑人女性。流量圈的规则对 Naomi 从来不适用。
她不但不需要炒人设,上综艺节目刷脸,还可以更大胆的说话,说流量明星不敢说的真话,完完全全做自己。
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事业受到重大冲击时迎来更多的机会。
1993 年,Naomi 直接披露经纪公司 Elite 没有善待员工,对客户不负责任,然后离开了公司,也因此被停止了一切在 Elite 的活动。
平时,更是敢直接在访谈节目批评行业部分网红模特的不专业,以及行业里的破事情。
和经纪公司闹翻以及批评行业这样的事,换成流量圈的明星,肯定是难逃封杀,从此一蹶不振。
但 Naomi 不一样,她完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定义了什么叫“实力派”。
当一个人成为行业顶尖的实力派时,数据,甚至于业界舆论都已经不重要了。
流量圈再怎么看数据都好,真正的业界,依旧会需要够硬的实力。
再例如王菲,说休假就休假。
至于什么时候复出,完全看自己心情。
关键是复出之后,依旧有大批人为她的演唱会买单。
这都是流量圈的人不敢做的事情,因为一旦停止刷脸,流量变少,想要再东山再起就很难了。
规则下的思考
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向饭圈粉丝发问道:“是什么让他们觉得数据就是一切?”
毕竟一个人读书上班累了都难免思考一下人生,这些粉丝天天刷一个别人都找不到入口的话题榜数据,就不会怀疑其真正意义么?
我想,答案或许就是规则吧。
选择身处某个区域的人,其实早已做好了接受这个区域规则的准备。
今年重组的达达乐队在21世纪初年就曾唱过:“人生就是一部RPG,角色扮演体感游戏”。
你要扮演什么角色,适应什么规则,全凭你自己。
人自然可以把人生当游戏,因为这是当下互联网大时代提供给你的选择,但到底要不要把游戏当成整个人生呢?毕竟那是在关上选择的大门,这你可要考虑清楚了。
说到底,要不要活成被数据衡量的量体,这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我们所有人都要面临的更严峻的话题。
这恐怕便是生活在流量体系中的人,和体系以外的人,未来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