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几个经典的古代科举舞弊案的例子,轻则革去功名,重则掉脑袋

【本文由“美国霸权必将被打倒”推荐,来自《重庆大学通报本科生14篇SCI论文,如何遏制“学二代”拼爹?》评论区,标题为美国霸权必将被打倒添加】

自古以来,这种事情就不少。借古喻今。

看几个经典的古代科举舞弊案的例子。轻则革去功名,重则掉脑袋。

明弘治十二年会试案: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与徐经因考前拜会主考官程敏政,被怀疑泄露考题。尽管唐伯虎和徐经并未直接作弊,但由于程敏政的偏袒行为引发了争议。

唐伯虎和徐经被革去功名,程敏政被罢官。唐伯虎从此绝意仕途,转向艺术领域发展。

清康熙辛卯科场案: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贡院的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左子藩、副主考官赵晋等人舞弊,导致录取结果不公,引发了士子们的强烈抗议,甚至抬财神像游行示威。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康熙下令将副主考官赵晋和另外两个考官处斩,总督噶礼、左子藩被革职。

清咸丰戊午科场案: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府乡试中,考生罗鸿绎贿赂考官柏葰的仆从,调换试卷。此外,还发现多名考生的试卷存在朱墨不符等问题,甚至有一人试卷错别字达三百多个却能中举。

主考官柏葰被处斩,成为清朝唯一因科举舞弊被斩首的一品大员。涉案的考官浦安、罗鸿绎、李鸿龄等也被处斩,副主考官程庭桂因“情殊可悯”被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