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自主建造的第二艘驱逐舰下水时缘何发生事故?看看他们的分析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4月21日,朝鲜自主建造的第二艘“崔贤”级导弹驱逐舰在清津造船厂下水。由于指挥经验不足,下水过程中操作不慎,导致滑车运动不平行,舰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行脱离,致使舰体右舷被刮伤,舰尾有一定量的海水渗入,造成舰首部分无法脱离基台的严重事故。
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对公开信息和卫星图像的分析,对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他们的看法,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俄罗斯《军事观察》期刊记者谢尔盖·马尔热茨基认为,朝鲜仅用400天就建成了“崔贤”级驱逐舰首舰“崔铉”号并成功下水。尽管第二艘舰下水时发生了事故,但朝鲜在造船业取得如此快的进步速度值得肯定。不幸的是,由于5000吨的“崔贤”级驱逐舰是在两个船厂同时建造的,而清津造船厂既没有干船坞,也没有建造和下水这种大吨位舰船的经验,所以把下水工作搞砸了。
日本朝鲜问题研究学者大熊杜夫表示,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舰船的下水方式而不是舰船本身。也就是说,这是一场人为因素造成的严重事故。他认为,由于清津造船厂的地理位置受限,船台与对岸之间只有大约200米的距离。尽管该船厂此前建造过3000吨级的巡逻舰,但对于“崔贤”级驱逐舰这样的大型舰艇,采用横滑式入水方式是困难的。大熊杜夫还提出了一个推断——该舰计划在朝鲜军事政治家玄哲海逝世三周年之际下水,并以他的名字冠以舰名。因此,为了保证按期完成建造任务,清津造船厂以“千里马速度”抢时间赶工期,出现了简化程序、检查不细或缺乏监查的现象,在没有意识到斜坡下水操作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举行了下水仪式。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图像分析师约瑟夫·贝穆德斯指出,沿着船厂横滑轨道工作的起重机和甲板驳船,若没有进行认真检查,有可能是下水事故的根本原因。此外,横滑式下水要求舰船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贝穆德斯认为,清津造船厂无疑缺乏建造和下水大型军舰的重要专业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