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别再跌了,妈都不认识了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自2019年惊艳亮相,《爱,死亡和机器人》凭借其大胆且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实验、多元包容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深刻而犀利的探讨,迅速成为网飞旗下最具标志性的动画剧集之一。
虽说网飞出品的科幻剧质量参差不齐,但是《爱死机》那可是一致的叫好。
然而,时光流转至2025年,当第四季姗姗来迟上线时,却遭遇了口碑的断崖式下跌。曾经备受赞誉的它,在豆瓣评分上从第一季的9.2分骤降至5.0分。
神剧也不灵了——
《爱,死亡,机器人》
第四季依旧延续了系列一贯的单元剧形式,十集内容各自独立成篇。
开篇第一集《停不下来》由大卫·芬奇亲自执导,这部短片采用了独特的提线木偶动画技术,将红辣椒乐队2003年在爱尔兰斯莱恩城堡的经典演出进行了近乎完美的复现。
从乐队成员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到舞台灯光、音响效果的精心还原,再到观众席上狂热粉丝们的一举一动,影片都以极高的精度一一呈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场演出的热烈氛围。
然而,当我们抛开这令人惊叹的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其内在时,却发现这部短片仅仅停留在了对音乐现场的视觉化呈现上。
对于那些不熟悉红辣椒乐队的观众而言,这部短片更像是一段单纯为了展示技术而制作的MV,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炫技表演,而并非一部具备独立表达能力的完整作品。
第二集《迷你第三类接触》将视角转向了神秘而充满想象力的外星入侵题材。
外星飞船如同巨大的黑色幽灵,降临到地球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它们试图通过和平信号与人类进行沟通,表达友好之意。
然而,由于双方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误解在所难免,一场冲突就此爆发。
这部短片看似堆砌了《独立日》《世界之战》等经典科幻片的元素,试图打造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但实际上剧情却单薄得如同一张白纸。
它没有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动机,也没有展现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困境,仅仅沦为了一场特效驱动的灾难展示,让观众在短暂的视觉刺激之后,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集《蜘蛛玫瑰》算是本季中为数不多触及系列核心主题的作品。
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星际殖民时代,人类因为理念上的分歧,分裂成了“机械派”与“塑造派”两大阵营,双方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女主角莉迪亚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她的丈夫却不幸死于“塑造派”之手,这一悲剧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仇恨之中,从此隐居于小行星带,伺机复仇。
某一天,一个神秘的外星种族“投资者”出现在她面前,他们以能源矿石为筹码,试图用情感慰藉换取莉迪亚的合作。
面对金钱与权力的诱惑,莉迪亚不为所动,坚定地拒绝了。
然而,她却接受了一个名为“谋利”的宠物,这是一种能通过吞噬物质不断进化的神秘生物。
在与“谋利”的相处过程中,莉迪亚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甚至将它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仿佛在这个冰冷的宇宙中找到了一丝温暖。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当仇敌再次来袭时,“谋利”在协助她复仇后,却因食物短缺突然反噬,最终将她无情地吞噬。
影片以暗黑赛博风格为基调,深入探讨了孤独、资本异化与情感依赖等深刻主题,但叙事节奏却显得过于仓促,就像一场匆匆而过的演出,结局的悲剧性转折缺乏足够的铺垫,使得主题的冲击力被大大削弱,观众很难真正感同身受。
第四集《400街区的男孩》与第七集《霸王龙的尖叫》则都将核心聚焦在了暴力美学之上。
《400街区的男孩》讲述了一场发生在黑帮成员与外星巨人之间的街头血战。
昏暗的街道上,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地面,整个场景充满了暴力与血腥的气息。
《霸王龙的尖叫》则将舞台搬到了异星角斗场,聚焦于性别与种族冲突这一敏感话题。
角斗场内,各方势力为了利益和荣誉展开了殊死搏斗,场面惊心动魄。
这两集都以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夸张的动作设计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试图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而,在看似精彩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它们的世界观构建得十分潦草,仿佛只是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舞台,却没有为其注入丰富的内涵;角色动机也模糊不清,观众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行为。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的溃败,从本质上来说,是创意枯竭与创作惰性的集中爆发。
前三季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将视觉实验与哲学思辨进行了深度融合。
每一集都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宝藏,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更在思想上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反观第四季,大多数剧集都沦为了技术展示的容器。
大卫·芬奇的《停不下来》就暴露了主创对“形式即内容”这一理念的误解。
当“赛博朋克”“废土末日”这些曾经充满魅力的元素沦为流水线上的标签,当“血浆”“猫”这些元素成为填充时长的捷径时,系列的核心魅力对人类存在危机的探索便彻底让位于空洞的视觉奇观。
在算法与数据的驱动下,创作者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收益,往往选择打出“安全牌”,制作一些“速成品”,而逐渐放弃了冒险与独创的精神。
网飞对《爱死机》的定位,似乎也从最初的“艺术家联盟”,逐渐滑向了“预制菜工厂”,只追求高产,却忽视了质控。
如果续作仍然无法回归“创意 + 深度”的双核驱动,这一曾经惊艳全球的IP,恐怕将彻底沦为技术年代的又一例“过气神话”,被观众逐渐遗忘在历史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