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内瓦“休战”到全球博弈:中美经济关系的变与不变

500

Club 提要:近期,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的90天“关税休战协议”,为紧张的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但这仅仅是一场战术性喘息,美国对华全面经济遏制的战略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回溯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加征关税不止是“保护主义”的工具,更有着深厚的“道德优越论”和“财政国家”的叙事传统,这也意味着“特朗普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掀起新一轮贸易攻势。

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来看,其内生经济增长动能正面临结构性制约。即便重振制造业,也难以带来包容性增长,无法有效就业困境与贫富分化等深层次问题。同时,美国曾经“傲视全球”的资本市场也不再能有效配置风险,转而专注更保守的债务扩表,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纯粹的寻租工具。

反观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正稳步崛起。汽车、家电、手机和纺织等“传统的”大型链主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持续拓展份额;新兴的互联网巨头,不仅在资本运作上长袖善舞,还大力投入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跻身东南亚、中东和拉美数字生态的主导地位;而在细分消费领域,一批“生而全球”的品牌不断涌现,它们在国际市场上轻装上阵,没有沉重的“中国标签”负担,发展势头迅猛。

面对国内经济增长的瓶颈,美国不得不向外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海湾富国成为了美国更为重要的盟友,并持续加强与特朗普家族的利益捆绑,有效提升国际地位。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等国不仅赢得了更大的战略筹码,也为自身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的石油美元体系。

中国在与美国的经贸博弈中,始终坚守“不跪”的立场,这一态度产生了积极且广泛的影响。欧盟开始重新评估跨大西洋谈判节奏,试图争取更多主动空间;拉美与东南亚国家则在对华合作中获得实质性机遇,逐步从“中转站”转向“新兴目的地”,共建多极化跨太平洋贸易格局;而特朗普政府在“关税创收”受挫后,也被迫向中东国家出售原本高度敏感的技术产品,以弥补其战略失衡。 

这是北京对话新栏目“多极视角”的第19篇内容。我们聚焦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议题,梳理最新的域外报告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第一手”信息和研究资料。

“多极视角”将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本土视角,选取不限于“主流”英文媒体和智库的评论和资讯,还包含“小语种”报道和研究,以期展现一个更加多元和真实的全球图景。

如下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一、无可奈何的“经济持久战”,中美如何破局?

500

“尽管美国制造业产出持续增长,但制造业就业却没有增长,因为机械化和其他因素提高了人均产出。贸易同样限制了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就业,因为低收入国家在使用半熟练劳动力的制造业活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更有可能保留涉及专业化任务的制造业岗位,但由于这些岗位需要熟练劳动力,因此推广这些岗位的政策会产生扩大收入不平等的负面效应。尽管产业政策可能对某些工人和特定的美国州有所帮助,但它们不太可能使美国工人整体受益。”

来源:Behind the Curve: Can Manufacturing Still Provide Inclusive Grow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5

一、“无可奈何”的海外扩张与经济持久战

(一)日内瓦“90天休战”谈判背后:美国维持对华长期经济遏制战略

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谈判,达成了一项为期90天的临时关税休战协议,但这并未实质性缓解美方对华贸易与投资的全面限制。所有2025年4月2日之前实施的关税措施依旧保留,包括“301条款”关税、“232条款”钢铝关税,以及以打击芬太尼为由设立的20%额外关税,对低价值货物实行的“321条款”限制,也给跨境电商等中小出口商带来不小压力。

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特朗普政府保留了对中国新疆地区的进口限制;此外,美国贸易委员会对多种中间品和高科技产品发起232和337调查,试图通过行政命令禁止其进入美国市场;国会也正推动新的立法,简化各项调查流程,并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力度不减,由产品清单控制转向“技术全链追踪”与“使用地限制”。特朗普政府酝酿撤销拜登时期的“AI扩散规则”,转而推动对先进芯片实施“国家许可机制”,通过“芯片安全法”对高端AI芯片实施出口后的追踪监管。

投资限制方面,美方对向中国敏感领域进行投资的审查也在加强。根据2025年1月生效的“对外投资规则”,美国企业在进行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半导体等相关的对华投资时,需事先申报或完全禁止。同时,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CFIUS)也加大对中国在美投资的审查力度,涉及航空航天、AI、半导体等多个战略领域。部分地方政府如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已推动立法,限制持中国护照人士购置土地,投资壁垒逐步下沉至地方层级。

特朗普政府依然未放弃对中国经济的“复合式遏制”战略:涵盖关税、出口管制、投资审查、法律诉讼等多维手段。虽然谈判释放短期妥协信号,但在中长期内对华科技、金融、资本和人才的全面封锁从未放松。

在此背景下,高科技行业依然是受冲击最严重的领域。英伟达被迫缩减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并设计性能“阉割版”以规避限制;华为在芯片与通信设备领域持续遭受出口禁令打压;电动车、电池回收、稀土磁材等新兴产业链受到原材料与技术环节的多重封锁。在地理层面,美国西海岸港口及美墨边境成为监管重点区域,与之对应的,中国沿海出口大省也在应对外需下滑的同时,加速向“友岸国家”进行产能转移,全球产业链格局重塑依然在进行中。

来源:北京对话“洞察”系列活动;SmartTrade;Barron’s;Hunton Andrews Kurth LLP;ITIF;CSIS;Hinrich Foundation;Houston Chronicle;Reuters

(二)全球(非美)市场爆发、链主企业领跑:“生而全球”的中企稳步推进出海事业

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结构性升级,非美国市场崛起、传统产业扩张、互联网平台渗透与新兴品牌突围交织,展现出强大韧性。

在全球的非美国市场,中国企业投资呈现多点开花。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8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新签合同额也增长16.3%。高端制造业也在加强在东南亚的扩张,长电科技、日联科技相继在当地布局封测产能;腾讯云斥资1.5亿美元在沙特建设中东首座数据中心,为区域数字化基建注入动力。新能源领域在中东和欧洲市场实现突破,汽车产业表现亮眼,比亚迪4月在欧洲14国售出11123辆汽车,远超特斯拉的6253辆,德国、英国等核心市场销量同比激增120%和654%。

“传统”链主企业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汽车行业,比亚迪改写欧洲新能源市场格局;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规划年产100GWh,其欧洲工厂总产能已达50GWh,稳定供应特斯拉、宝马等车企。家电领域,海信电视在日本市场占有率突破50%,小米手机出货量跻身日本前五,计划年内开设5-10家线下门店。纺织鞋服方面,安踏加速美国市场拓展,李宁全球排名升至运动品牌第十,海外营收占比稳步提升,供应链也加快全球布局。

互联网平台的全球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电商巨头SHEIN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80亿美元,独立站月活突破1.2亿,凭借3.7天的极致供应链响应速度抢占市场。社交媒体赛道,TikTok在美国外用户规模持续攀升,2025年初全球月活达15.8亿、日活7亿,年度收入达230亿美元,短视频带动销售额占比58%。云计算领域,华为云在菲律宾上线三可用区公有云,服务300多家本地客户;腾讯云海外客户超1万家,国际业务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

大量“生而全球”的新兴消费品牌成为细分“冠军”。米哈游《原神》全球收入超50亿美元;Insta360运动相机连续六年市占率全球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9.54亿元,同比增长48.16%;安克创新2025年一季度营收59.93亿元,海外营收占比超97%。九号公司电动滑板车全球市占率超35%,极米科技在日本、东南亚投影仪市场领先。这些品牌通过KOL营销、本地化运营淡化中国标签,以产品实力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例如创想三维借海外社媒实现北美销量增长300%。

尽管地缘政治带来挑战,但政策红利与技术升级仍是长期驱动力。“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合作,中国近期同与拉美五国达成免签协议;互联网巨头通过资本控制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在中东、东南亚打下基础,引领当地数字生态;新兴企业通过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研发投入,正在从“产品出海”迈向“价值出海”。 

来源:Bloomberg;Caixin Global;SCMP

(三)美国彻底失去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目前看来,特朗普政府的“百日维新”似乎已黯然退场,下一步工作重心转向更务实的全球“捞金”。如今,美国经济已基本失去内生增长动力,实体经济转型困境与金融体系资源错配成为结构性弊病。

制造业的结构性衰退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就业份额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美国亦不例外。这一趋势由技术变革、需求转移和生产率差异共同驱动:1960-2007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单位产出劳动力需求下降;各收入群体商品消费支出份额减少,服务业必然大发展;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转向软件等无形资产,岗位偏向“高技能”人才。事实上,2000-2010年期间所谓“中国冲击”仅导致不到100万制造业岗位流失,占同期美国总降幅的17%——国内需求放缓与生产率进步才是主因。

区域发展也进一步失衡:“阳光州”借半导体、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保持就业增长;而“铁锈带”陷入停滞,进一步抑制整体消费潜力。毕竟,制造业曾作为低学历工人进入中产阶级通道,但已因技术升级而提高了就业门槛。若受教育人口结构不变,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即便政策成功新增岗位,也更偏向高技能群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等机构多年数据跟踪显示,现代制造业只能部分支撑大学生、男性就业。

金融体系的资源错配则从另一个维度抑制增长动力:美国金融业投资偏好从股权转向债务,形成资本循环的“内部游戏”。年金市场中,退休储蓄通过人寿保险合同流向私人信贷,再以利差收益反哺保险赔付,资本配置偏离实体经济创新。例如,私人信贷市场快速扩张,银行在杠杆贷款市场份额从70%降至不足25%,资金更多用于中小企业债务和私人股权交易,而非初创企业。同时,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成为主流,2016年参与者超8000万,推动目标日期基金等被动投资崛起,贝莱德等大型资管公司管理近50%总资产,资本流向低风险标准化资产,高风险创新领域融资受限。  

监管调整与市场波动是重要驱动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后,严格的资本监管迫使银行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私人信贷乘虚而入,但资金多用于债务重组而非技术创新。股价持续走高,个人投资者更加追逐年金等稳定收益产品,2023年其销售额达3854亿美元,资本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寻租性质已超过资产配置功能。

这种转变带来多重隐患:大型资管公司与高净值群体可受益于金融套利,而普通劳动者缺乏财富增长机会;新兴企业通过IPO等股权融资更困难,只能用实物或其他技术资产作为抵押,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滋养,跨越式发展受阻;资管巨头崛起取代银行成为风险集中点,如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超50%资产来自保险资金,单一环节危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来源:Behind the Curve: Can Manufacturing Still Provide Inclusive Grow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5) By Robert Z Lawrence; From Investment to Savings: When Finance Feeds on Itself (from American Affairs 2025 Spring)

(四)“特朗普们”的动员基础:西方关税与生俱来的“道德优越感”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关税的起源并非保护主义,而是深深植根于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和财政安排。事实上,“自给自主”更具道德优越性,所谓“自由贸易”长期并不是西方思想主流,仅仅被视为工具。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关税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早期欧洲重商主义者更主张通过关税积累财富,以增强国家实力、保障主权,这被视为对国家集体福祉的道义担当。近现代以来,各国征收高额关税限制制成品进口,旨在保护本国工业、保障就业,并为战争与外交储备财政资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批评重商主义,强调自由贸易能带来更高效率和消费者福利,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也指出,制度安排应体现公平与共情,以保障社会正义。因此,他并非完全反对在特定情境下对自由贸易进行限制,而是主张制度的伦理基础应服务于整体福祉。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在《制造业报告》中提出,美国作为新兴国家,需要通过适度的进口关税获取财政收入、减轻债务负担,并扶持国内制造业。他强调,这不仅是财政手段,更是保障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道德路径。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发展了这一思路,提出“国家生产力体系”理论。他认为,自由贸易并非普遍真理,落后国家应通过关税政策保护“幼稚工业”,以实现自主发展。这种发展主义关税观强调国家责任和长远战略,是一种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道德经济观。20世纪,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面对失业和经济危机,国家有责任通过包括关税在内的政策手段稳定经济。此类观点将关税定位为政府干预的正当形式,而非市场扭曲。如今美国的关税政策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主打国家安全和贸易公平的双重“道德主张”。

然而,世界贸易组织警告,若滥用基于安全理由的关税,将削弱多边规则体系,导致贸易萎缩。对此,新的区域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凸显出信任、互惠与供应链安全的新逻辑。此外,关税继续被赋予更多道德意义,包括对碳排放、劳工权益与环境标准的调节功能。从碳边境税到“公平贸易”倡议,这一趋势预示着全球贸易将更加强调价值共识与可持续性,而非单一的效率逻辑。

参考资料:Alexander Hamilton’s Final Version of the Report on the Subject of Manufactures;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Wealth of Nations;Das Nationale System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National Self-Sufficiency

二、中国“不跪”立场的全球影响

500

在与美国达成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一天后,中国正采取行动以制衡特朗普总统的贸易战。对于拉美等新兴经济体领导人而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定位已被视为可靠的贸易与发展伙伴,这与特朗普加征关税等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来源:AP News

(一)超越“石油美元”:美国-海湾贸易新模式

近期,特朗普高调出访中东海湾国家,行程释放出“多赢”信号,尤其聚焦石油美元的再利用,以及美海湾关系的深度重构。特朗普此行对外宣称达成了“数万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但经分析,具有实际执行意义的承诺约7300亿美元,集中在航空、防务、人工智能、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美国许多过去的“非卖品”也被纳入其中。这些协议多以谅解备忘录形式呈现,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也反映出海湾国家推动本国工业转型的努力,比如发展半导体、小型模块化核电站和智能电网等技术,以降低对油气经济的依赖。

对美国而言,“关税创收”短暂失利只能拓展其他盈利渠道,尤其是中国的强硬姿态帮助其他国家争取到更大谈判空间。中短期来看,随着传统盟友加强“去风险”,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将更加依赖大规模海湾资本流入。海湾国家通过购买美债、投资美国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业,继续为美国缓解财政赤字压力提供支持。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分别承诺投资约6000亿、5000亿和2000亿美元,部分资金将用于购买美国政府债券,部分流入关键产业项目。这不仅有助于维持低利率环境,还增强了美元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访问进一步加深特朗普家族与海湾王室的私人关系。马斯克、奥特曼、黄仁勋等科技企业家也随团出访,并与海湾资本达成多项商业合作。特朗普及其家族通过房地产项目、技术基金,甚至私人飞机赠与等方式,加强该地区的“利益绑定”。此类私人交往所形成的长期承诺,必将对未来美国的中东政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双方更广泛的经贸往来。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此举引发了多方关注。以色列对未被纳入核心会谈表示不满,担心美国对海湾国家军事支持的增加,会削弱美以传统安全同盟的地位。伊朗对特朗普在叙利亚制裁问题上的松动和温和表态表示谨慎欢迎,也担心在该地区被进一步孤立,这或为重启核谈判创造空间。此外,海湾国家通过与美国更深“利益绑定”,也显著增加了对华各类谈判的筹码。

来源:FT;Arab Business Insight;CNN;CFR;Al jazeera;عين ليبيا;Middle East Eye;Arab News

(二)“不跪”信号收到:中美谈判成功为欧盟打样

中美贸易谈判成果为欧盟提供了重要示范,表明即便面对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只要立场坚定、准备充分、谈判策略得当,就能够促使对方作出让步。这使得欧盟在应对美国施压时,更有底气采取强硬立场。与以往一味求稳不同,布鲁塞尔如今明确表示,欧盟不会接受仓促达成的协议,而是致力于推动全面、平衡且符合欧洲自身利益的解决方案。

有消息指出,德国政府内部正在讨论与欧盟其他成员国协调,对美国可能延续的汽车及高科技产品关税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制,强调要用行动回应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另外,巴黎与柏林之间已开始商讨暂停部分对美投资的可能性,以此作为谈判筹码,这在过去的跨大西洋关系极为少见。同时,也有观点关注到欧盟对美英小型贸易协议的密切研究,担心其可能成为削弱欧盟标准的新模式。

欧盟当前最核心的诉求,是恢复一个稳定、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关系框架。欧盟并非寻求激化冲突,而是希望美国撤销对钢铝产品及汽车的额外关税,并在数字服务税、食品安全等关键领域尊重欧盟的主权和标准。有欧洲商界人士认为,虽然日内瓦的“停火协议”令人鼓舞,但真正的可预测性还需要建立在持久的制度框架上,尤其是面对电动汽车、半导体、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此外,在欧盟内部也存在担忧的声音。许多媒体和智库依然“站在美国立场”为欧盟支招:欧洲的长期经常账户顺差是不可持续,欧盟应做出单方面让步顺势缓和跨大西洋关系,例如推动欧元贬值、淡化对美国科技企业的监管、推迟征收数字税等。与此同时,尽管中国近期向欧盟伸出橄榄枝,但中欧之间的结构性分歧仍然深刻,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协作:对中美竞争格局的顾虑、市场准入不平等、国家补贴政策以及所谓“人权”议题,始终是中欧深化合作的障碍。

还有观点提醒,除非欧盟内部就“去风险化”战略达成共识,即在不过度疏远中国的前提下完成供应链多元化,否则欧盟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将日益收窄。日内瓦谈判虽然为欧盟注入信心,但其要在全球博弈中真正维护自身利益,仍需更坚定的内部团结与长期的政策定力。

来源:Die Welt;Le Monde;Institut Montaigne;Europa Press;Cadena SER;Poder360;Correio da Manhã;Politico;SWI swissinfo;SWP

(三)拉美与东南亚稳健增长,跨太平洋贸易“多极化”进行时

在全球贸易风云变幻的当下,跨太平洋贸易格局正经历着深刻转变。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积极调整贸易策略,加速与东南亚、拉美国家构建更灵活多元的合作关系。这些地区不再局限于贸易中转站的角色,而是逐步发展为中国产业链的延伸、关键原材料供应地与新兴消费市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贸易流向的转变尤为显著。此前,中美贸易摩擦促使大量中资企业将产能转移至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效规避高额关税。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份额首次超越欧美。拉美地区也呈现类似态势,墨西哥、巴西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和家电的重要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对巴西电动车出口额较前一年翻倍,达31亿美元。中国企业还通过在当地设厂、搭建销售网络,深度融入当地产业生态。

尽管5月12日日内瓦中美贸易谈判达成90天临时关税缓和协议,但这并未消除区域内国家对贸易不确定性的担忧。东南亚和拉美当地评论指出,短期谈判难以解决大国竞争带来的根本问题,只有推进区域内紧密经贸协定,构建多边公平机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新兴消费市场的崛起为中国企业带来新机遇。东盟超6.8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活力十足,2024年地区平均GDP增速达4.5%,中国产品备受青睐。在拉美,阿根廷、智利等国中产阶层不断壮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中国商品需求激增。2025年第一季度,某南美国家注册的中国品牌电动车数量同比翻倍。金融领域,中巴本币互换协议也为双边贸易筑牢资金基础。

在原材料与农产品供应层面,中国与东南亚、拉美国家的联系愈发紧密。大豆、铁矿石等重要物资进口来源正从美国、澳大利亚转向巴西、阿根廷及东南亚地区,2024年中国签订240万吨巴西大豆长期采购合同便是例证。此外,中国对东南亚橡胶、棕榈油和电子元器件的进口量也持续上升,2024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8.5%。

如今,跨太平洋贸易已从传统的美中双边主导,演变为以中国、东盟、拉美等区域为支点的多中心格局。越来越多国家呼吁建立更公平、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贸易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和数字化投资,正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南南合作、区域贸易安排与多边发展机制有望重塑全球贸易新格局。

来源:Valor Econômico;Diálogo Americas;El Espectador;El País;El Comercio;The Jakarta Post;Salem Radio Network News;The Star;Asia Society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