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东燕:越来越严苛的查重,是不是和背后的商业利益有关联?

500

劳东燕,清华大学法学教授

转自劳东燕教授5月15日微博,标题系编者所加。

看到《半月谈》的公号也发了反思毕业学位论文查重的文章,想再多说几句。

学位论文查重制度采取一刀切的处理,导致文科中的不少学科成为重灾区,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苦不堪言,花很多无谓的精力与时间去处理论文中正常表述的内容,对论文质量的提升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而且,在学校查重之前,需要自己出钱多次购买账号进行查重,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查重变得越来越严苛,是不是也和背后的商业利益有一定关联?

就法学学科来说,无论是法条与司法解释的规定,还是案件事实与裁判理由,都必定导致重合,因为不是文学作品,并无创造性发挥的余地。难道让学生随便改法条的表述与判决文书认定的事实?在法学的论文中,不敢引法条的内容,不敢用判决认定的事实与裁判理由,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另外,查重中将脚注中引用的文献信息与参考文献部分也标识为重合部分,计入重合率的范围,真地是让人情何以堪。但凡对文科的学术特点稍微有点了解,都不可能这样来计算重合率。

建议学校的论文查重系统要合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针对性地在技术层面对如何查重的设置做出调整。与此同时,根据文科中各学科的特点,适当提高重合率的比例,并且这个比例应该是参考性的,而不是硬性的标准。以法学的学位论文来说,20%是相对合理的比例。

劳东燕:令人无语的论文查重(5月12日)

每年的学位论文指导都觉得负担很重,今年尤其如此。

原因之一是,今年指导的论文偏多,有19篇学位论文,其中博士论文1篇,法学硕士论文4篇,法律硕士论文9篇,本科论文5篇。多数论文都要来回返修三四轮,这样下来就得看几十篇次,每次都得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以我们学院的学生规模来说,一个毕业季我一人就指导19篇,确实是太多了。以致前不久有外校的老师邀我评审他们的学位论文,我不加思索就予以婉拒,真地是看学位论文看出心理阴影了。需要说明的是,指导这么多的学位论文,是我一时心软自己答应承担的,并不是被学院或学校硬派任务。

原因之二是外审的程序中不时地会遇到一些意外。今年我指导的学位论文中,我认为能达到良好程度的一篇法学硕士论文,一位外审在没有提出任何具体什么地方存在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给了不通过,五个评审指标给的是一中四差。给出的评审意见是诸如,论文问题意识不清晰,没有在问题的提出中对问题-论题-命题进行有效的阐述,题目与核心论点不能匹配之类相当抽象的意见。这位专家所谓的“问题-论题-命题”的有效阐述,恕我孤陋寡闻,我写了二十几年的法学论文,从来没有在问题的提出部分按这种要求写过。

看到这样的外审意见我真地是挺惊诧的。外审不给通过,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参加论文答辩与正常毕业。外审专家当然有权给出不通过的结论,但是难道不应该在认真看完全文内容之后再慎重地给出意见吗?幸亏有商请第三方专家评审的补救机制,随后将这篇论文送了另一位专家,返回的意见是一优二良二中的评价。这个结果比我的评价预期要略低,但属于可以接受的评价差异的范围。

原因之三是查重系统的问题,这也是最令人无语的。今年13篇硕士论文中,有7篇超出学校要求的10%的重合率比例。黑色幽默的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两篇论文,恰恰是重合率最高的,分别是16%与17%。对法学论文来说,要做翔实的文献综述,对既有学术观点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几乎必然会导致重合率的升高。

在提交学校的系统之前,我都会叮嘱学生用知网的账号自己查一下重合率,确保不要超过10%再提交。学生一般都会做这个工作,因为我会反复强调,之前有过教训,重合率高会影响后续能否正常毕业。然而,学校系统里查重的结果往往要比知网的查重结果要高,因为学校的系统里将参考文献与脚注中引用的文献信息都算作重合的部分。老实说,我真地没法理解。这不是第一年启用查重的系统,而是用了十来年了,将参考文献与引用的文献出处信息在系统设计中加以排除,难道技术上很有难度吗?

每年关于论文重合率的问题,我之所以都会反复强调,就是因为多年之前有过深刻的教训。当时一位由我指导的硕士生提交的学位论文,篇幅有7万多字,写得很认真,引用了很多参考文献,导致系统中显示的重合率有15%。法学论文中重合率15%左右很正常,因为法条与司法解释的规定、案例事实,正常引用的部分,脚注中引用的文献信息与参考文献部分叠加在一起,有这样的重合比例甚至超过15%几乎不可避免。那篇论文在我看来,是可以达到法学硕士论文中前15%的水平的,但在学校层面因为重合率超过规定的比例,拿出来被单独过审,结果竟然没有通过。后来大费周章,前后花了一年时间,几乎动员了全院的力量,才使这篇论文得以通过,但那个学生因此延了一年才毕业。

这种极为苛刻的查重,导致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写论文时不敢引法条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内容,也不敢正常引用其他文献上的表述,几乎不能直接引用而必须都改为间接引用,或者人为地减少参考文献的数量,甚至想方设法将脚注部分与参考文献部分设为图片模式,以便让系统辨识不出来。更有甚者,据说有学生会使用翻译软件先将中文表述翻译成外文,再由外文翻译成中文,通过多环节的语言处理,来避免被查重系统标识为重合部分。

每次查重结果一出来,学生与作为导师的我都会很紧张。在明明知道查重系统设置有问题的情况下,我仍然会要求学生无论如何努力去降重,不管用什么方法。估计学生会改得要崩溃,但确实主要是为了学生能顺利毕业考虑。如果学生坚持要我签字,以说明不存在学术不端的情况,我当然可以签字,但后续遇到不通过的风险就只能由学生自己负责了。

很多在论文指导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与论文质量的提升没有什么关系,想想真是有些悲哀。文科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除非让后者代写文章(这属于不正常的现象,而且很少有博士生能写出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更不要说是硕士生,因为文科的学术水平主要是靠前期积累),不然基本上是导师单方面的付出,不像工科的导师,研究生们在相当程度上是为导师打工,所以往往会在背后喊导师为“老板”。无论如何,以后我应该都不会再答应指导这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