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
文:蔡垒磊
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提问,一个女儿问妈妈,说“如果我不是你的女儿,是别人的女儿,你还喜欢我吗”,妈妈说“不会”,女儿问“为什么”,妈妈说“我为什么要喜欢别人的小孩呢”?一下把女儿给干沉默了。
这事儿我还看过另一版本,是一个女生问她的男朋友,说“如果你的女朋友是别人,你也会对她这么好吗”,男朋友说“会”,这女生就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特别,好像男朋友只是在对一个“身份”好,而不是真的想对自己这个独特的个体好。她觉得男朋友爱的不是自己,而是在做一些“社会规训”下的标准动作。
这个事情怎么理解?说穿了其实很伤人,那就是“我们并不会因为你是你,所以对你好。你作为个体当然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完全可以替代”。
妈妈对孩子好,是因为1.法律规定了必须要养育这个孩子,社会关系定了养育的标准,妈妈要融入社会,就得做这些人家也在做的标准动作;2.血缘关系一旦确认,就有稳定可预期的固定关系和预期回报,于是就更敢于投入,不然换一个未来可能要跑的,很多人就不敢投入太多了;3.正因为不断投入,才产生了感情,本质上是互动中的乐趣记忆,加上不肯轻易放弃“沉没成本”所致。只是这样而已,如果法律没有要求,社会没有养育标准,养育内容不包含在社交内容中,关系不稳定,就会出现大量的弃婴。我国古代就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弃婴潮,根本不像有些人说的“父母天然爱孩子”——那些都是法律规定和社会规训的结果。
男女朋友也是一样,对对方好,要么就是对方身上还有自己想“图”的东西,要么就是未来有稳定获得回报的预期,要么是做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动作,维系一段“分开以后可能会更麻烦”的关系,没什么别的了。我们对一个人好,是这个人也有能惠及我们的地方,如果对方是一个傻逼,突然做出你最厌恶的行为,每天对你破口大骂,你还会对他好吗?“好”一定是相互的,所谓不求回报,指的是对面的这个人哪怕只是给你“可能回报”的预期,你就满足了,那不是你高尚,是你的相对价值太低了。如果是对等价值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对面每天骂你,你还不求回报吗?这是不可能的。
人和人的感情,原本应该是非常纯粹的,就是各取所需的利益关系,或者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一方利尽,或回报预期变小,则感情淡,关系散。但后来人类社会加入了文化,加入了社会压力,加入了社交圈里的共识标准等等,才变得“看起来难以捉摸”。因为人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会把被社会共识和规则裹挟的行为,合理化成是“自愿”的,比如父母辈不离婚,会说因为孩子,说因为还有感情,但就是不说“不想承担别人指指点点的压力”“太穷太烂太老以致于找不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变差”“做生不如做熟”等等。
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社会都会形成类似的文化呢?即“从一而终”“不能主动背叛”“要有人情味”“要知恩图报”等等,基本都是这样,只是程度的差别。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建立一段关系后,要安居乐业地向上生长,投入的资源是很大的,切换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不形成这样的社会文化,不给主动破坏固定结构的人一点社会压力,那这个地方就无法建立起“群体安全感”,大家在一个固定地方的生产投入就会减少,这个地方就不会繁荣,那这个文明就不会繁衍至今,可能早就在自然选择之下,被吞并了。
但我们要知道,感情也好,道德也罢,形成的类似社会文化,只是历史在博弈中的必然,而我们作为个体要不要去遵从这种文化,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圈子固定,也跳不出去,那你就必须遵从;但如果你有这个实力,或者利益牵扯非常大,大到你有足够的动机去破坏这种文化,那也不是不可以,不要被社会观念束缚了自己的行为自由度。
我们要知道,人和人的感情,不过是现实利益,潜在收益,惯性,社会压力,损失的综合产物,并不高级;而文化,不过是社会在演变过程中,为绝大多数普通人所量身定做的一些枷锁,也不高级。你看清了这些东西的本质以后,决策就能完全随心——可跟随,可不跟随,可入世,也可出世,只要你的实力够强,脑子又得到了解放,你就能拥有最大的行为自由度,自由地取用这个世界的各种元素,随意拼搭;而不是被这些元素牵着鼻子走,成为人家可预期的固定元素之一,被人固定取用。
前者是玩家,后者就只是元素。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