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乐,越来越“丧”?

500

因为太久没听新歌了,所以前几天我把歌单换成了“近期新歌”。

本来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一波土嗨神曲的暴击,没想到给我越听越消沉。

不是人间不易,就是生活痛苦。

怎么现在的歌都这么致郁了?

500

现在的歌,半死不活

要说现在的歌有什么特点,四个字,半死不活。

首先是歌词主题消极化。

要么是唱存在主义焦虑。

比如毛不易的《消愁》。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这绝对谈不上励志。

500

要么唱爱情异化。

薛之谦的《演员》。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

直击亲密关系中的假和装。

500

唱社会压力的就更多了。

草东没有派对的《山海》。

“他明白/他明白/我给不起”

用重复呐喊折射经济无力感。

万能青年旅店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光看名字就让人半死不活。

500

音乐元素也更加消极化。

旋律上用大小调交替传达出压抑感,比如《漠河舞厅》。

或者是主歌压抑低音,副歌突兀高音,用这种跳跃模拟情绪崩溃的临界点,比如《孤勇者》。

还有的是在声音处理上做文章。

太一的《负重一万斤长大》就是用气声演唱和突然的嘶吼表达自己的创伤。

以上这些歌发布时间基本都在10年,最远不超过15年。

500

但你看看以前我们听的是什么。

2000年最火的是《勇气》,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与期待。

03年的热歌是《小薇》和《春天的花会开》。

光看名字就觉得元气又积极。

就算是多灾多难的08年,歌曲也都是充满希望和自信。

500

西方也是如此。

有研究者收集1951-2016年的6000多首上过B榜Hot 100的歌曲歌词。

结果发现愤怒与厌恶的表达在这65年中大约翻了一倍,而恐惧则增加了50%以上。

而且自80年代以来,越悲伤孤独的歌越容易上榜。

500

阿黛尔甚至就没唱过什么欢快的歌,致力于把眼泪变成金子。

500

为什么流行歌变丧了?

80后追捧《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郑智化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感动落泪。

90后,00后听的是颜人中“你说天塌下来你会陪着我/可是天还没塌你就丢了”。

500

现在的歌为什么越来越丧?

经济环境和大众心理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下行,焦虑、生存危机是大家的焦点问题,丧感的蔓延,自然让它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而且相比中性和积极的信息,负面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人在消极的状态下也会主动选择听丧的音乐,相互作用下,流行音乐就变得越来越丧。

500

放眼历史也是如此,流行音乐的情绪波动和经济周期,尤其是康波周期有惊人的相似。

康波周期是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可以分成繁荣、衰退、萧条、回升四个阶段

前20年左右是繁荣期, 之后5-10年是衰退期,然后是10-15年的萧条期,最后进入10-15年的回升期,一个完整的康波周期大概是50年。

500

我们把它和音乐情绪对应,会发现基本符合这个周期定律。

1920-1939年,世界由柯立芝繁荣转向大萧条,主流音乐从20s的爵士转向30s的蓝调。

爵士的基底是乐观的,蓝调是悲伤的。

但萧条之后就是回升和繁荣。

尤其是战后30年(1945-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更是让我们迎来了黄金年代。

虽然这之中有石油危机前的虚假繁荣,暗示经济已然进入衰退,但毕竟还在水平线之上,临界点没到是体会不到的,所以整个社会都还是一片“欣欣向荣”。

连带着音乐也是躁动和快乐。

比如猫王的《Hound Dog》和沙滩男孩的《Good Vibrations》。

500

但是之后(1973-1982),石油危机爆发,经济滞涨、失业率高增,社会进入萧条期。

在这一时期,音乐变得暗黑化,叛逆的摇滚、绝望的朋克,爱与和平变成了恨与战争,这是原先主流歌坛里没有的内容。

即便出现了disco,看似狂欢的背后也是逃避,《Stayin' Alive》的歌词处处都是生存挣扎。

83年之后,里根经济学和互联网的出现,经济又开始慢慢复苏,但是之后又出现了次贷危机和互联网泡沫这些进入衰退的信号。

由于繁荣之后就是衰退和萧条,所以整体看,这段时间的音乐情绪是非常割裂的。

500

08年之前,西方有华丽摇滚(Bon Jovi《Livin' on a Prayer》1986),中国有《春天的花会开》(任贤齐,2002)。

但08年之后,一直到今天,各种不安定元素让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长期停滞。

所以这段时间的流行乐要么是虚无,要么是倦怠,反正都是要死不活的。

500

碧莉的爆火就是乘着这波趋势,她的厌世感注定在Z世代中流行。

500

你的音乐品味被“设定”了

很多时候你觉得好听的歌,对面的朋友就是get不到。

这种音乐品味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文化基因设定了我们的音乐审美。

500

像东亚,偏爱那种带点含蓄忧伤的音乐。

而且喜欢在歌曲中留白,用旋律间隙、单音延展制造孤独感,避免直白的情感爆发。

具体到中日韩三个国家,又有点微小的区别。

日本更偏哀,韩国偏向恨,而中国更倾向离愁。

这主要与中日韩的文化内核,以及各自对悲伤的追求不同导致的,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后台留言,下次详细说说。

500

中东和南亚又是和东亚相反,他们喜欢那种带点迷幻感的音乐。

因为宗教信仰发达,不管什么歌曲都喜欢加入一些神性元素,比如用循环节奏或者一些颤音,让整首歌听起来“神神叨叨”的。

像埃及歌手Umm Kulthum,即兴演唱的时候,一个单音就能持续哼5分钟,通过音高的微妙波动制造催眠效果。

印度就是喜欢华丽的古典拉格(Raga),宝莱坞音乐一听就让人感觉身处金碧辉煌的寺庙。

500

欧美就又不一样了。

北美比较喜欢情绪极化的音乐,重视个体宣泄。

个人主义社会崇尚自我表达,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个性。

加上移民社会竞争文化又比较严重,所以他们的歌曲情绪比较直接,要么是亢奋,要么是愤怒,歌词也很大白话。

500

欧洲那边相对来说会疏离一点。

典型如北欧,本土音乐要么是空灵后摇,要么是黑金属,主打一个存在主义孤独。

因为气候寒冷,个体关系比较疏离,加上地广人稀,社会福利又高,人就很容易出现精神空虚,所以倾向回归自然。

比如Sigur Rós,就用弓拉吉他模拟冰川碎裂声。

南美和非洲就比较简单了,就两个字——快乐。

因为长期被殖民,社会现状无力改变,人们就只能把快乐作为生存策略,所以他们会用密集的打击乐和群体合唱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乐观与活力。

500

音乐和社会文化总是相互映照的,如果预测准确,那到2030年,抖音上可能会出现一大波土嗨版的厌世歌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