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为耻,丧事喜办?印度掀起印巴冲突“胜利狂欢”!
不以为耻,丧事喜办?印度掀起印巴冲突“胜利狂欢”!
鲁迅笔下的阿Q有没有现代版的原型存在?
还真有。明明是被打趴下了、下风了、失败了,印度仍能从地上爬起来,把打掉的牙齿咽到肚子里,用舌头舔舔嘴角殷红殷红的鲜血说:我们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胜利属于印度军队”。
这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啊!还真的不用看心理医生了。近日,随着印巴冲突宣布停火,印度社交媒体与官方舆论场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胜利狂欢”。
孔夫子他老人家说“知耻而后勇”。但对于印度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民族,还谈什么“后勇”?
记得前几年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度媒体也大肆报道印度军队在加勒万河谷的胜利是相同样的味道。中国人说,不能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不是印度对于同样的问题又一次跌倒?
因为,这不是印度的第一次,当然更不会是印度的最后一次。
所以说,为什么印度的飞机飞着飞着就从天上掉下来了?刚刚新建的大桥剪着彩就当场断裂了;正在建造的航母就能被粪便炸飞;一台拖拉机能牵引着刚买的顶级战斗机招摇......
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并不把这当做作耻辱,从而吸取教训。而是像金鱼的记忆,转眼就会“化悲痛为欢笑”,不断的重蹈覆辙,演绎着之前的事情。
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勇敢正视失败。失败了好好总结总结教训,哪个方面有缺陷或有漏洞,然后想办法弥补弥补,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么,也许,下一次就不再会是失败,就会取得成功。
印度一直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而不是“梦幻大国”。但是,印度这些所作所为,特别是不敢正视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他怎么会实现自己的制造业“印度梦”?
如果这是印度民间的“劣根性”还算可以理解。印度的教育失衡,地区差异、种姓差异、阶层制度,都是导致印度教育均衡化的壁垒,形成印度基本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欠缺;但如果印度的政府、军队高层、精英阶层也都是这种水平,那就真的可悲了。
这不,印度军方已“首度”承认,在近期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中遭受损失,听着还算中肯。但是,他话锋一转,接着就声称“损失是战斗的一部分”!
看看,他说的还多么理直气壮!但仔细想想,他说的还真是没用的废话!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谁不知道?不仅“损失是战斗的一部分”,而是战争绝对就是损失,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这不仅仅是物质方面,人的生命不是更大的损失吗?
可是,印度军方对到底损失了什么?损失了多少?到底损失的是战机、装备还是人员?印度对外都遮遮掩掩,不敢讲清楚。而奇怪的是,对于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术,难道就不会“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个究竟?这也真是奇了怪了。
这种荣耻不分黑白颠倒顺应本国民族主义情绪当成治理国家的手段无异于将“鸦片”当成了精神食粮。
无奈,在印度,他将“精神胜利”成为一种社会价值,来平衡印度内外矛盾,缓解普遍的社会焦虑,安抚国内鹰派情绪,麻醉整个印度社会,也真是醉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