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世界中,美中应架桥而非筑墙
■ 美国并不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它必须摒弃零和思维,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
南华早报 评论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近年来,单边主义措施如关税和制裁令人担忧地卷土重来。
4月2日,美国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已开始产生实际影响。即便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欧洲,也在这种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多边合作所依赖的信任基础正在被侵蚀。
在这场动荡中,有一点始终不变: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肩负着引领全球走向稳定、繁荣与和平的共同责任。
美国重新转向单边贸易措施的核心问题,是对贸易的根本性误解。特朗普政府至今仍执着于美中双边货物贸易逆差,视其为国家衰退的标志,但这忽视了美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2024年,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总额接近3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的贡献。此外,美国还拥有诸多优势,如通过发行美元获取的“铸币税”收益、海外投资回报,以及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例如,约6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工作,这些都体现了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美国远非全球化的受害者,恰恰是其最大受益者之一。实际上,美国唯一持续存在贸易逆差的领域是货物贸易——而这从来不是偶然。
美国曾主动转向以服务和高科技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有意从低利润、劳动密集型、且往往带有污染的产业中退出,转而发展更清洁、更具盈利性且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在教育、生物科学、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美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不应追求“赢者通吃”的局面,甚至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试图占据优势。如今将这种结构性转型视为失败,等于否定了数十年来的经济政策。
近年来,美国通过加征关税、推动产业回流来逆转全球化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扰乱了精密协同的全球价值链,推高了成本,削弱了经济韧性,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不利。东南亚的出口产业和非洲的原材料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不平等,拖慢了经济复苏步伐,而这一切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好处。美国工人并不会涌入那些前景黯淡的岗位,而相关政策的后果却是美国消费者将面临更高的物价。
历史提供了清醒的教训。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全球贸易量下跌约60%,并加剧了“大萧条”。而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每年令美国消费者多支付510亿美元。数据显示,美国商品进口在全球占比仅为13%,较20年前的近20%显著下降。这表明保护主义并不能逆转全球化,只会让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被边缘化。
全球贸易的韧性体现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的建立,以及金砖国家影响力的持续上升。中国还对全球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实行了零关税政策。
美国仍有前行之路,与其执着于过时的零和思维,更应通过重新投资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创新、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重申其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应将贸易政策的重点转向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框架,重振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角色,并加强在数字治理、绿色技术和跨境投资方面的合作。通过支持劳动力技能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以及吸引国际人才,将远比设立关税壁垒更能增强长期竞争力。
即便在当下,美中开展建设性接触与多边合作仍具坚实基础。从乌克兰和巴以冲突,到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全球健康问题,两国在诸多议题上拥有共同利益,合作潜力巨大。
美国应选择重返多边主义。互相投资可以作为起点,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投资。中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隆基在美国投资建设工厂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合作不能通过胁迫来实现。美国必须选择与伙伴和盟友进行接触,而不是通过威胁来施压。在这方面,过去的经验提供了希望。在拜登政府期间,美中合作加强,导致到2024年10月的12个月内,美国合成类阿片药物致死人数下降了33%。在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中,也存在类似的合作机会。
稳定的美中关系不仅对两国有利,而且对全球和平至关重要。正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言,“美中联手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不是威胁和关税,而是相互尊重、开放对话和共同致力于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美国继续通过对抗的视角处理贸易和全球领导力问题,它将面临自我孤立的风险。世界各国——从德国和日本到全球南方国家——都在寻找致力于稳定、开放和互利的伙伴。
特朗普曾承诺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但仅仅依靠关税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真正的伟大在于搭建桥梁,而不是筑起墙壁。贸易不是零和武器;它是共同繁荣的工具。随着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和美国必须共同领导,而不是各自为战,才能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