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界的“蜜雪冰城”,不能只做“薄利生意”

 

500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500

近日,鸣鸣很忙带着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叩响港交所大门。招股书显示,鸣鸣很忙2024年门店零售额达555亿元人民币,全年营收393亿元,门店突破14394家。

其中,鸣鸣很忙仅在2024年就新开出加盟店8083家,相当于每一天就有近22家新店在全国某个角落开张。

值得一提的是,鸣鸣很忙由两大零食巨头“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于2023年合并而成,不仅在规模上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在资本层面也实现了“1+1>2”。

双方合并之前,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均已收获了多轮融资,前者身后站着红杉中国、高榕创投、五源资本等知名VC,后者也一举拿下黑蚁资本、良品铺子等投资者。

双方合并成为“鸣鸣很忙”后,更是获得了资本的加倍宠爱,拿下了超10亿元的投资。因此,尽管鸣鸣很忙曾在合并后否认上市传闻,但最终剑指何方市场早已心知肚明。

不过,当鸣鸣很忙筹集了足够资本冲刺IPO后,其是否还会继续坚持“薄利多销”的模式?毕竟,在价格战硝烟弥漫的零食品类里,资本市场最终看重的还是实打实的盈利能力。

01 零食界的“蜜雪冰城”

翻开鸣鸣很忙的招股书,量贩零食并不算是一门复杂的生意,从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到“鸣鸣很忙”,本质上是一家门店实现规模扩张的简史。

零食很忙起步于2017年,赵一鸣零食则诞生于2019年,两者均聚焦于下沉市场,通过“低价+快速扩张”的打法,仅花了几年时间就打响了名头。

在2023年底双方合并前,零食很忙已拥有4000家门店,赵一鸣零食也有2500家门店,双方共同合并成为一家拥有6500家门店的“零食行业巨无霸”。

此事备受行业关注,甚至引来该合并是否存在垄断的质疑。随后,相关部门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的合并“未依法事先申报实施经营者集中”,对其处以175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但明确了此次交易并不构成垄断。

不过,鸣鸣很忙合并后的规模效应,确实让零食行业的竞争对手们感到了压力。这意味着其在供应链上将拥有更强势的话语权,能够更有效地掌控价格、SKU、品质等关键要素,自然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招股书显示,鸣鸣很忙的单店SKU数量一般不少于1800款,是同等规模商超平均SKU数量的2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鸣鸣很忙的平均售价还要比线下超市的同类产品便宜约 25%。 

鸣鸣很忙表示,“质价比优势源于我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我们直接向厂商采购,减少传统供应链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中间层,以及规模经济的强大议价能力。”

但要保持这种低价模式的持续运转并非易事,为此,在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成鸣鸣很忙后,更进一步加快了门店拓展的速度。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鸣鸣很忙新开出的加盟店分别为1089家、4715家和8083家,其去年新开店的数量,较2023年翻了近一倍。

500

业内人士表示,鸣鸣很忙在去年“一路狂奔”,除了想要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外,也是为了争抢门店第一,为上市讲好故事。比如行业“二哥”万辰集团,其截止到2024年年底共有14196家门店,鸣鸣很忙还是保住了“一哥”的位置。

不过,鸣鸣很忙疯狂开店,却是苦了一批加盟商。有加盟商表示,零食赛道本就拥挤,如今“大哥”和“二哥”不仅打规模战,还要打价格战,门店越来越密,利润却越来越薄,唯有寄希望鸣鸣很忙上市后,其拓展步伐会放缓。

但跟今年刚刚上市的蜜雪冰城一样,鸣鸣很忙要做“薄利多销”的生意,就注定其门店规模不可能发展得慢。

蜜雪冰城最大的盈利来源并非靠直接售卖奶茶,而是通过向加盟商出售原料赚钱,同样,鸣鸣很忙的商业模式也是通过向加盟商供货来来赚取差价。

根据鸣鸣很忙招股书,2022年-2024年,公司99%的收入都来自向加盟店销售商品。加盟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鸣鸣很忙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权,还能帮助分摊品牌的经营和资金风险,同时提升品牌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

因此,鸣鸣很忙这个“中间商”,肯定还需要继续做大做强,但如何在消费者、加盟商和自身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则是其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02 量贩零食是“苦生意”

然而,虽然蜜雪冰城和鸣鸣很忙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生意,但两者的盈利情况却有很大差别。

2024年,蜜雪冰城实现收入248.3亿元,净利润达44.5亿元,毛利率为32.5%,净利率为17.9%,均属于行业较高水平。

相较之下,鸣鸣很忙在2022-2024年间,其毛利率始终稳定在7.5%-7.6%区间,净利润率则从1.7%提升至2.1%,这组数字也道出了量贩零食行业的盈利困局。

500

首先,量贩零食行业容易沦为“二道贩子”。在鸣鸣很忙的销售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向厂商采购休闲食品饮料,占总收入的九成以上。

虽然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提高议价权,但要在上千个SKU的谈判博弈中拿下满意的价差,这本来就是一门“苦生意”。

相较之下,蜜雪冰城虽然也是“中间商”,但因为其掌握了从研发到生产到运输的全产业链,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定价,并提升利润空间。

据悉,鸣鸣很忙计划在今年推出30款自有品牌产品,不再单纯依赖批发赚差价,而是通过整合供应链来提升毛利率,这自然是好事,但供应链重塑显然需要时间。

其次,摊子越大,前期投入成本越大。路边的二道贩子只需要支个摊就能倒卖产品,但鸣鸣很忙的商业模式却复杂得多,要实现对上万家门店的统一管理,需要大量投入来提升供应链和运营效率。

因此,鸣鸣很忙目前讲的还是“重资产”故事,其集中采购产品后会统一发往集团物流园区,再分发至加盟网络。因此,其通过IPO所募集的资金,也会投入到门店拓展和升级、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等。

最后,鸣鸣很忙还要让利于经销商和消费者。鸣鸣很忙“低价心智”定位,正是其能够快速击中下沉市场消费者的主要原因。

但价格便宜、SKU选择多、质量还要好,听起来就是个“不可能的三角”,要将这几点都做到极致,除了供应链管理能力之外,鸣鸣很忙也必须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利润。

不过,即便鸣鸣很忙已经降低了盈利预期,其在零食赛道中,依然没有必胜的把握。

过去几年,虽然国内休闲零食市场呈现出积极增长态势,2024年,市场销售额达到1365.1亿元,同比增长8.6%。

但根据鸣鸣很忙招股书,食品饮料零售行业高度分散,前五大连锁零售商仅占4.2%的市场份额,这种分散的竞争格局表明行业内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供新品牌和企业进入,行业竞争依然激烈。

500

零食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低价”并不算是新鲜事。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休闲零食赛道已经进入了“平价”周期,零食品牌不得不以降价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在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前,双方就曾在县城大打价格战,一家“买一送一”,另一家就会“第二件半价”,不到1元的矿泉水、0.5元的小饼干满街都是。

赵一鸣零食创始人赵定在接受专访时曾表示:“如果要去打的话,都是输家,没有赢家,你要是把目光放在对手那里,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长期来看,休闲零食的市场需求虽然会持续增长,但供应链产能肯定是充沛甚至过剩的,如果零食品牌单纯依靠价格战,或者门店加密模式来打这场仗,只会越来越累。

03 转型之路能否顺利?

意识到单一模式的局限,鸣鸣很忙开始探索零食折扣店的新店态。今年2月,鸣鸣很忙正式提出“3.0省钱超市”模式,新增百货日化、文具潮玩、烘焙鲜食、低温冻品等品类。

去年,零食很忙也尝试在长沙推出了“超级·零食很忙”、“解放西路的零食很大”等新兴门店,以超大零食为亮点,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前来拍照打卡。

500

近年开始,零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无边界”的变革混战,生鲜独角兽盒马加速下沉,朝着社区折扣店猛攻,带动盒马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做咖啡生意的库迪,也宣布转型“咖啡+便利店”;兢兢业业做了50多年便利店生意的全家便利店,则开始将“触角”伸向服装、美妆等板块。

显然,原本由渠道、品类、模式等因素所构建的优势,已经不足以成为零售商超的“护城河”,零售玩家们正在尝试跨界攻入别人的腹地,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这一点跟近期京东、美团、饿了么的外卖大战也有相似之处,京东为了守住即时零售配送的市场,不得不攻入美团外卖市场的腹地。

但与其说京东在“以攻为守”收,倒不如说在存量市场的博弈下,所有玩家都希望寻找新流量和市场增量,彼此间的“长枪短炮”自然在所难免。

相较于“薄利多销”的故事,“寻找增量”显然才是资本市场更想听到的新故事,但对于鸣鸣很忙来说,新的超市店态或许还要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

500

一方面,品类扩张将会带来新的运营挑战,比如烘焙、冻品等非标品的损耗率会大大提升,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程度。

另一方面,增加自营品牌已经成为各大超商的标准动作,比如胖东来、盒马、7-11等,已通过产销一体的模式,快速响应市场趋势并推出不同创新品类。

在众多网红产品的围攻下,这不仅考验鸣鸣很忙的选品能力和品控能力,对其营销推广能力也是一大挑战。

但无论如何,商业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打法,市场在变,鸣鸣很忙也必须尝试自我革新。当消费者对于“便宜”的兴奋阈值越来越高,量贩零食的下一个商业篇章,恐怕不能只靠“薄利”二字来书写了。

对于鸣鸣很忙来说,想要真正穿越周期,除了坚持“薄利多销”的长期主义之外,其还需要供应链效率和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

从传统超市到生鲜大店,从街头零食铺到社区零食超市,只要新零售还在不断进化,玩家们就还有新的机会。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