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给了四川一个史诗级的大机会

500

  战略腹地,国之重任。

  作 者大南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今年前三月四川GDP总量突破1.5万亿元,高新产业增幅达14.3%,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产业增速均超过20%。

  成都的外商投资更是暴涨74.04%。

  一向被视为“经济风向标”的外商们嗅到了什么?

  答案是四川拿到了一个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战略腹地。

500

  过去几年里,多省的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们都在不断向中央建言献策,为的是帮自己的省份争取到“战略腹地”这个定位。

  最终,四川从激烈角逐中杀出重围,拔得头筹。

  为什么各省对定位如此看重?因为它决定着一个省的发展倾向乃至发展上限,也决定着国家的投入和支持。

  “战略腹地”定位,为什么会引来各省的垂涎呢?

  一言以蔽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为了应对波诡云谲的外部环境,国家需要留后手、存底牌。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重大项目,都要努力“备份”,以防万一,这个备份聚集在哪里——哪里就是“战略腹地”。

  对国家来讲这是“后手”,对“腹地”来说就是“改命”,因为这意味着最高级别的资源倾斜,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必然不会少。2024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将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这对四川,无疑是巨大利好。

  四川官方也在被明确为战略腹地后宣布:未来两三年内将择优筛选330个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2.15万亿元。

  这些项目的上马,将极大推动四川经济的发展。

  四川,凭什么成为战略腹地?

  打开中国地形图看一看,你就会发现四川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地处华夏内陆腹地,北有秦岭高地和黄土高原作为屏障,西接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构成天险,东连道路险峻的湘鄂山地,南有群山耸立的云贵高原,天然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聚宝盆”。

500

  历史上每当沿海或者中原出现战乱,四川(含现重庆)都是休养生息、蓄力反击的大后方。

  刘邦退守汉中以四川为粮仓,才有了后来的楚汉争雄;刘备入主蜀地积蓄实力,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安史之乱李隆基逃往四川,才能获得一线生机;乃至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也是作为与日寇斗争的后援地,为中国取得胜利提供强力支撑。

  四川的幸运并不是天赐的。在古代,高山环绕致使四川盆地与其他地区存在交通阻隔。李白曾在诗里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勤劳勇敢的四川人,并没有“以手抚膺坐长叹”,而是一直在“逆天改命”。就像诞生于四川的动漫《哪吒》所展现的内核,四川人的信仰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早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理岷江,千年工程都江堰硬生生把闭塞的古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描述的就是四川成为“鱼米之乡”后的情景。

  而在当代,川藏铁路、西成高铁以及四通八达的国道,愣是把一道道天堑变为通途。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更是扩宽了四川对外开放的大门。

  四川山高水长,四川人则可以比水更柔,可以比铁更钢。

  在成都玉林路的街头走一走,在人民公园喝一杯盖碗茶,你或许会感叹四川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安逸,烟火中缭绕着柔情蜜意。

  但四川人骨子里的精神血脉是“我命硬学不来弯腰”,抗日时期,350万人参军、64万人伤亡,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并且大声喊出口号:“四川不灭,中华不亡!”

500

  四川是一个随时准备为中国打“最后一战”的省份。

  这种精神内核,让它在当年就可以作为中国的“战略腹地”,7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底气只会更足。

500

  如何能成为“战略腹地”?四川的底气更来源于硬核的实力。

  民以食为天。根据2024年数据,在“食”方面,四川拿下了三个“第一”:

  粮食总产量726.8亿斤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九;

  生猪出栏量6149.6万头,全国第一;

  油菜籽总产量74.4亿斤,全国第一。

  四川农林牧渔产业GDP高达5619.9亿元,仅次于山东和广东这两个东部大省,是内陆省市第一。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四川能为全国人民填饱肚子提供基本盘支持,而且饭后还能喝上茶,四川茶叶年产量高达45.4万吨,位居全国第四。

  能源也是大国博弈的生死线,而四川在能源供应上也足够“挑大梁”:

  2024年,全省天然气产量656.6亿立方米,全国第一;

  油气产量当量5255.57万吨,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新疆和陕西;

  发电量5053.5亿千瓦时,全国第六。

  四川水力发电量更是稳居全国第一,高达3814亿千瓦时,每100度水电就有30度来自四川,这个数值超过加拿大和美国,仅次于巴西。

500

  充沛的能源供给,让四川成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的主力省份,为全国一盘棋默默做着贡献。

  在工业领域,四川是为数不多的拥有41个完整工业大类的省份,就连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也只拥有40个。

  四川有六大优势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其中,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高达近2万亿元,足以让四川跃升为全球十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而且,四川不同城市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分工与协同。

  成都是综合创新驱动,核动力研究院研发的“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为我国实现了核电技术自主可控;国机重装解决了大型锻件“卡脖子”的问题;蜀道装备打破我国液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凌空天行研发的飞行验证机“窜天石猴”速度达4倍音速,领先全球;可可豆动画出品的《哪吒2》如今已斩获157亿元票房,成为全球影史第五名。

  长期以来,成都的消费和内需驱动,也走在全国前列,可为特殊时期的经济循环提供经验。

  绵阳负责硬核研发与制造。这座低调的城市如同科技界的“扫地僧”,名气不大但实力过硬,其实力涵盖核技术、航空航天、激光、机器人等领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从嫦娥探月工程到天宫一号,以及很多不能公开的重大科研突破,都有绵阳的支撑。

  早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就被委以重任,承接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大批国家重点机构的落户,并且兴建了朝阳机械厂、四川矿山机器厂、江油钢铁厂等重点企业,绵阳市的现代工业骨架由此得以构建。

  2000年,党中央与国务院批准绵阳建设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也不负使命,一直以科研创新作为城市的“灵魂”。时至今日,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2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还有两院院士30位,占四川全省近半数。2024年绵阳的研发投入强度高达5.26%,不仅长年霸榜四川省内第一,甚至高于苏州、青岛等东部沿海城市。

  如此肥沃的科创土壤,自然能孕育出卓越的领军企业。

  诞生于绵阳的长虹集团,不仅依然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而且也早就不止于家电,成为多个新兴产业赛道的“幕后高手”和“隐形冠军”。

  长虹的压缩机产业排名全球第一;其研发的全球首台-180℃超低温冰箱,可实现30至60年的生物细胞储存;首创的X-Flash放疗设备,更是让治疗过程缩短到1秒内;全国60%的高铁、地铁、磁悬浮列车装备的电源系统由长虹提供。

  包括在AI科技领域,长虹也拥有以华丰科技为代表的硬核公司,高速线模组、高速背板、CPU Socket等核心产品突破国外卡脖子,实现了反超。

  同样诞生于绵阳的九洲集团,在智能终端、空管产品、微波射频等多个行业占据领导地位,旗下公司还负责研发生产了北斗三号导航通信芯片,以及C919大飞机的两大客舱核心系统。

  以长虹集团和九洲集团为首的产业集群,正在帮助绵阳拿下多个“全球第一”。

500

  除了成都和绵阳这两强以外,德阳是“重大装备之都”、遂宁是“锂电之都”、宜宾是“动力电池之都”、攀枝花是“钒钛之都”、乐山是“中国绿色硅谷”......

  低调务实的四川企业组成“工业川军”,铸就了有轻有重、门类齐全的产业王国。和平时期它们创造商业价值,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它们也可以转变为安全屏障。

  说到安全,四川是名副其实的军工强省,能够带给全国人民足够的“安全感”。

  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就位于乐山,全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发中心坐落在绵阳,还有研发各种火箭弹的航天七院,缔造歼-20的成飞集团。

  更不用说位于西昌的卫星发射中心,平时能发射火箭卫星,非常时刻能发射什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还有,偶尔在成都上空现身就成为全球军武大新闻的,第六代机。

  除了上述这些硬核的部分,经历过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四川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形成了特有的包容感和市井气,有人说四川就是“缩小版的中国”,这句话不无道理。

  总而言之,四川不但地理位置够“腹地”,而且要论战略“备份”,舍她其谁?

500

  事实上,战略“备份”,四川并不是第一次。

  上世纪60年代初,外部形势骤变,苏联在我国北方陈兵百万,东南沿海的美国航母舰队也虎视眈眈,一旦发生意外,东北的重工业和沿海的轻工业将面临敌人的狂轰滥炸。

  彼时,我们还没有原子弹和氢弹这样的“大家伙”防身。

  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最高领导层将中国各省划分为三个片区,沿边沿海的省市为一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腹地省份为三线,其余的则是二线。

  国家决定把关键产业从一线地区转移到三线地区“备份”,中国经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由此开启,这就是“三线建设”。

  电视剧《人世间》里,周秉昆的父亲周志刚远离东北奔赴西南,展现的正是那个特定时期的情景。今天在攀枝花市,你还能听到不少人讲着一口东北腔的四川话,他们就是那个时期搬迁过来的建设者及其后代。

  在整个三线建设过程中,受益最大的省就是四川‌,全国工业投资的1/8、国防投资的1/4都给了四川,这让四川坐拥38个重要工业大类、150多个工业小类,全省公路里程从9000多公里狂飙至8万多公里,位列当时的全国第一。

  四川从一个原本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大省,变成生机勃勃的工业大省、国防大省、交通大省,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担负着“国家压舱石”的使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中国拥有强大的国防能力和稳固的经济基本盘,是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不再像当年那样被动。

  但作为世界大国,主动布局关键产业备份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这一次,国家再次选择四川来担纲,但与“三线建设”时期不同,四川的使命不再只是国防。

  2023年7月27日,最高领导人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你们这里也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增长极,一个新的动力源。这个后方的意义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张可云解读道:“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备战,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除了有国家安全考虑,还有平衡区域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的目的。”

  这意味着四川不仅要肩负国防重地的责任,还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川渝地区或将成为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第四极”。

  使命之下,四川省委和省政府也铆足力气要把四川打造为“全能选手”。

  首先是进一步打好基础。

  如交通基建,四川在公路水路建设投资上连续四年超过2000亿元,铁路基建投入更是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预计2027年底建成通车的成渝中线高铁,将成都到重庆的时间压缩至50分钟,真正实现了川渝城市圈的无缝链接。

  然后是提升营商环境,打造更强软实力。

  四川政府提出“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八字方针,把企业作为真正的甲方来服务。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原本需要10个工作日的项目审批流程,如今只需两个小时就全部搞定,效率高得超乎想象。2024年,四川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总额超过880亿元,成都市还组建了高达3236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为企业提供从天使到并购的全周期资本支持。

  同年,四川纳入固投统计的省外招商引资项目总额超8500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证明各地企业家对四川的认可。

  最后是侧重高新技术与新质生产力。

  今年前三月,四川GDP总量突破1.5万亿元,其中贡献最大的增长就是高新产业。

  当期,四川高新产业增幅达14.3%,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增速更是均超过20%。

  显然,作为战略腹地的四川,是腹地,也是高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