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米逼急的保时捷,悄悄放下身段

500

上海车展“三国杀”落下帷幕。

新势力低调、国产老炮回春,而最尴尬的非国外豪华品牌莫属。

奔驰用“八块腹肌”亮瞎所有人的眼;宝马的升级版猪鼻子也让人吐槽不能。

500

更别提全国粉丝期待的雷克萨斯新车,更是从头到脚一股子网约车味儿,让广东土豪大呼失望。

500

作为豪车圈的“白月光”保时捷,虽然没有什么令人失望的新设计,但说的话却同样令人震惊。

保时捷CEO奥博穆在车展时堪称口无遮拦,比如“保时捷考虑在华停售电动汽车”和“保时捷不将小米当对手”听傻无数人。

老板说胡话,下属最头疼,在奥博穆发言后,保时捷中国立刻发文称“上述消息均是误读”。保时捷不但要继续推进电动化,也很重视“中国市场上的竞争者”。

500

自相矛盾的保时捷,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01

嘴硬的保时捷,装不下去了

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交了一份惨不忍睹的答卷。

在开年的头三个月里,保时捷在国内交付了9471辆新车,同比销量几乎腰斩。

500

尽管在海外市场还有所增长,但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甚至拖累了保时捷的全球业绩。

这也是为啥保时捷CEO会在本次车展期间专门来华,就是为了表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对于保时捷目前的困境,保时捷给出的解释是:电动化过于激进。

其实,保时捷在一众国外高端品牌中,算是电动化做得非常出色的。

诸如纯电版本的Macan就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售出14185辆,成为保时捷为数不多能打的新车之一。

500

不管从外观、动力还是续航上来讲,纯电Macan在同级别竞品中都相当有竞争力。

尽管有口碑不错的新车,但保时捷仍然没有靠电动化扭转在中国的销售颓势。

但是比销量下滑更恐怖的,是利润骤降。

2024年,保时捷的销售利润仅36亿欧元,比前一年下跌30.3%。

至于原因,保时捷归咎于去年上新的车型太多。

去年,保时捷一共推出4款车型,为史上最多,而其中有两款纯电车,另外两款则提供混动车型。

500

太多的新车,自然带来研发费用的上涨,而销量不及预期,也就让利润出现了大滑坡,再加上被迫卷入中国的价格战,保时捷的利润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痛定思痛的保时捷,决定暂停“激进”的电动化进程。

按照保时捷原本的规划,2030年保时捷的新能源车型占比将会高达80%以上。

而如今,保时捷却发现,一味死磕新能源无疑是舍本逐末,毕竟自己的基本盘还在燃油车领域,在2024年保时捷仅仅有27%的销量来自新能源车型。

于是在今年,保时捷CEO改口道“我们将视线要重新投回到内燃机和混动上。”并且暂缓2030年80%电动化的进程。

500

与此同时,保时捷也在对过于臃肿的中国销售网络进行瘦身,预计到2026年,保时捷的在华门店将由150多家削减至100家。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量少保利”成了保时捷如今的大方向。

很多人都认为,保时捷此举其实是“放弃进步”,重归保守的运营策略。

但放弃激进的电动化,不代表保时捷要放弃“中国化”。

02

“中国化”确实是个难题

对于国外车企来说,“电动化”问题不大,“中国化”才是难题。

过去,国外车企依赖自己的口碑和地位,在中国市场基本上是“躺赚”。

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无论过程如何,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市场的进化。

尽管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浪潮颇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卷疯了”的中国汽车行业,确实卷出不少新东西。

500

诸如智能座舱、车机系统、舒适化打造等方面,国内车企确实是蹚出了一条新路。

毕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相比于机械素质等专业积累,冰箱彩电大沙发以及智能座舱等体验提升更容易打出认知。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曾经横着走的国外车企,在国内吃老本越来越困难了。

不管你是美式豪华还是德式严谨,在“冰箱彩电大沙发”面前,都得认怂。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外车企开始放下身段,开始研究如何“中国化”。

比如,保时捷的“自家表亲”奥迪,就选择了和华为合作,将在今年推出的新车型上全面搭载华为车机系统,甚至包括燃油车型。

500

除了奥迪之外,同为BBA的宝马也不能免俗,同样“出卖灵魂”和华为达成合作。

500

而保时捷自然也不能免俗,在一面放缓电动化进程的同时,也下决心要认真对待“中国化”。

2024年,保时捷增设中国研发中心,就是为了主打智能化和舒适化进程。

与此同时,保时捷还启用中国本土高管李楠作为技术部副总裁,主攻相关技术的进程。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首个项目,就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信息娱乐解决方案,并且预计将在2026年正式上车。

重拾燃油、重视本土化开发,相比于自己的亲戚和同行们,保时捷算是给国外的豪车品牌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500

毕竟,从过去躺赢,到被卷地“晕头转向”,国外的豪车品牌也必须在面对中国市场时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和品牌价值到底是在何处。

所谓的“中国化”,不仅仅是表面功夫,更是要从根源上解决定位问题。

03

小鹏会是保时捷的救星吗?

提到“中国化”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豪车品牌:雷克萨斯。

曾经瞧不起中国市场的丰田和雷克萨斯,如今不得不彻底认命,选择打不过就加入,甚至把厂开到了上海。

500

但对于保时捷来说,比起激进地变成国产车,不如在中国找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

在保时捷自己的采访中也提到过,“我们会选择其中最有潜力的、与保时捷品牌调性最契合的,且能够与我们展开高效研发合作的供应商。”

坊间盛传,小鹏汽车没准成为保时捷的相关技术供应商,从历史过往和前景来看,这一合作不无道理。

早在2024年,大众集团就投资了小鹏汽车,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大众就是看中了小鹏的科技实力。

500

小鹏汽车作为“蔚小理”当中的科技担当,一直都以科技实力著称,但在过去的几年深受自身发展问题,销量一度陷入瓶颈。

从去年年中起,凭借自我瘦身与几款成功的产品革命,小鹏汽车成功逆天改命,成为如今的新势力销量榜常驻前三名。

但和华为专门为外界提供技术赋能不同,小鹏虽然也出售过技术支持,但始终没有一家深度合作过的车企。

如果小鹏能和保时捷达成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次“天作之合”。

对于小鹏来说,保时捷的高端品牌调性和品牌认知,很容易补足小鹏在高端化方面的力不从心;

500

对于保时捷来说,小鹏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深耕,以及自身的技术实力,又完全可以补足智能化短板。

而且,相比于德国“亲戚们”统一拥抱华为的行为,和小鹏的合作不仅能换来双方的最大投入,也能和“亲戚竞品”们打出差异化。

如果保时捷有的选的话,小鹏无疑是最佳人选。

结语:

国外豪车“被国产逼急了”这一论调,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其实,从产品角度出发,保时捷作为燃油车的门面并没有过时,也没有那么轻易被颠覆。

500

只不过,国产新能源的崛起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这才造成“国外大牌江河日下”的错觉。

如今的车圈大风向一天一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公式可以让品牌“躺赚”数十年。

新势力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稳赢,而老品牌的落魄也不代表着失败,回过神来的传统车企,照样有着重回巅峰的实力。

怕的不是落后,而是看不到正在变化的前路。

作者 |茴香拿铁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云摇 

→ 关注金错刀车评,秒懂未来智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