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三星堆良渚石峁陶寺,这些遗址有何关联?

二里头三星堆良渚石峁陶寺,这些遗址到底有什么关系?

首先,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而且是很紧密的关系。

先说石峁陶寺。

他们之间的关系,媒体说的比较多。

石峁的年代是距今4300~3800年,陶寺是距今4300~3900年,基本上处于相同的年代。

他们一个山西,一个陕西,黄河两岸。

媒体上经常说的,陶寺石峁非常相似,陶寺亡于石峁。这些说法是有依据的。

陶寺和石峁早期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的两个文化,但是他们一直有一定的交流。比如他们有相同的陶鼓、陶铃、石磬、石厨刀。

到了中后期,陶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石峁的东西,大规模出现石峁的陶器。这就是人们说的,陶寺石峁相似的阶段,是在陶寺的中后期。

而且这个阶段,陶寺出现了大型建筑被破坏的情况,观象台就被破坏了,高等级墓葬也被毁了很多。

所以有人推论,陶寺被石峁人占领了。

其实石峁的影响不仅限于陶寺,在北方很大一片区域,往东能到北京附近,往南到河南,这一大片都被石峁影响了,这中间发现了战争的痕迹。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石峁也许是到处征战,也许是发生了一场席卷广大地区的大规模战争。

有的专家把这个和黄帝战蚩尤联系在一起。

其实往上追溯,陶寺和石峁是有共同祖先的。

距今6000年前,在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处,诞生了一个仰韶文化的分支,叫庙底沟文化。庙底沟文化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他们的农业很发达,在中华大地上迅猛的传播,当时的中国可以这么说,有人的地方,要么被他们同化,要么被他们影响,很多没人的地方就被他们开发。

当时,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为中心,北到蒙古,南到长江,东到海边和东北,西到甘肃青海,都发现了庙底沟的东西。

石峁,陶寺,还有二里头,他们所在的地方,都是庙底沟的主体区,可以说他们都是庙底沟的后代。三星堆,也是他们的后代。

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仰韶人,在五六千年前有一波人口的大膨胀,现在中国的汉族藏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都是以仰韶人的血脉为主体。比如藏族中,有70%~80%的基因来自仰韶。

所以,不光是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是仰韶后裔,西边的马家窑也是,可以说之后北方的大部分遗址,都是他们的后裔。

这就是人多的好处。某种程度上讲,人口才是第一竞争力。

这是陶寺和石峁的关系。

陶寺有一点和他之前的遗址是不一样的,那就是陶寺展现了胸怀天下的气魄。

陶寺的大墓M22,被认为是一座王墓,这座墓里出土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玉琮、玉璧、玉钺、石钺以及玉兽面等等,很多东西和元素不属于陶寺本身,比如说,这里面有的来自东北红山文化,有的来自东南良渚的东西,东方的大汶口,南方石家河等等,都有。

这个王墓里刻意摆放着来自不同地区的礼仪用品,彰显出一种包容四方,海纳百川,心怀天下的气势。

这种气势,陶寺之前的遗址里是没有的。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陶寺是尧都,不光是因为他的位置符合历史记载,还因为他拥有这种胸怀天下的气象。

《尚书•尧典》说尧“协和万邦”“光被四表”,陶寺遗址的气势是完全符合的。

陶寺之后,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也都有这种情况,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东西,都有作为天下之都的气势。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二里头。

二里头被认为是夏朝后期的都城。

他和陶寺一样,也是一座汇聚八方的大都市。

他继承了陶寺的很多东西。陶寺有绿松石镶嵌物,二里头也有,陶寺有范铸青铜器,二里头也有,陶寺出现了城市分区,二里头也出现了。

陶寺汇聚八方,二里头也是,比如二里头出土了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来自西北地区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来自东方的酒器,肖家屋脊文化风格的玉器等等。

甚至有专家分析,二里头的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25%,这和现在北京上海的比例差不多。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二里头作为天下之都,汇聚着各地的使臣,充斥着四方的器物,各国诸侯定期朝贡。

陶寺和二里头,都被人称为“最早的中国”。

那么,到底谁才是最早的中国呢?其实他们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陶寺的最早中国强调的什么呢?强调的是“地中”。

什么意思呢?

陶寺出土了圭尺和立表,在古代,这是可以用来测量地中的,就是寻找大地的中心。所以,考古学家认为,陶寺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地中的概念。陶寺人认为自己位于天下之中。陶寺是中央之国,东边是东方之国,西方是西方之国。

因此陶寺“最早的中国”,这个中是方位的中,中央的中。

而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强调的是二里头是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他们侧重点是不一样。

二里头直接控制还有间接影响的地盘都非常大。

我们说陶寺海纳百川,但是陶寺对外的影响力,看文物的话,还是只有城址周围这一小块。

但是二里头就不一样了。湖北盘龙城以商代遗址著名,和郑州商城关系密切。但其实,盘龙城早期和二里头关系也很密切,它出土的很多东西和二里头是一样的。

二里头的直接影响力已经到达了长江,所以她是当之无愧的广域王权国家。

我们再说三星堆。

今天提的几个遗址中,三星堆的年代是最晚的,它和殷墟同期。

刚才说了,三星堆和陶寺石峁二里头他们都是仰韶文化的后裔,这是已经被考古学证实的事情。

仰韶的庙底沟文化大扩张的时候,有一支往西到达甘肃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称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人创造了中国彩陶的第二个巅峰,而且延续了一千年。以后我们会介绍。

马家窑人是东边开荒拓土迁徙过来的,然后他们延续了这种传统,沿着横断山脉,向南迁徙,有一部分人到达了成都平原,这就是三星堆的祖先。还有的继续向南,和当地人混血,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壮侗苗瑶等人。

在成都平原,有一系列遗址,营盘山,桂圆桥,宝墩,三星堆,清晰反应了三星堆人的来历。

500

当然,三星堆受夏朝和商朝影响是很大的。他的很多礼器来自二里头。

有人说,夏朝被商朝灭了,残余的夏朝人跑到了三星堆。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三星堆明明是商朝时期,这个时候二里头都衰败几百年,城市都没了,但它还在用二里头的很多东西。

500

其实,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像三星堆这样,在二里头灭亡后,依然在用二里头的东西。

重庆,湖南,安徽,江西,浙江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现。

考古学家推测,是夏朝战败之后,在中原的夏朝人逃跑南迁,还有本来就在南方的夏朝人往更偏远的地方去躲避,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

最后我们来说良渚。

良渚的年代在距今5300~ 4300年。刚好比石峁陶寺早,基本没有时间上的交集。

前面说了,石峁陶寺他们是仰韶的后裔。

良渚和他们不一样,良渚不是仰韶的后裔,它是来自长江下游本土的传承。从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到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多年前的松泽文化,然后到良渚。

从上山文化到良渚,传承了5000年。

良渚虽然不是中原的后裔,不代表他们跟中原的人没有关系。

从上山文化到良渚的5000年里,中原对他们大的影响至少有两次。

第一次要从鼎说起。夏商周以来,鼎是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而良渚也发现了鼎,还不少。

而鼎,是9000年前,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发明的。到了7000多年前,鼎传到了安徽的双墩遗址。然后以这里为中心,向东南传播。

良渚所在的太湖钱塘江一带出现最早的鼎,是在6500年前。这是第一次。

中原对这边的第二次影响,是6000年前开始的庙底沟文化的大扩张。有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庙底沟文化带来的影响,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转变成了松泽文化。而松泽文化,正是良渚的来源。

也就是说,良渚的祖先,受到石峁陶寺他们的祖先影响。

然后良渚强盛发达了,又影响了后来的石峁陶寺二里头等等,石峁发现了良渚的神像,陶寺二里头都有良渚的玉琮。三星堆也有良渚的玉琮。良渚的壁和琮,后来也成了夏商周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良渚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之间的关系。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上古时候,在夏商周之前,中国各地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有渊源的。多元一体,正是对上古时代的最好概括。互相不同,但是有很多联系和共性,最后成就了大一统的中国。

参考资料:

《在追溯中华文脉中读懂“文明中国”》,李新伟

《陶寺遗址:印证中华文明由多元迈向一体》,人民日报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向桃初

《庙底沟文化与璧的起源》,王炜林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韩建业

《中国北方早期石城兴起的历史背景—涿鹿之战再探索》,韩建业

《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的比较研究》,邵 晶

《双墩文化陶鼎的兴起、扩散及影响》,潘璐瑶

《2023年中国人群古DNA和古蛋白研究代表性成果及进展评述》,王传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