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赵心童的上限高于巅峰期的丁俊晖,巅峰期的丁俊晖的下限高于现在的赵心童
【本文由“落雕都督”推荐,来自《中国首位、亚洲首位!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丁俊晖和赵心童的对比,如果你关心的是两个人谁在中国斯诺克历史上更伟大,那么这一刻两个人的地位是几乎持平的。
丁俊晖是第一个世界级的中国球员,第一个排名赛冠军,第一个拿到斯诺克三大赛冠军的球员,也是目前中国球员里面拿过最多排名赛和大师赛冠军的球员(他的冠军数量在世界斯诺克历史现在也是在前十的),可以说无论是从开创意义和职业生涯成绩的沉淀,丁俊晖都是独一份的,永远站在一个非常特殊超然的位置,用一个非斯诺克球迷能够理解的对比,他可能类似体操界的李宁。但是丁俊晖的遗憾是没有成为第一个拿到世锦赛冠军的中国球员,而且除非出现重大的技术转型突破,他很难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向这个运动历史前五伟大球员的位置冲击。
赵心童是中国和亚洲第一个拿到世锦赛冠军的球员,可能非斯诺克球迷不知道这个一个赛事有多特殊,和这个赛事特殊性类似的估计是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赛,就是这个运动大家最在意的就是一个棋手拿过几次这个头衔,而不会在意棋手是不是拿过其它冠军,甚至连他的等级分都没那么在意。这个赛事的斯诺克运动里面的特殊性不仅仅是来自于它的历史,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赛制。它是唯一个从资格赛开始就用长局制进行的比赛,4轮的资格赛第一轮就是19局10胜制,正赛除了第一轮36强是用19局,后面都是25局13胜,半决赛是33局17胜,决赛是35句18胜。普通比赛除了决赛的是17局9胜或者19局10胜,其它基本上都是9局5胜甚至是7局4胜。长局制对于球员的体力和能力是终极的考验,把最终的结果里面的运气成分降到最低,所以能够拿到这个世界冠军是一个球员实力的最有力证明,是这个运动公认的试金石。如果你拿不到一次世锦赛冠军,你也许还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球员;如果你拿过一次世锦赛冠军,你至少曾经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球员;如果你能够拿过多次的世锦赛冠军,那么你就一定是一个伟大的球员。
赵心童的这一个冠军的确已经让他一战封神,在中国斯诺克历史的地位和丁俊晖可以并列了。考虑到赵心童的年龄优势,只要他不重蹈丁俊晖因为家庭和商业活动影响了比赛状态和心态的覆辙,他的确是有机会全面超越丁俊晖的成就,甚至是挑战整个运动前四伟大球员的位置。
如果你关心的是丁俊晖和赵心童作为一个球员,谁的球力更强,那么这个问题涉及的专业性就会比较深了。
我们就要拿巅峰期的丁俊晖和现在的赵心童来对比。先摆出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结论:现在的赵心童的上限高于巅峰期的丁俊晖,巅峰期的丁俊晖的下限高于现在的赵心童。
巅峰期的丁俊晖非常全面,长台准,白球控制非常顶级,而且架杆非常稳定。但是,丁俊晖的打法有他身处的时代、家庭背景和个人性别造成的强烈影响和局限。丁俊晖打法成型期有很大一段时间是在东莞度过的,虽然理论上那个时候斯诺克运动已经从比较旧式的打法(以Steve Davis为代表)发展到新打法(以Stephen Hendry为代表)的阶段,新打法也已经被75年那三个老神仙作为新锐进一步推动向主流发展,但是当时整个运动还是处于新旧打法并存的阶段,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和世界斯诺克界的交流估计不够,导致丁俊晖的运杆动作明显具有新旧两种打法结合的特点,甚至更偏向于旧打法,这个严重影响了他作为一个球员的能力上限的提升。当然不是说丁俊晖巅峰期不强,但是一个顶级球员的上限差别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在最考验能力的赛事里面就会体现出来。
丁俊晖的出杆动作除了体现出新旧打法过渡期的痕迹,还缺乏一种自然的流畅感,感觉上是长期训练刻意形成的,而不是一种基于个人天分和感觉自然形成的,这个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Hendry最近说过,他最希望能够恢复到自己在14岁的时候的出杆动作,因为那个是最自然和最没有过多思考形成的出杆动作,这个说明了顶级球员最好的出杆动作就是根据自己的天分和感觉自然形成的出杆动作,这种往往是最能够发挥自己全部潜力的。成熟后可以微调这个套动作,但是一般很少大改的。
和丁俊晖相比,赵心童的出杆动作就更加自然流畅,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出杆感觉和直觉更真诚的一套打法。看得出他在接近2年的禁赛期是下了苦功去改善和提高他的打法的,在看他打资格赛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他有可能这次拿冠军,就是提高得那么夸张,因为他现在的进攻比以前更犀利了,而且是那种很稳定的犀利,基本上即使遇到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球,都会觉得他一定可以进。他的白球控制、选球和安全球虽然还没有进入最顶级那个水平,但是比起禁赛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这次能够拿到这个世界冠军,可以说是通过超过A+级别的击球配合B+或者A-的白球控制、选球和安全球来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