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汽车人的羞耻心,被上海车展彻底击碎
五一假期的泼天流量,终于被车圈接住了。
通往景区的路上,新能源汽车遍地可见,连充电桩都需要排队取号。
上海车展也被捧成景点,五一期间有8万观众把参观汽车安排进假期行程,上海车展最后一天现场仍然人从众。
更值得纪念的是,今年正好是上海车展40岁生日,“展到中年”也算彻底出圈创造了不少高光时刻:
面积最大:上海车展总面积超36万平方米,相当于50多个足球场。
首发最多:上海车展首发新车达163辆,是全球首发新车最多的展会。
短短十天时间,就有101万人来过上海车展,其中不少外国高管,拿着皮尺“偷师”,还有外国网红把这里当成打卡点。
40年的时间,中国汽车也完成了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反向输出”,上海车展也从“手工作坊”到“超级工厂”,把“中国汽车制造”的剧本从励志片拍成了科幻片。
就如一位汽车工程师所言:我们不需要再用望远镜看世界,因为我们已经是世界焦点。
01
从露天展厅,到36万平舞台
上海车展,中国汽车梦的起点。
40多年前,没人想到它能成为世界的焦点。
上海车展的诞生,离不开上海和中国最大的车企——上汽集团。
1983年,上海汽车厂诞生了第一辆中国组装的桑塔纳轿车。当时上汽的汽车零部件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七名工人手敲出了第一辆桑塔纳,每辆车的组装成本将近20万元,远超当时的国民消费水平。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19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第一届上海车展也应运而生。
1985年7月,黄浦江边的露天广场上,首届上海车展开幕。
当时的车展面积仅有1万平方米,展馆分散在露天广场和临时搭建区,参展企业也仅有300余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早上7点2万多观众就排队进场,中午更是顶着烈日围观。
当时,展品以农用车和商用车为主,乘用车仅有上海大众桑塔纳等少数合资车型,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上汽的桑塔纳。
桑塔纳就是上海大众的开山之作,也是封神之作。
当时桑塔纳市场价22万,能在上海买一套200平的房子,但仍然卖到脱销,上海大众门口常有背着一大麻袋钱求买车的人。
这是中国汽车第一次向全球展示自己,桑塔纳的成功也让全球车企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连桑塔纳的螺丝钉都要进口,车展更像一场工业“庙会”,老外们带着“技术施舍”的心态,把展台当作秀肌肉的擂台。
但随着上海车展一次次举办,中国汽车工业也随之爆发。到了1999年,参加上海车展已经成了国外汽车进入中国的“敲门砖”。
几乎所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都遵循着“先亮相上海车展,再开进中国大街小巷”的发展之路。
2004年,上海车展通过了国际博览联盟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被UFI认可的汽车展,车展规模和档次也随着提升。第二年举办的第十一届上海车展上,大众、宝马、凯迪拉克等国际知名品牌均以国际A级车展的规格亮相。
上海车展爆发还有个关键节点是2015年。当年第16届车展迁入国家会展中心,展馆面积跃升至36万平米。展会第一次设立新能源专区,首次参展的特斯拉电动车成为全场焦点,展台被挤得水泄不通。
新能源汽车在上海车展上爆火,坚定了中国车企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按下了启动键。
02
以前老外炫技,现在跪地求学
上海车展40年前后,参展人的变化是最大的反差。
上世纪90年代,上海车展是跨国车企的“炫技场”。中国工程师拿游标卡尺对着汽车零部件一点一点测量数据,在国外工程师开讲座时如饥似渴地埋头笔记,后排甚至要用望远镜观察。
有坊间传闻,当年车展由于复印资料人过多,附近饭店的复印机因超负荷工作直接烧坏,逼得年轻工程师直接连夜手抄资料。
对当时的景象,有外媒记者写道:“一位穿中山装的老人盯着丰田皇冠的镀铬轮毂看了半小时,他可能一辈子买不起这辆车,但中国有十亿双这样的眼睛。”
那时候的国产车,连“配角”都算不上——1991年,上海牌轿车在合资车的碾压下黯然停产,最后一辆车下线时连个热搜都没混上。
风水轮流转,蹲在国产车旁边的“皮尺客”成了老外。
现在中国车展“洋面孔”络绎不绝,英语、日语、韩语的交谈声此起彼伏。很多外国车企高管,直接拿出尺子测量,甚至有日本高管,直接跪在地上测量。
这与1985年,中国工程师用卡尺仔细丈量桑塔纳零部件的场景形成反转。
如今的上海车展对于外国车企而言,不仅是新车秀台,更是找风口的平台。
2023上海车展,宝马半个董事会的成员与主要业务线的负责人,包了两架飞机来到中国。
据媒体观察,奥迪和宝马的高管喜欢去小鹏和蔚来的展位;大众、保时捷、法拉利和宾利的高管则竞相围观比亚迪仰望U8。
最能证明上海车展地位的是,很多外国车企虽然车没来,但是人却来组团学习。
像法国车企,近两年随着法系车败退中国,车展上几乎看不到法国车企的身影。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却带着法国汽车协会的人组团参观。
有媒体发现这位年迈的老总理在小鹏展台驻足半个多小时,还把头探进了车窗,久久不说话。
这样的景象还出现在现代企业的参展团中。今年现代起亚2002年进入中国以来,第一次缺席车展。
尽管车缺席但起亚集团今年将派出千余名人员来参加上海车展,并且明确要求他们在展会期间必须在展馆内学习交流,不得外出观光旅游。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车圈大佬被国产车圈粉,直接现场提车。
德国采埃孚集团董事长柯皓哲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听完李斌介绍ET9的车震跳舞模式,当场买下一台。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的预言成了现实:“今日中国之动向,就是明天世界之方向”。
03
掌握硬实力,才是真主角
中国汽车产业的狂奔,也让上海车展有了冲击“全球顶级车展”的门票。
目前,全球五大车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
2021年,法兰克福车展迁至慕尼黑,进行了重新定位,更名为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日内瓦车展因参展商锐减、成本难以为继,宣布自2025年无限期停办;巴黎车展、东京车展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反观上海车展,论是展出规模还是观众都屡创新高,今年的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已经有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首发新车的数量也是全球最多的。
上海车展40年逆袭背后,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未来科技。
上海作为汽车之城,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2.5万辆,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64.5 万辆,依然是全球第一,共有 163 家车企的 2755 款新能源车型在上海市场销售。
中国轿车市场第一个大爆款——桑塔纳2000,是上汽大众生产的。
中国第一个外商独资汽车工厂,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中国第一个海外销量破百万的汽车企业,是上汽集团。
这几个行业领头羊级别的车企,都是上海车展成长壮大的底气。
上海车展爆发的第二个杀手锏是:未来科技。
上海车展的科技感并不来自于对屏幕的堆砌,而是来自硬核技术成果的展示。
比如,“透明汽车”和“透明底盘”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在不少展台,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电池是怎么布置的,电机是怎么工作的,悬挂是什么结构。
还有两栖专用航行推进器。它能帮助汽车像船一样在水上航行。
如今来到上海车展会发现,车展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汽车,而是拥有更多想象空间。
飞行汽车,就成为本届车展的一大亮点。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飞行汽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不少国内车企正以项目自研或投资入股的形式进入这一新赛道。
展会上,红旗、宁德时代、广汽、奇瑞、小鹏的展台,都有飞行汽车的展品,引发众多观众拍照留念。
除此之外,车展的想象也从单纯的汽车升级为未来出行。
比如长安汽车首次集中展示了涵盖空中交通、仿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三大领域的创新成果。展品包括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机器狗、轮式机器人、智能外骨骼等未来出行的产品矩阵,科技感拉满。
像髋部助行外骨骼。利用传感器和电机,帮助行动不便的人更轻松地行走。这已经超出了汽车本身的范畴,进入到了更广阔的出行领域。
变成科技控的上海车展赢的不只有市场规模,还有技术实力和江湖地位。
有车企高管更是直言:如今要预判汽车未来,必须紧盯上海的展台。
四十年前,上海车展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四十年后,它成了世界看未来的望远镜。
这背后硬实力,才是永不落幕的顶流。
作者 |祝余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云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