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的房企,后来怎样了?
文|内幕君
星星之火永不灭。
1
地产江湖里,有一种“武功”发于乡野,一度成为武林绝学,被各房企争先习练。
这门绝学有个很土味的名字——“农村包围城市”。
说到它,很多人首先想到碧桂园。事实上,最先摸索这门绝学的不是凤厂,而是南京新街口的扛把子金鹰。
1992年,王恒转战大陆。
那时候,有两条路摆在他面前:一条是进军上海,杀入黄金地段徐家汇;一条是避开热门城市,去二三线开拓战场。
最终,在美国地产从业十年的王恒,带着3000万美元扑向南京,在新街口建起210米高的金鹰国际商城。
王恒目的性明确,他是这么想的:北上广竞争激烈,二三线大有可为。同期,杨国强还在为滞销的首个地产项目心急如焚。
在佛山顺德,4000套名为碧桂园的别墅,只卖出3套。
这时的杨老板,还是地产江湖新手,哪会懂“农村包围城市”能成为生意经。
后来郊区的房子盖多了,老杨突然醒悟过来:农村广袤,大有作为。这才沉到三四五六七八线去。
换句话说,台湾人王恒才是房产界“村包城”的鼻祖。而后,老杨把这门绝学发扬光大。
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房企传习此学。总体来说,有两拨势力,一拨是专注住宅的恒大,以及后起之秀中梁、新力;一拨是搞商业地产的,比如宝龙、娃哈哈。此外,做产业地产的华夏幸福也是拥趸之一。
然而,十多个春秋流转过后,它们的现状大相径庭:
有的逆袭成霸主,有的“套牢”在三四线,一时难翻身,有的干脆就出局了。
2
2006年,金鹰在港上市,王恒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蓬勃向上,我们专注二三线城市,一定潜力无限。
前前后后,王恒在南京、南通、徐州、泰州、淮安、淮北等16城,开出30多家门店。有些是地产物业加百货的重资产模式,有些是租赁的轻资产模式。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王爸爸和马爸爸打了一个赌:线上为王,还是线下继续称霸?
一亿赌局之后,电商冲击不止歇,百货业被冲得七零八落,加上行业竞争、洗牌加剧,于是倒的倒,卖的卖。
2017年,8年开出15家店的玛莎百货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入华25载的百盛,从2016年起,三年间至少关闭10家店。仅2017年,全国重点城市至少有45家百货店闭门谢客。
萧条如迅雷,金鹰也未能掩耳,2015年,金鹰合肥三家店团灭。
早在2014年初,金鹰高层就做过预判:电子商务将冲击公司15%的市场营业额。此后,金鹰开始寻求转型,从时尚百货转成“全生活中心”,也就是开发综合业态。
还没吃透二三线的红利,金鹰被迫走上转型之路,有点尴尬。不过行业大势如此,及时掉头,尚有机会。
马王打赌的2012年,娃哈哈宣布进军商业地产,宗庆后豪言贯耳:搞商业地产很简单,比管饮料厂容易多了。
那年11月29日,娃哈哈25周年司庆当天,娃哈哈在杭州钱塘新城开出首个商场,名为娃欧,念起来跟“哇哦”差不多。
当时,宗庆后说,未来五年筹建100座商场或综合体。
壮怀激烈,现实惨烈。
“娃欧”开业后一直黯淡经营,第二年改名“娃哈哈国际精品商城”,也难挽颓势,2014年仍然亏损经营,而后改成“教育中心”。与此同时,宗庆后决定转变战略:
从三四线做起,以农村包围城市。
2013年,娃哈哈兵调湖北宜昌,计划投资50亿建造一座百万平的购物广场,项目包括10万平购物中心、1栋五星酒店、6栋写字楼以及18栋高层住宅。
这也是娃哈哈首个自建的商业地产项目,但一直不见动工。直到5年后,项目终于……被卖了。
地产界,暂时没了娃哈哈的传说。
3
总的来说,商业地产想从三四线逆袭,鲜少成功。
以商业地产见长的闽系房企宝龙,自2010年总部搬迁上海后,明确提出“深耕二三四线城市”的战略,基本可以说是all in。
无奈拓展不顺,仅过3年,宝龙宣布回归一二线,2013年斥资70亿补船票,相当于拿出当年销售额的8成。但还是被万达甩了几条街。
宝龙2018年财报显示,目前运营商场39家,2019年计划新开7座购物中心。
万达广场是多少?今年预计超过300座。
其实,16年前,宝龙和万达算是同步起跑。2000年,万达由住宅转型商业地产,2003年,宝龙专注于综合性商业地产开发;2009年,宝龙上市,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内地在港上市的商业地产公司,这一步,比万达商业还早五年。
一次战略失误,宝龙错过一个时代。
当然,人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小而精也是一种活法。
4
相较于商业地产商,专攻住宅的房企,显得时运皆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走得风顺雨顺。
2015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加快棚改项目建设,开始推进货币化安置,叠加房价上行大环境,彻底激活了三四线楼市。
靠着上涨行情,短短三年,碧桂园和恒大销售额成几何级增长,特别是碧桂园。2015年,碧桂园销售额1401亿,到2018年,合约销售额已迈入5000亿级别。
“农村包围城市”这门绝学,直接将恒碧轮流推上神坛。
以碧桂园为例,截止2018年12月底,其业务遍布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9个地级市、1156个县/镇区。而全国地级行政区是334个,其中地级市294个。换而言之,碧桂园覆盖了中国80%的三四线城市。
随着去年下半年棚改货币化政策调整,很多房企放缓了三四线布局。碧桂园也被传“喊停三四线”。
事实上,从2019年上半年拿地情况看,碧桂园斥资981亿,斩获土地2924万平,拿地单价3355元/㎡,能看出还是小城布局为主。
今年3月,杨国强在业绩会上,给奋战在“农村”的同行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长远看好三四五线。
话虽如此,三四线的大鳄,也有觊觎一二线美味的时候。
比如2015年,碧桂园高举回城大旗,用当时莫斌的话说:我们要一二三四齐头并进。
战略调整背后,用的还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比如进入上海时,两年拿下近20个郊区项目,奉贤、金山、青浦、宝山、长兴岛、嘉定……,相当于围着上海主城画了一个圈。
5
碧恒风生水起,称霸第一阵营这几年,中部阵营杀出两匹黑马。
销售额从45亿到887亿,实现20倍的规模增长,得用几年?碧桂园9年增长22倍,中南8年增长17倍,阳光城3年创造10倍业绩。而新力用4年,完成了20倍的跳跃,2018年以887亿销售额跻身top35。
这家来自南昌的房企,是近几年崛起的黑马之一。成立9年,如今冲击港股上市。
招股书上显示,过去三年,新力每平方米土地成本仅为1184元、1274元和1129元。显而易见,这是三四线布局带来的低成本。
另一匹黑马,则是发迹于温州的中梁,也是“农村包围城市”这门绝学的粉丝。
我们知道,金庸笔下的金轮法王,傍身技能是龙象般若功,这种武功门槛极低,小说描述:
“龙象般若功”共分十三层,第一层功夫十分浅易,纵是下愚之人,只要得到传授,一二年中即能练就。
但越往后越难,每学深一层,时间要翻一倍,练到第五层,至少得30年。
因为易学难精,很多人视它为鸡肋。金轮法王就不一样了,他靠个人领悟,只用16年就修炼到第十层,能够pk五绝。
也就是说,即使绝学秘籍人手一册,但领悟各异,修成的武功也大不同。
拿中梁和碧桂园来说,从下沉三四线的战略看,明面相似。但从布局城市和拿地项目来看,二者差异明显。
碧桂园采用“三四线全覆盖”战略,中梁环着一二线的三四线布局,侧重长三角,以及其周边省市区域,如江西、福建。
拿地方面,碧桂园喜欢大盘,中梁更青睐中小体量和低总价项目,比如5亿元土地款或建面12万平以下的项目,从而实现“快周转”。
在这套自创打法下,中梁的拿地术看得人目不暇接:2016年,每五天拿一块地;2017年,三天一块;2018年,一天半一块。
销售额也跟着水涨船高,2016年337亿,2018年飙升到1015亿。
内幕君记得杨剑打过一个比喻:
如果布局一二线城市是开大奔,布局三四线城市是开宝马mini。你开10辆大奔,我开50辆宝马mini,我还是大有机会的。
确实,最近三年的城市轮动机遇,中梁和新力算是把握住了。也应了一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
明天,维多利亚港。
等待中梁的,将是一片全新的战场。
6
对于碧桂园式的土味打法,王石曾经瞧不上。直到2008年,万科战略投资部门给他一份碧桂园的报告。
看罢,老王致电老杨:我们交流交流。
其实吧,星火燎原的故事永远存在,因为草根才是力量的源泉。
92年前,“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出,新中国在战火中摇摇晃晃站起。转眼,已是建国70年,这样一个经典战略还在不断地被演绎,焕发出新的光芒。
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不正是全球版的农村包围城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