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媒体叙事击碎外媒滤镜:在世界新闻日,审视真实中国的传播新格局
作者|郑言清
每年的5月3日,是世界新闻日。新闻媒体,从来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更是叙事主导权的博弈场。
谈及中国,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像一层厚重的滤镜,遮蔽了真实的中国。而如今,伴随着自媒体和它所承载的网红与草根叙事的崛起,这层滤镜正在被一点点撕开:真实的中国形象,开始被更多人看见。
西方媒体的“反华剧本”:偏见如何成了惯用套路?
回想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美国主流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将病毒起源归罪于中国武汉。那时,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大量科学研究尚未给出定论之下,部分西方政客与媒体纷纷炒作“病毒实验室泄漏论”,这种急于定罪的报道,不只是缺乏科学依据,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再看新疆问题,以“美国之音”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大量刻意炒作所谓的“劳教营”和“种族灭绝”,这些报道往往基于匿名消息和片面“证据”,却对官方的公开回应和澄清作选择性忽视。
这种反华报道有着明显的套路:编造中国的负面新闻,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混淆复杂问题;强化“中国威胁论”,制造恐慌;不惜牺牲事实,追求轰动效应。皮尤研究中心多年的调查显示,西方媒体报道大部分倾向于负面解读中国,反映出结构性偏见的普遍性。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利益驱动。
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深受“东方主义”影响,这种文化偏见将中国视为“他者”,带着优越感和排斥心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的研究表明,东方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观念,更是一种权力话语,塑造了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
而在现实操作层面,西方媒体的商业模式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闻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往往迎合受众已有的偏见和期待。负面新闻、基于偏见下营造的噱头更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这使得反华报道成为“流量密码”。
与此同时,记者个人层面的认知局限与偏见也不可忽视。许多西方记者不惜违背媒体的专业素养,为了依赖并迎合既有叙事框架,简单粗暴地归因复杂现象,报道不仅呈现出严重失真,展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有快递店主反馈,有《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多次隐瞒自身外媒身份,谎称自己为本地媒体、为自媒体进行违规采访。在采访当中,店主向记者明确解释,店铺订单单价下降,是业务量增加出现的结果,然而该机构记者却无视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报道单价下降这一现象,并强行将此归咎为所谓的“经济下行”论,令人咋舌。
西方媒体的反华报道,是历史偏见、商业利益和个人认知三重因素共振形成的产物。它们形成了一种“反华剧本”,长期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符号暴力"理论得到印证:媒体通过重复叙事,将偏见转化为"社会常识"。
网红与自媒体:用真实撕碎滤镜,用草根拉近距离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声音不再是唯一,自媒体以全新的技术和文化形态强势崛起,从网络博主到普通民众,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体验,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在过去的一个月,美国年轻网红“甲亢哥”的中国行成为全球网络热议的焦点。这位拥有3700万粉丝的美国00后,以“一镜到底”的直播形式,带领观众穿行于中国的大街小巷: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学功夫;在成都中医馆感受针灸疗法;在上海与闲逛阿姨愉快闲聊。
直播间里,观众们不仅看到了现代中国的活力,也感受到了文化的温度。数据显示,甲亢哥的直播累计平均观看量突破700万,成为中外网友交流的桥梁。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年初,“TikTok难民”现象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随着美国政府对TikTok的禁令临近,数万名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形成了一场数字时代的“文化大迁徙”。中研普华数据显示,仅在48小时内,小红书海外用户激增超70万,应用商店排名跃升至多国榜首。
这批“数字难民”不仅带来了大量英文内容,更打破了中美网络空间的隔阂。美国用户在小红书上分享生活趣事、学习中文、交流文化,亲身感受到一个与西方媒体报道截然不同的中国。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让美国普通民众开始质疑他们对中国的固有认知,感受到中国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显著进步。
自媒体之所以能够重构认知,在于它们以视觉上的真实冲击和草根叙述的亲切感,打破传统媒体传播的固有范式。
在“甲亢哥”的直播里,他的镜头跟随脚步,捕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老大爷扫码骑车、街边小摊的吆喝声、年轻人追逐潮流的笑脸,这些未经修饰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一幅鲜活的中国画卷。有专家指出,这种“粗粝的视觉语言”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质感,打破了西方媒体冷冰冰的滤镜。
自媒体的草根属性,赋予了叙事独特的亲切感。而自媒体创作者多为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方式,使信息更贴近群众,增强了可信度和亲和力。
政府与个人的合力:主动拥抱变革,共叙中国故事
面对西方媒体长期存在的偏见和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中国政府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灵活的策略。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动拥抱自媒体这一新兴力量,赋能普通人讲述中国故事,推动真实声音走向世界。
以新华社和央视为代表的国家级媒体,近年来大力打造多语种国际传播平台。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通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语言渠道,结合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向全球发布权威、及时的中国声音。地方政府则紧跟中央步伐,积极与网红和自媒体达人合作,推广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
而在这场叙事权的较量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信息时代的个体,肩负着理性辨别信息、拒绝谣言的责任。面对西方媒体的虚假新闻和偏见报道,主动查证、多角度了解事实,是抵御谣言的第一道防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支持那些真实、正面的内容传播,点赞、转发优质作品,扩大真实声音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和笔触,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无论是在微博、小红书,还是在国际社交平台上,分享真实的生活体验、文化见闻和社会变化,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理解,成为友好的交流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每一条真实的故事,都在助力中国话语权的提升;每一次跨文化的交流,都在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舆论环境。
西方传统媒体的偏见和歪曲,曾经筑起一道道认知的高墙,将真实的中国隔绝在外。但数字时代的自媒体和网红们,以他们的真实视角和草根力量,正在一点点撕开这层滤镜。
在世界新闻日的庆祝时刻,我们呼唤并捍卫真实的力量。未来,真实的力量必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