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鸣鸣很忙的另一面:为何说它是一家利他企业?
文 | 萧田
稻盛和夫的一生可谓传奇,从濒临破产的陶瓷厂到日本航空公司的重生,他用一系列看似“吃亏”的决策,最终收获了“经营之圣”的美誉。
在他看来,世界上最高明的经营诀窍,就是利他——
这一经营理念影响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零售企业,比如丰田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始终立足于“追求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这一利他的经营原则;
又比如松下公司,始终以“为了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舒适,并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为使命从事经营活动等等。
某种程度上,这一理念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中国“国民品牌”鸣鸣很忙。
4月28号,鸣鸣很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鸣鸣很忙2024年门店零售额(GMV)达555亿元人民币,年收入393.44亿元、净利润9.13亿元。
从千店到万店、从湖南到全国,从单品牌到合并后成为“鸣鸣很忙”集团,此次IPO标志着量贩零食行业进入next level。
鸣鸣很忙凭借“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和长期主义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质优价”的实惠体验。
本质上,它的崛起之路也是一条利他之路。
1、“让利式增长”背后的“薄利多销经济学”
1913年,已经50岁的亨利福特在底特律的河边工厂,部署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汽车生产流水线。
这个机械学徒工出身的老头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第二年,福特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这款车不仅价格亲民,而且性能优越,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借助流水线生产,福特公司将T型车的生产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仅需93分钟,汽车的售价从850美元降低至290美元。
这一价格的下降使得普通家庭也能够购买汽车,推动了汽车的普及。
2003年,39岁的马云在杭州创办了淘宝网——人们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足不出户买到全世界的商品。
如果说福特是从生产制造的环节提升了效率,那么马云和他的同事们,开启的是商品流通的效率。
事实上,对效率的追求推动了我们商业的进步。而这几年正处于风口上的“量贩零食”赛道,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效率”的极致体现。
鸣鸣很忙的崛起是最好的案例。
这家年轻的公司熟谙“薄利多销经济学”——用效率换价格,以规模降成本,通过让利给消费者和加盟商,在价值共享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是用“工业思维”对“卖方思维”的一次重塑。
比如,鸣鸣很忙的“低毛利”并非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而是基于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它直连厂商和品牌商,跳过经销商,减少了加价率,以更便宜的价格让利消费者。这是福特式的创新。
再比如,“高周转”是鸣鸣很忙构建极致供应链体系的另一关键指标——建成全国性仓储网络,依据门店布局设立36个仓库,基本可实现24小时内配送。
2024年,鸣鸣很忙的存货周转天数为11.6天,仓库周转效率远超行业平均。这是在流通上的“效率”追求。
这种低毛利、高效周转既降低了库存减值风险,也为规模效应提供了资金弹性。
反过来,规模效应带来的巨大体量,又使其成本摊薄效应进一步显现,使“低价”与“优质”不再对立。
数据表示,2022-2024年鸣鸣很忙毛利率稳定在7.5%-7.6%区间,净利润率则从1.7%提升至2.1%,经调整后净利润率保持在2.3%水平。
这是一个比蜜雪冰城(32.5%)还要低的数据。同行业里,鸣鸣很忙的毛利也低于传统零食品牌很多,比如良品铺子毛利为27.8%。
薄利多销的下一站是让利式增长,其关键是让价值链上的每个角色都是受益者。
鸣鸣很忙将“让利”,变成了贯穿消费者、加盟商、供应商的价值纽带,重新构建了一个“总部让利、加盟商增效”的关系。
2024年,鸣鸣很忙加盟商数量有7241家,拥有14394家门店。平均下来,每一位加盟商都会选择鸣鸣很忙两次。
实际上,从各行各业的“鸣鸣很忙们”的涌现上看,例如蜜雪冰城、瑞幸等,它们都已经通过质价比的产品、万店连锁业态印证了薄利多销策略的成功。
某种程度上,这种“让利式增长”的商业哲学,是鸣鸣很忙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的底层逻辑。
2、从量贩零食到零售界的“Costco+迪士尼”
在现制茶饮赛道,蜜雪冰城是行业里一个特别的存在。
尽管规模和体量很早便一骑绝尘,但过去一年多,不声不响进一步与同行拉开了差距。
截至去年年底,蜜雪集团全球门店总数达到46479家,相比2023年同期增加了8914家——一年时间,几乎是开出一个行业头部品牌的体量。
市场行情有好有坏,对于多数人来说,仅是顺应趋势不被挤下牌桌,已经颇费力气。
但面对市场挑战,蜜雪冰城仍能保持高增长,除了同样秉持“薄利多销经济学”之外,还是另一层独特之处——“联合全中国想当老板的人,打造贩卖快乐的基础设施”。
零售贩卖快乐?这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对零售终局有一个判断,零售的未来一定是做一个“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
在他看来,零售的本质是要营造一种实惠和快乐的购物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的Slogan是“多实惠多乐趣”的原因。
回顾过去30年中国休闲零食的几次大的迭代,每一次的大转折背后,都是一场对用户购物体验的“刷新”。
和这些公司相似,鸣鸣很忙是一家擅于洞察消费者趋势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的公司。
它的身上有着最明显的两个特质——提供质价比和快乐体验,某种意义上是量贩零食界的“Costco+迪士尼”。
事实上,鸣鸣很忙在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心中,早已经建立起了“好吃不贵”的心智。
鸣鸣很忙围绕用户需求精选与定制产品,构建了从初选、试吃、试卖到推广的标准化选品决策机制。
截至2024年底,在库SKU数量3380个,其中约25%为定制化产品,在产品包装规格上,超四成产品采用散装称重的形式,提升了品类灵活性和尝新友好度。
与此同时,单店SKU数量一般不少于1800款,是同等规模商超的2倍,配合每月上新百款产品,形成“高频上新—数据反馈—快速调整”的闭环。
2024年,超16亿人次消费者在鸣鸣很忙的门店消费,1.3亿会员中有购买行为的达1.03亿,同期,会员复购率约为75%。
而让消费者愿意反复光顾的,还有鸣鸣很忙身上的迪士尼特质——通过优化门店体验,让欢乐愉悦的门店体验深入人心。
鸣鸣很忙门店多位于人流量大、易见易达的街边位置,提供欢乐、舒适的购物体验。而通过门店多感官设计和互动活动营造“逛店感”,叠加高质价比商品,鸣鸣很忙提升了用户停留与转化效率。
2024年,鸣鸣很忙创新概念店在抖音曝光量超16亿次;2025年“年货大单品销售”营销活动线上总曝光量超16亿次。
如此一来,消费者可以一边购买高性价比的商品,一边感受到快乐与开心,这是传统零售渠道和零食品牌无法比拟的。
用一位行业人士的话来说就是,“量贩零食品牌,分为鸣鸣很忙和其他。”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在消费普遍承压的当下,为什么一边是传统零食品牌遭受市场冷遇,另一边却是量贩零食迅速壮大,唯有鸣鸣很忙走到了上市前夜。
3、一个长期主义者的价值普惠之路
20年前,深受互联网泡沫的影响濒临倒闭的亚马逊,邀请到了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与其高管团队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柯林斯为其制定出了“亚马逊飞轮”,此后,飞轮效应成为了亚马逊的救命稻草,也成为了贝佐斯所倡导的长期主义。
“飞轮效应”所说的,就是企业要找到一个可持续、可良性循环的商业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就像一个沉重的飞轮,在开始推动时,会非常费力。
但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发力,这个飞轮的动能会越来越大,运转会越来越快,最终变成一种不可阻挡、强劲高效的商业模式。
时至今日,可能很多人对旗下的零食很忙,以及赵一鸣零食都不会陌生,其明黄色和红色的招牌,正在渗透到全国的县城、乡镇。
从街边小店到万店连锁,鸣鸣很忙用8年改写了中国零食零售的竞争规则,已然形成了“供应链降本→终端低价→流量裂变→规模布局→供应链再降本”的正向飞轮。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不仅是鸣鸣很忙坚持长期主义的表现,同时其背后的“利他之心”,也正在爆发出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对行业来说,鸣鸣很忙引领的量贩零食集合店模式,通过供应链重构,打破了传统零售的效率瓶颈,推动行业从“渠道为王”转向了“效率竞争”。这是新业态对旧业态的一次降维打击。
对消费者来说,鸣鸣很忙让利逻辑的背后,是消费平权——通过渠道下沉和价格击穿,让县域消费者,也享受到了与一线城市同等的商品选择权和议价权。
对社会来说,就业与创业赋能则是鸣鸣很忙另一重要贡献。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返乡就业甚至创业,鸣鸣很忙的加盟模式,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提振和促进县域经济注入了活力。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停滞期,但即便如此,如无印良品、7-11、茑屋书店等一大批日本企业,依然获得了逆势增长和持续发展,一时成为中国企业界争相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利他即利己”成为了这些知名企业穿越周期的经营秘诀。
自利则生,自利可能让企业在短期内获取一定的生存空间;利他则久,利他才能让企业真正实现基业长青。
从供应链上的效率革命,到全生态的共生共荣,再到传递让利的普惠价值,鸣鸣很忙用“薄利多销”的朴素逻辑,证明了效率提升与价值共享,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的。
相反,“让利普惠”才是未来商业模式可持续的主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国民级别的量贩零食企业,也用实践验证了:真正的成功,是让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