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大跃进”,交通银行“走钢丝”扩张?

关税战之下,交通银行可能是瑟瑟发抖的那一个。

你敢信,在经济环境愈发不明朗、个贷偿债能力受到冲击的2024年,交行居然敢把消费贷同比增速干到90%以上!规模更是“三连跳”,从2022年的992亿,狂飙到2024年的3302亿。

要知道,工农中建四大行都开始收缩阵地了:

工/农/中/建全部放慢了消费贷的增长速度,中行把增速压到了个位数,农行增速更是接近“腰斩”。

500

数据之外,交行消费贷的审批尺度也颇让人惊心。

你在网络上搜索一下,贷款中介圈的明星产品交行“惠民贷”,光看标题都让人害怕:

500500500

当不少银行拧紧了水龙头,交行却堪比开闸放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交行为何这么“勇”?

迅猛扩张的消费贷,究竟是另辟蹊径,还是饮鸩止渴?

500

交行发力消费贷,有其政策背景。

3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从额度提升、期限延长、还款方式优化、风控强化、权益保护等方面,为消费贷“松绑”。

在后房产时代,靠房贷拉动规模增长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各大银行都需要新的突破点来推动业务增长,消费贷成为各家必争之地。

另一方面,跟交行的短板有关。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交行的净息差,2024年仅有1.27%,在五大行中垫底。

500

净息差是净利息收入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是评价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银行股投资有一金句:经济繁荣期看息差,经济衰退期看不良。这里说息差就是净息差。

不乐观的是,交行净息差存在进一步走低的可能性。

这一方面是因为资产端的质量隐患。乍一看,交行资产质量尚可——1.31%的不良率,201.94%的拨备覆盖率——不算最好的那一档,但胜在总体稳定。

500

但在另一方面,交行2024年重组贷款规模暴增261.23亿,增幅64%。

所谓重组贷款,指的是银行应对借款人财务困境时的一种风险手段,常见方式是调整贷款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帮助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同时保留银行的债权。贷款展期就是最常见的方式。

表面上看,重组贷款对银行经营好处多多。银行可在贷款即将逾期前将其重组,使之不至于计入不良贷款。借款人具备还款能力后,银行也得以顺利收回债权。

但在实务中,更多的情况是展期后借款人仍难以还款,只是延缓了不良率攀升的时间,不啻于一种“保守治疗”。

且可能存在更极端的案例。比如某客户无力还款,银行为其展期后,新约定的合同条款为前x年不还款,后几年再还本付息。换言之,这笔贷款前几年是“不生息”的,这就给净息差带来了更大的下行压力。

500

而在负债端,交行的存款结构以大量定期和同业存款为主。其中公司和个人定期存款合计占比近65%。

500

同业存款2.36万亿元,占计息负债的近20%,平均成本为2.38%,合计付息560.63亿。

在所有存款种类中,定期和同业的付息率本身就高于活期和一般存款。尽管去年同业存单和同业拆借利率一路走低,加上过去两年连续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但交行整体负债成本仍高于大多数同业。

交行存款基础之薄弱,已经长期被市场诟病,以至于交行也是在五大行中,唯一一家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的银行。

500

历史遗留问题只能循序渐进,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为了维持规模扩张,交行只能积极调整内部业务结构,便出现开篇一幕——在其他国有行都开始踩刹车的时候,交行的消费贷规模去年依旧维持90%的增速。

500

先天不足,扩张时的风险把控就显得尤其重要。

政策吹风之前,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处于激烈存量竞争的银行业,已经开始寻求转型之道。增加在消费贷层面的投入,就是典型。

今年年初,一场消费贷的价格战激烈打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

为了防止银行过度内卷,危及资产质量,据财新了解,监管部门也召集部分银行开会,提示消费贷利率过低的风险,随后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也在4月1日后明显上调,再也难见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产品。

其中交行算是上调利率的先锋,由此还受到了不少夸赞。但正如前文所说,交行利率上调也许很大程度上是要稳住净息差的无奈之举。

而为了顺利提价,从网络上的宣传风格来看,交行也比较“野”。

从各路贷款中介的口中,你能窥见其“离谱”程度:

背负150万贷款,信用卡透支,2年前有一笔12万的逾期,这样的客户获批20万惠民贷额度;

400万负债的也能喜提19万,还能先息后本;

无数社交媒体上,惠民贷都被贴上了“宽松”、“简单”、“快捷”的标签。

放宽审核标准,加上宏观经济压力对还款能力的潜在冲击,交行的资产质量很难不让人心头一紧。

规模增长和不良攀升从来都是硬币的两面,“大跃进式”的突击,往往要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如某家零售著称的股份行,曾因高风险高收益的零售业务而快速崛起,但代价是客户群体质量较差,如今个人贷款不良率连续四年增长,坚持了8年的核心业务策略,现在因资产质量恶化和监管原因再次开始摇摆。

500

类似的情况,也隐隐出现在交行身上。

先是消费贷的不良资产规模,已经从2023年的25.91亿升至37.42亿,增长超过40%。

500

除了消费贷,交行在经营贷、信用卡的不良资产规模也同样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尤其经营贷,不良规模跟21年相比已经翻了不止一番。

500500

更何况,零售业务的下行趋势,仍未看到拐点。

已经发布2024年财报的数据显示,大多数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都比2023年大幅上升,国有大行上升更明显,除了邮储银行上升0.16%之外,其余五家国有行的个贷不良率都基本上升超过0.20%,全军覆没。

500

多数券商分析师也认为,个人零售业务的风险问题还没彻底解决。

国信证券金融团队认为,经济持续下行带来还款能力下降,以及过去几年银行加大个人经营性等零售贷款投放,并由此带来的部分银行在风险筛查和贷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预期今年零售不良生成延续高位波动。

民生证券银行团队观察到,零售贷款不良率尚未止住向上趋势,关注率、逾期率等资产质量前瞻性指标也有所上升,潜在风险暴露仍有压力。

长江证券银行业团队则观察今年一季度居民信贷资产质量的趋势后,认为零售风险尚未确立拐点,仍需关注经济复苏和居民收入改善的进程。

500

银行是跟宏观经济联系紧密的行业,当下大国关税战的冲击,毫无疑问给会给交行零售业务带来阴霾。

可能大部分人对这次关税战,还停留在看戏看热闹的阶段。但很多研究已经明确指出,出口对国内就业和收入有重要影响,绝不可低估其冲击。

早在2018年,商务部和中科院在一份课题报告中测算,中国对美出口带来1880万人次的就业,彼时跟出口相关的整体就业人次高达1.12亿。

500

近年出口对经济的重要程度更是不断提升。商务部2022年5月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9%,带动就业1.8亿人。

到2024年,申万宏源证券测算,净出口对GDP 同比增速贡献已达到 45.8%,远超过消费(29.7%)和投资(24.5%)。因而如果出口转弱,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500

尽管尚无明确数据勾勒这一冲击,但一项前瞻数据已经说明形式不容乐观。

据BFC汇谈整理,SONAR编制的集装箱预订指数,今年4月以来下跌超过30%。

500500

这意味着大量外贸订单遭到退订,外需下行压力正在逐渐体现,对银行而言,这代表个贷偿债能力的下行。

宏观环境的复杂性,考验的是银行基本盘的韧性,平衡扩张和风险的能力与手段。

后房产时代,银行的增长空间已然不多,对净息差承压的交行更是如此。它迫切需要打开新的增长方式,来挽救疲软的盈利能力。

只是在扩张和风险、监管的微妙平衡之中,交行如何在红海中安全落地,将极为考验管理层的操盘能力。

参考资料:

1.【国信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生成拐点何时出现?——银行业2024年报综述

2.银行业2025年度策略:风险缓释与复苏,关注股份行弹性【民生·银行】

3.长江证券-银行业复苏的征途系列三:消费金融的政策红利影响展望.pdf

4.商务部:“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带动就业1.8亿人

5.CNY:关税落地后的出口观察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