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药业:明星药企跌落,产品质疑与监管阴影交织

原标题:葵花药业:明星药企跌落,产品质疑与监管阴影交织

500

500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曾凭借“小葵花”品牌家喻户晓的葵花药业(002737.SZ),正在经历上市以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随着2025年一季报与2024年年报的发布,葵花药业暴露出业绩急转直下、资金流恶化、产品质疑不断、实控人套现争议等一系列问题,令资本市场对这家中成药龙头企业的前景充满忧虑。

营收净利双降,业绩加速恶化

一季报数据显示,葵花药业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仅为6.63亿元,同比暴跌56.30%;归母净利润为5711.18万元,同比大降77.62%;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腰斩83.21%。

2024年全年财务表现同样惨淡: 营业收入为33.77亿元,同比下降40.76%;归母净利润为4.92亿元,同比下降56.03%; 扣非净利润为3.45亿元,同比下降65.65%。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单季收入同比暴跌72.01%,归母净利润更出现亏损9479万元,环比下降194.32%。

业绩暴雷的同时,葵花药业的经营性现金流也出现严重恶化。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3.07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为负,显示公司实际经营回款压力巨大,资金链状况堪忧。

2024年前三季度,葵花药业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降203.01%,负面信号早已显现。

重营销轻研发,结构性隐患爆发

年报显示,葵花药业2024年销售费用高达13.67亿元,研发费用仅为1.29亿元,研发投入远不足销售费用的1/10。

“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长期掩盖了公司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主营产品竞争力边际递减。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广告可以带来短期爆发,但没有持续创新,新药储备不足,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实控人狱中减持,套现疑云难解。更令市场侧目的,是葵花药业实控人关彦斌的套现操作。

资料显示,关彦斌因“杀妻案”被判刑11年,至今仍在狱中,但2019年至2023年,关彦斌累计减持葵花药业股票超过3000万股,套现金额逾5亿元。

实控人在狱中持续减持的反常现象,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深刻质疑。葵花药业对此至今未做出正面回应。

核心产品遭遇疗效质疑,“小葵花”神话动摇

葵花药业的小儿智力糖浆,长期作为拳头产品,贡献了稳定的销售收入。然而,近期多名医学专家指出,该产品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支持,疗效证据薄弱,且成分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更严重的是,“智力糖浆”命名涉嫌误导消费者,诱导家长以为该药能提升儿童智力,实则无此疗效基础。法律专家警告,如涉及虚假宣传,可能遭遇监管处罚或要求整改,直接冲击核心产品的销售前景。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小儿智力糖浆销售额3101万元,较2019-2023年峰值已有明显回落,市场占有率亦面临下滑。

消费者投诉频发,品牌信任受损

根据12315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平台,葵花药业及其子公司在2024-2025年新增多起投诉案例,问题包括:产品掺假、标签不规范、计量问题;食品安全隐患;网络虚假宣传问题。

多起投诉最终未达成调解,进一步打击了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

政策环境收紧,中成药行业迎来强监管周期。在国家药监局加强中成药上市后管理的背景下,包括对药品命名、说明书、临床疗效验证等要求日趋严格。

小儿智力糖浆等中成药品种若被要求重新验证临床价值或修订适应症,势必对葵花药业的收入构成直接威胁。

监管趋严叠加主力产品面临疗效争议,葵花药业未来面临政策风险急剧上升。

葵花药业正站在风口浪尖。实控人减持疑云、经营现金流枯竭、业绩暴雷、核心产品争议、消费者投诉不断叠加,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小葵花”品牌蒙尘。

短期来看,葵花药业需要迅速修复内部治理,提升研发投入,重塑市场信任;中长期来看,若不能在创新药开发与产品线升级上取得突破,葵花药业恐将面临被竞争淘汰的残酷命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