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队发育”,安徽在打什么算盘?


500

  “带动皖南、辐射全省”

  提了多年的芜宣一体化,再被“点名”。

  日前,芜湖、宣城两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等就推进芜宣一体化发展进行座谈交流。在此之前,安徽省级层面也明确提出“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

  芜宣一体化并非新提法。早在2021年,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促进芜宣一体化。与之不同的是,此次发文进一步强调“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安徽从长三角“插班生”逆袭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黑马”,经济发展“成绩单”十分亮眼。然而向内看,合肥“一城独大”的争议犹存,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定位的芜湖亟需扛起“带动皖南、辐射全省”的重任。

  有观点直指,芜湖理应发展起来,带着安徽南部的城市一起“飞”。

  此番省级发文推进,意味着芜宣一体化构想有望加速落地。值得注意的是,芜湖、宣城不仅同为皖南城市,还都是南京都市圈、G60科创走廊成员。两市“抱团”发力,又将给安徽乃至长三角带来什么?

  1

  “抱团”

  今年一季度,安徽GDP12265亿元,同比增长6.2%,拿下近3年最好水平。看全年,2024年安徽经济总量首次迈上5万亿元台阶。这一标志性节点,被认为对其进入“经济大省”行列有着里程碑意义。

  事实上,自2009年跻身“万亿元俱乐部”以来,安徽经济总量以“加速跑”的姿态,在过去十多年里连续跨过4个万亿大关,堪称全国区域发展竞合中杀出来的“黑马”。

  承接“入长”利好全面进阶的同时,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短板也日渐凸显。

  早在2023年,“芜湖发布”就曾刊文喊话“一城独大”不是春,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彼时,距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还未满一个月。

  这是安徽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支持。其中明确,到2027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占沿江五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入长三角20强。

  面对长三角的群雄角逐,芜湖的压力显然不小。

  据公开报道,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于静波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支持芜湖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根本在于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弥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动能不足,以自身发展能级的提升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无论从缩小省内发展差距还是芜湖自身做大做强的角度看,与周边城市“抱团”合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芜湖市委书记宁波所言,推动芜宣一体化发展既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两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而皖南城市众多,为什么被明确支持一体化的对象是宣城?

500

  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图片来源:安徽省政府官网

  事实上,同处安徽东南部的芜湖和宣城,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都属同一行政区——

  明代至清初,两地均属宁国府,后芜湖划归太平府;民国时期,两地曾属皖南行署;新中国成立后,宣城一度归属芜湖专区,后芜湖专区更名为宣城地区,行政中心迁至宣城;2000年,宣城撤地设市,与芜湖同为地级市。

  多年来,从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连通,到芜宣机场共建共用,再到先后共同纳入南京都市圈、G60科创走廊,两市在地理交通、文化民俗乃至产业经济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推进一体化发展条件成熟。

  2

  联通

  回看近年两地的互动轨迹,2021年是一个重要节点。

  2021年2月,安徽省政府印发“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鼓励省内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加快组群发展,促进合六、合淮、芜马、芜宣、铜池、淮(南)蚌、淮(北)宿一体化,在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年4月,由芜湖、宣城两市共同出资建设的芜湖宣州机场正式通航,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机场群。当地媒体分析称,芜宣市域相接,中心城区直线距离仅57公里,两市合建机场可以扩大服务半径,增加旅客流量,带动皖南地区经济发展。

  三个月后,宣城市党政代表团赴芜湖考察。期间,芜湖市和宣城市政府签订《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直接相邻的湾沚区和宣州区政府签订《同城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此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等重点文件多次点名推动芜宣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皖东南尤其是宣城,地处皖苏浙多省交界地带,各地作为不同都市圈的腹地之争一直不乏争议。

  比如,芜湖地处两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被同时纳入合肥和南京都市圈;宣城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同时还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并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范围。

500

  安徽省城市化地区格局优化图 图片来源:《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一个新的变化是,最近几年,随着全国距离最近的两座省会城市——合肥和南京唱响“双城记”,两大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同属南京都市圈的芜湖和宣城加速“抱团”自然有了更大动力。

  目前芜宣一体化实际进展如何?从公开报道看,围绕芜宣机场这一区域性交通枢纽,两地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持续发力。

  其中,今年1月G5011芜合高速芜宣机场互通正式开启运营,芜湖、宣城两地市民从市区到达机场时间分别缩短至35分钟和25分钟,形成“半小时交通圈”。总投资逾50亿元的芜宣高速改扩建工程,全线预计2025年底实现双向八车道通行,通行能力将提升24%。

  不过,物理空间的畅通只是实现“一体化”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两地如何更高效地集聚、共享资源,推动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互利共赢?

  在两地就推进芜宣一体化发展进行的座谈交流中,方向路径进一步明晰。宁波提到,希望双方共谋规划布局,以G60科创走廊为轴线、芜宣机场为节点,做大做强湾沚区、宣州区等城市组团;共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汽车产业、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分工协作,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等。

  3

  协同

  未来芜宣一体化将如何走深、提速,产业合作无疑是关注焦点。

  就芜湖而言,汽车产业是毋庸置疑的首位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也是其发力竞逐的四条“新赛道”之首。

  与之极为契合的是,近年来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迅速成长为安徽除合肥、芜湖之外的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宣城已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25家,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这对于一个经济总量在2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尤为难得。

  更重要的是,这一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源于积极参与跨区域产业协作与创新协同带来的红利。据统计,宣城全市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均已与沪苏浙企业形成配套。

  该市2024年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沪苏浙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占比达到86.2%,高于安徽全省23.9个百分点;34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有80%来自长三角地区。

  这其中一个关键助力,正是长三角最具发展活力的G60科创走廊。

500

  图片来源:上海市松江区政府官网

  2018年6月,G60科创走廊九城首次联手发布《松江宣言》,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三城跻身这一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近七年来,曾在“入群”之初因与其他城市发展差距悬殊而受到质疑的宣城,已然凭借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利”逐步踏上产业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沿着G60科创走廊往安徽腹地延伸,芜湖同样有着“创新梦”。眼下,芜湖聚焦省域副中心目标定位,全力推进“六个之城”建设,其中位于首位的便是“创新之城”。过去三年,芜湖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累计前进10位,成为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

  今年3月底,芜湖印发《“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实施方案》,目标瞄准“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下,与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宣城加快推进一体化,更好借力G60科创走廊建设机遇,显然意义重大。

  从这点来看,两个兄弟城市将如何探索产业互补、创新协同的双赢打法,考验重重,亦值得期待。

  文字 | 程晓玲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