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第一步:别急着讨好老外?

众多中餐品牌开始在海外开拓新市场、尝试新方向,但或许还没找到合适的出海路径。

持续升级的关税战依然笼罩全球经济,其影响从外贸、产业链转移,到旅游出行、企业出海等领域不断蔓延。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美国中餐馆的涨价菜单,一只饺子的身价已经涨到一美元。

美中餐饮业联合会主席胡晓军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透露,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中餐馆从国内进口的花椒、辣椒、豆瓣酱、酱油等核心调料成本上升,涨幅在10%-50%不等。

短期来看,中餐出海美国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放眼全球,出海浪潮依然是大势所趋。

“这几年想吃中餐都不用回国了,火锅、烧烤、鱼翅、蟹粉小笼包……什么都有了。”蟹王府东京店合伙人王晶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近两年,她明显感受到日本中餐厅在不断增加。

王晶表示,日本的中餐厅以前多是夫妻小店,现在越来越多连锁品牌入驻,像海底捞、杨国福麻辣烫、沙县小吃、蜜雪冰城等。

除了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更是不少中餐企业出海的第一站,还有部分企业则选择落地欧洲、澳洲……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餐门店遍布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门店数量近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进入到2025年,中餐出海出现了什么样的新趋势呢?

中餐加速出海,风急浪大

肉眼可见地,中餐出海的浪潮愈发汹涌,品类更趋多元了。

今年才过去4个月,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就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巡店,或是考察新店选址。

他在朋友圈分享,今年2月,农耕记加拿大首店在温哥华落地,开业首日就引发排队热潮。目前,农耕记美国首店也在筹备中。

作为深圳湘菜界的代表品牌,农耕记以地道的湖南土菜迅速崛起。自2023年底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店以来,目前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出了10+门店,海外门店的食材也大多来自湖南自建基地,确保原滋原味。

500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事实上,像农耕记一样探索出海的中餐品牌越来越多了。从早期的火锅、茶饮、麻辣烫、咖啡,到如今湘菜、川菜、云南菜、小酒馆等细分业态的头部品牌都在积极进军海外。

一些精致餐厅也加入了出海浪潮。

去年9月,以宁波菜为主打的高端中餐厅——甬府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店。“海外不少中餐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式粤菜的氛围,产品和现代中式精致料理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想去与海外同行交流。”甬府创始人翁拥军如是说道。

海外中餐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餐国际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3061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44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

海外餐饮从业者对这些数字的增长有着更深的感触。

2021年在曼谷开设的中泰融合菜餐厅——Restaurant Potong,主厨Pam有中泰两国的背景,他观察到,近两年泰国的中餐厅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比如传统以大桌用餐为主的中餐厅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化的中餐馆,比如火锅、川菜等业态兴起。

在新加坡开餐厅的马来西亚华人Zor Tan也有相似的感受。Zor Tan表示,新加坡的中餐厅数量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从人均10元左右的小吃到人均上千元的高端中餐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500

△图片来源:红餐网专栏作者拍摄于新加坡

出海风浪越高,也意味着竞争开始变得残酷。

“新加坡的餐饮市场容量不大,一些在中国实力很强的品牌,可能开业一两年就会被新品牌取代。”Zor Tan认为,这个现象很普遍,不管是大众中餐还是高端中餐厅,每年都会有一大批餐厅开业,也会有一批餐厅被淘汰。

“现在,泰国中餐厅开业潮和倒闭潮并存。”前不久,在泰国生活了16年的华人Lynd在社交平台感慨道。据其所言,泰国中餐店的寿命越来越短,比如芭提雅的唐人街及附近的商圈,不少中餐厅店铺每季、甚至每月都在换人。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越来越多中餐品牌逐渐意识到,尽管中餐出海正处在黄金风口,但并不意味着,在国内“卷生卷死”的餐饮品牌,到了海外市场就能“降维打击”。事实上,在市场竞争加剧、地域差异、成本制约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出海的中餐品牌,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发展节奏。

出海第一步,别急着本地化

2023年被视为中餐新一波出海浪潮的元年,近两年,业内谈论到出海,高频词之一就是“本土化”,但盲目追求“本土化”并不是中餐出海的最优路径。

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全聚德等中餐品牌就开始探索国际市场。发展至今,除了海底捞、蜜雪冰城所处的火锅、新茶饮赛道之外,多数中国头部餐饮出海品牌依然处于第一阶段。

头豹研究院的相关报告指出,处于出海第一阶段的中餐品牌,通常声量较小,其在海外与中国本土的品牌知名度存在明显差异,目标消费群体应定位于华人游客、留学生及境外务工人员等。

那么,中餐出海如果不急着做本地人生意,从服务好中国人开始,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有两组数据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近两年,出境游逐渐恢复,《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水平。在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中,东南亚区域仅次于中国港澳地区,占比14.7%。

中国出境游客增多,消费力也不容小觑。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23-2024跨境旅游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游客出境游更看重旅游品质及体验,餐饮类消费占旅行总消费的28%。

500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不断恢复增长的出境客流叠加不俗的消费力,为海外中餐厅提供了天然流量。

王晶表示,随着出境游客增加,日本高端餐厅的中国游客明显变多了,甚至不少餐厅的中国游客占比能达到一半,人均消费也在水涨船高。

“以前在日本可能1-2万日元就能吃个寿司套餐,现在这个价格根本吃不到套餐,都要5-6万日元起。”王晶举例称,日本有家高端餐厅,此前套餐价格在3万日元左右,现在推出了多个价位的套餐,从3-14万日元不等。

与此同时,无论是对于短期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还是较长时间停留的留学生、海外华人等,中餐厅更能满足他们的“中国胃”,也有着更深的情感联结。

红餐产业研究院此前调研发现,中国游客、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数量不断提升,这一庞大的群体对于中餐有着天然的需求和偏好,成为了中餐在海外的忠实消费者和推广者,为中餐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客源。

2022年,Zor Tan在新加坡开了一家中法融合餐厅——Restaurant Born。开业3年,Born已经成为了黑珍珠一钻餐厅,目前其门店大约80%消费者是华人群体,包括中国游客、当地华人等。在大众点评,不少顾客称之为“新加坡超美中法融合餐厅”“一家惊艳到我的餐厅,川味和法餐融合的Fine Dinning。”

自发形成的推广效应,也为Zor Tan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

500

△图片来源:Restaurant Born大众点评店铺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刚开始出海的中餐品牌而言,中国游客是品牌最容易影响和吸引的核心客群。

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助理所长曲强就在公开演讲中提到,出海中餐企业可以遵循从服务中国人/留学生,到当地华人,再到当地其他消费者的顺序。

先做好中国游客、华人群体的生意,站稳脚跟之后再逐步渗透当地市场,才是中餐出海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餐出海进入新阶段,如何抓住机会?

那么如何精准高效触达中国游客这一核心客群?

开在东京日本桥的蟹王府,近一年来,门店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的身影。“午餐是本地人多,晚餐反而是中国人多,晚餐大概有60%的华人,比如中国游客、一些商务宴请的华人。”王晶说道。

选址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桥是东京著名的金融街和商业区,附近有三越百货,以及日本特色的和服、漆器商店,还有不少人文艺术建筑,这样一来,游客在游玩打卡、购物体验之后,顺便来吃一顿中餐,整个行程也非常自然丝滑。

在海外,商旅高频区域、华人聚集区都是中国游客游览、购物等行程的途径地,中餐厅若开在这些位置,便能融入中国游客的行程轨迹。

除此之外,对于海外中餐厅而言,抓住中国游客还是要靠正宗的中国味道。

甬府在新加坡开店时,翁拥军就曾表示,他希望这家餐厅不仅展示宁波菜,更代表整个中国料理。因此,店里在保留宁波菜风味特色的同时,融合了湘菜、川菜、淮扬菜等,打造多元化的菜单。

蟹王府则通过“中国食材”来还原中国味道。成隆行创始人、董事长柯伟告诉红餐网,其东京店的后厨人员都是中国厨师,像大闸蟹、北京烤鸭、辣椒等重要食材也来自于中国。这背后是供应链的支撑,成隆行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大闸蟹领域,从育苗养殖、生产加工到餐饮零售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500

高品质的中国食材,带来了蟹王府在海外的好生意和好口碑。

不少中国游客消费后评价“吃了几天日料和拉面,临走前来吃蟹王府,食材是顶级的,调味都是中式风味。”“不是蟹黄的季节,没想到大闸蟹依然如此美味,作为土生土长的江浙人觉得值得一去,非常地道。”

此外,针对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也是海外中餐厅常见的做法。

Born的顾客多是华人群体,ZorTan配备了中文菜单,方便中国游客点餐,还安排了能够使用中文交流的前厅服务员,消除语言障碍,提升就餐体验。

500

△图片来源:Restaurant Born大众点评店铺

“问10个年轻人,可能有6个人是通过大众点评等平台了解到我们的。”Zor Tan说,去年Born餐厅开始尝试通过国内的社交平台分享餐厅动态,比如介绍菜品、餐厅活动等,吸引了不少新顾客。

Zor Tan直言,中国游客去海外,除了品尝当地美食,可能还会吃一两顿中餐,如何挑选中餐厅就变得非常重要,他们通常会通过社交平台种草、查看榜单,多番了解后再做决定。

比如,Born今年初登上了“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在Zor Tan看来,黑珍珠榜单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入口,更重要的是让餐厅不被消费者遗忘。“上榜黑珍珠,餐厅被看到的可能性更大,尤其在新加坡,黑珍珠餐厅还不是很多,我们被看到和选中的机率就更高。”

如其所言,黑珍珠等榜单是中国游客选择海外中餐厅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如同一座桥梁,将餐厅与中国游客紧密相连。

王晶也表示,在海外,很多中国游客还是习惯使用大众点评的必吃榜、黑珍珠来找餐厅,因为更方便。“黑珍珠在国内的受众认可度已经比较高了,来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华人还是要看黑珍珠的。”

500

△图片来源:蟹王府东京店大众点评

事实上,经过15年发展,美团打造的“吃住行游”矩阵化榜单体系,已覆盖海外170多个国家,近1000个城市的商家。

也就是说,在全球很多地区,消费者已经可以在美团上预订当地餐厅、酒店,查阅本地美食榜单,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

这得益于美团国际化策略对全球市场的积极拓展。

2023年5月,美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外卖品牌Keeta,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专业高效的外卖服务,带动外卖市场容量整体提升。2024年9月,Keeta正式进入沙特阿拉伯。

2024年12月17日,美团无人机获得迪拜民航局颁发的BVLOS无人机配送商业运营资质证书,并在当地开通了多条商业化航线。

而大众点评App,也伴随中国消费者的出境游步伐,吸引了全球吃住行玩各类商家的入驻与合作。在2024大众点评“必吃榜”上,就有共13个港澳及海外城市232家餐厅上榜,其中7座城市为新发榜海外城市,上榜餐厅数增长超6成。

4月25日,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颁奖盛典将落地新加坡,这一积极信号下,海外中餐厅的发展或将迎来新契机。

王晶也将去到发布会现场,她表示,海外的中餐厅数量有所增加,但仍是一片蓝海。像黑珍珠这类榜单持续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能帮助海外中餐厅的持续曝光与口碑积累,在全球华人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飞飞;编辑:方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