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铁定逆转,两个月内见分晓

事情,正在起变化。

关税战打到现在,变成了数字游戏,白宫的压力正在累积。

“为什么特朗普的百日维新可能导致历史性失败?”《纽约时报》已经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宣布属于美国某个人的时段必然很快终结。

接下来,这场横跨太平洋、令全球瞩目的贸易僵局会怎么演变?我们有个核心的期限判断:2个月内铁定会有逆转。

这来自三个观察:

第一,关税只是手段,制造业回归才是目的。但特朗普很难等到那一天,因为美债危机大概率会被他自己的大招提前引爆,“股债双杀”之下,其结果甚至会动摇美元霸权。这在战后是第一次。

第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供应链的广度和厚度,放在人类经济史上都独一无二。即便美国铁了心要制造业回归,但那是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在等待的岁月里,美国大部分需求很难找到中国以外的替代供应商,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

第三,大部分美国人吃不了苦。当贸易战的余波开始在物价、失业、福利等诸多领域反馈,民意就会快速反弹。考虑到特朗普支持率的低上限,以及当选蜜月期,也许2个月我们就能看到汹涌的民意。

最近的民调显示,55%的受访者不赞成他对经济的管理,这是特朗普有史以来最低的经济评分,是一贯“支持”他的CNBC民调首次给出了差评。

供需端的数据也暗合2个月的窗口期。综合美国各种统计数据,目前美国零售和批发商的库存总额只能支持2个月的消耗,预计在2个月内,美国新一波的采购需求就会出现。

这也跟媒体最近与阿里国际站、中国卖家和美国买家深度采访后得出的观察结论相符,一般美国当地零售商的备货量只有2-3个月,但他们一般不会等库存彻底消耗完。预计,大概2个月后就会开始来找中国补货。

事实上,特朗普的态度在今天凌晨即已有所“软化”。据报道,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在受访时表示,美国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对华关税最终“将远低于目前的145%”。

伟人曾经说过,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此时此刻同样如此。而对于中国的众多商家而言,坚持就是胜利,千万不要倒在黎明前。

500

美元霸权首次被撼动

这一轮关税战,比2018年看起来更凶猛,部分商品的对华叠加关税,最高飙至245%。很有一幅特朗普不惜与中国死磕到底的架势。

但实际上,只要读过他那本《交易的艺术》就知道,这是他的一贯风格,从他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就开始了。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陷入了新当选总统常见的错觉——不理解竞选活动的壮观与成功治理工作之间的巨大差别。他太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了,比如当下华盛顿最流行的那顶“特朗普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的红帽子。

重返白宫一百天时间,他至少给自己挖了三个坑。

第一个坑是美债。

美国国债总额高达36万亿美元,平均到每个美国人头上就是10.8万(约80万人民币)。

而2025年6月就是一个槛,当月到期的美债规模达6.5万亿美元,占全年的70%以上,创了战后的历史纪录。其中相当部分都是5年前疫情期间发行的低息债券,利率只有1.8%。

面对的一个棘手难题,常规做法就是“借新还旧”。但最麻烦的是,美债最新利率已经飙升到接近5%。这意味着,要让别人愿意出钱买新债,利率最起码不能低于5%太多。

据此估算,6月到期美债“借新还旧”将让白宫每年每年新增至少2000亿的利息债务,压力山大。

如果关税战无法缓和,国际市场上美债抛售承压,利率还将进一步抬升。

没有哪一位领导人能长期承受这样的财政支出压力。最近特朗普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狠话“应该尽早下台”,就是在对其迟迟不肯降息表达最强烈不满。

毕竟,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已升至18%,远远超过国际安全标准线(10%),处于极限状态,未来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那根致命的“稻草”。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的操作第一次动摇了美元资产的避险属性。

强势美债的背后,是“收割”全球的美元霸权。当全球央行都在拼命买黄金,置换部分美元资产,就是在向美元投下的一张张“不信任票”。

美债根基动摇,万万不能承受。

这柄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将迫使特朗普尽快结束关税闹剧。

500

最后的世界工厂

逼特朗普“悬崖勒马”的第二个坑,是市场。或者说,是强悍的中国供应链。

“让美国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后的帝国。”说这句话的是美国人比尔·克林顿,代表几代美国人的野望。

“中国也许是最后的世界工厂。”说这句话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

如今,最野心勃勃的野望与最后的世界工厂迎头相遇,虚实之间,其结果很多人内心如明镜一般。

对于世界工厂的力量,耶伦心知肚明。所以她在2024年的G20峰会上,曾语出惊人:不许中国制造业独霸全球。

现在,轮到美国企业家对此深有感触了。

500

美国《连线》杂志采访了十多名美国企业家,得出结论:

小到钥匙扣,大到床垫,大多数美国中小企业无法在本土生产制造。美国从根本上是离不开中国制造的。

中国仍是全球制造业标杆,无论关税多高,转移生产线都异常困难。

《连线》讲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拼图公司Goodfit联合创始人凯西·麦克德莫特(Casey McDermott)尝试寻找本土供应商,结果发现,本土报价是中国产品价格的3倍且无法达到中国同行标准——后者数十年积累的专业经验难以复制。

这绝非特例。在关税战升级之后,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不少美国企业宁可涨价找中国供应商,也不愿意采购他国/本国的替代品。

前段时间,就有个美国个体小老板在油管上发视频说,哪怕关税加到300% 都要跟中国做生意。他选购一款瓶身,结果美国供应商的报价比中国足足高出八倍。粘在瓶身上的标签供货价就更离谱了,在美国要 7000美元的制版费和 2 美元/张的标签印刷费,而在中国,根本没有制版费,每张标签哪怕用最好的工艺去印刷也只要 25 美分。

近期,阿里国际站在美国AppStore购物榜上已经冲到第一。

500

一位名叫Carlos Alvarez的美国买家公开表示,即便有关税,他依然在引导身边的中小企业主朋友从阿里国际站上采购中国外贸工厂的货。

他说:

现在毕竟是全球经济时代,你当然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找供应商采购、生产,但如果你对价格有特定要求、或者不具备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不太熟悉怎么去协调多个生产环节,那你在其它任何一个市场绝对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不会出现能与中国匹敌的模式。

中国从2018年后,就开始把主要注意力转向硬科技和中高端制造,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制造供应链的优势。

当前,中国正在从传统“世界工厂”转向更具战略意义的“全球供应链枢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供应中心。比如,2022年中国对东盟中间品出口占比高达65%,成为连接原材料供应国(如澳大利亚、非洲国家、智利等)与技术品牌国(如美国、欧洲国家、日本、韩国)的核心节点。

也就是说,“中国”成了全球供应链上根本绕不开的必经之路。

当然,不同类型的美国买家,反应模式可能会很不一样。根据阿里国际站的调研情况,从受关税战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来看是:有定制需求的自有品牌买家<小型零售商<大型进口商<Drop Shipper(美国当地分销商)。数量庞大的自有品牌买家、小型零售商,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会保持长时间的惯性。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就在特朗普宣布关税战的当天,一位中国老板熊伟平,还收获了来自美国客户的千万大单。熊伟平做的是生意是户外一站式庭院,主要为海外客户搭建户外电动阳光房、玻璃房。2024年销售额超过1亿人民币,六成来自美国。

500

4月关税落地后,浙江外贸厂长熊伟平的公司接到订单来到美国量尺寸

按一般的逻辑,像这样的小微企业,在大国博弈中岂不是分分钟被磨成齑粉?

但事实上,熊伟平说加关税之后,订单不降反增。原来,他的美国客户,100%都来自阿里国际站,其中很多也是中小企业,就是上面说的“自有品牌买家”,有很多定制需求,且对质量标准、交付实力、售后服务要求都很高。

一些在中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把整个阳光房、一整套凉亭的所有材料都备齐,方便客户整体采购,在美国其实很难做到。动不动就要七八家厂分开采购,沟通协商成本很高,尺寸还未必匹配。好不容易凑齐了,价格比中国产品加关税后还要高。

客户也曾去东南亚寻找“平替”,同样碰了一鼻子灰。

“您不担心关税吗?”熊伟平问。

“如果因为关税,我的度假村建不起来,后续的损失我更加承受不起。”客户说,“我宁愿多付一些关税,加到度假村的成本当中,再赚回来就是了”。

Time is money。这是这个客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市场,犹如一架看似缓慢却无比庞大精密的机器,它能在无声无息中碾平无数壁垒。

500

留给特朗普的时间没那么长

市场起初的时候总是沉默的,直到它渗透到企业成本、生活物价、福利,传递给各个阶层的民众,逐渐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当民意开始汇聚,特朗普就给自己挖好了第三个坑——选票。

关税战爆发之后,很多美国儿童突然面临一个意外的窘况,今年也许要过一个“零礼物圣诞”了,因为玩具突然成了奢侈品。

关税成本,正结结实实地砸到消费者头上。弗吉尼亚州玩具店主艾米·卢瑟福举例称,一款中国产熊猫玩偶价格从32美元飙升至80美元,涨幅达150%。

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在记者会上算了一笔民生账:

一套乐高式积木从2018年的39.99美元涨至68美元,而加州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7.8万美元,“工薪阶层难以承受每周玩具涨价”。

事实上,美国很难摆脱中国产业链,尤其是制造业当中的小单品。美国80%的玩具、90%的iPhone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链,本土连玩具娃娃的头发丝都无法生产。

与此同时,无数美国人开始涌入中国电商平台。

在美国TikTok上,一篇“中国工厂购物指南”仅仅列了几个中国电商APP名字的帖子,被5万多人收藏,下面的1500多条评论里,满屏的“Alibaba.com”(阿里国际站)。

500

大批量采购、直接跟厂家沟通、物美价廉、线上交付……万万没想到,在中国兴起的“源头厂货模式”,会在关税战的“神助攻”下,刮起了太平洋对岸的一场飓风。

巨大的经营压力,也传递给了3320多万家美国小企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企业,员工一般不到500人,却是美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如今面临“爆管”的风险。

一旦大量美国小企业倒闭,可能会导致数百万人失业,社会动荡加剧。

到时候,合力把特朗普和MAGA重新推上历史舞台的“红脖子”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被“回旋镖”击中的那一个。

还有那些吃福利的底层。2000年,全美只有317个县的居民收入中有25%来自政府援助,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膨胀到了1986个县,对特朗普最危险的是,这些县80%之前投票给了共和党。

他们对于福利削减、物价上涨、生活变动是最敏感的人。他们是特朗普座椅下的火药桶。

面对火药桶的累积,特朗普的“自己人”也开始坐不住了。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私下反对关税、却不敢公开批评总统的共和党议员暗中希望美国最高法院出手,叫停关税战。

共和党策略师、前参议院共和党助理布莱恩·达林就说,民调显示关税政策不得人心,若长期持续,恐将断送议员们的连任之路。

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已使共和党人开始担忧2026年的中期选举。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籍参议员汤姆·蒂利斯就在采访中提到了1982年,共和党人因经济问题在中期选举中丢掉了26个席位。

如果这样的历史重演,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就可能提前进入“垃圾时间”。

500

结语

这场关税战还能再挺2个月吗?《纽约时报》率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为什么关税战铁定大逆转?美债、市场、选票等因素的背后,其实是关税高墙难以阻挡的全球化浪潮。对抗全球化,就是与全世界为敌。

美国关税震荡下的全球贸易关税,短期会影响影响美国市场的产品价格、物流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决定贸易本质的依旧是全球市场长期的供需规律。对此,我们需要有信心。

上一轮关税战,特朗普拼命挥舞大棒,打压中国出口。结果呢?2024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降反升,民营企业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从2017年的2000亿美元“打”到了现在的3000亿。

500

中国出口结构的多元化,也以百花齐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外贸格局。美国,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块。

500

这几天,对外贸最敏感的浙江、广东等省份,已经开始政府带队、动员企业,飞到全球去开拓更加多元化的市场了。

包括阿里国际站在内的各大平台也开始派出业务骨干,奔赴一线支援中小外贸企业……

不管风浪多大,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依然磅礴,且不仅仅是跨国巨头的舞台,还会吸引无数的中小企业,踏浪前行。生意一定会越做越远,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更低成本,以及更有益于全体人类的福祉,才是商业主流。

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场景怎样转移,再过两个月,美国的新订单还会排队来中国。

当这一轮闹剧般的关税战落幕,人们一定会发现,时代潮水依然。

千万不要倒在黎明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