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史书中真正的高俅是怎样的?
说起高俅,大家脑海中可能会立刻浮现出《水浒传》里那个陷害林冲、打压梁山好汉的大奸臣形象。他阴险狡诈、权术滔天,是北宋末年腐朽官僚的典型代表。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高俅,其形象与小说中的艺术演绎存在着显著差异。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让我们从史书记载中探寻真相。
高俅的早年事迹,主要见于宋人笔记。据南宋王明清《挥麈录》记载,他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书童或秘书。在苏轼身边时,高俅负责抄写文书等工作,“笔札颇工”,说明他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书法功底。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外放中山,将高俅推荐给好友曾布,但曾布以身边史令已多为由推辞,苏轼又将其推荐给驸马王诜。
王诜是神宗妹夫,擅长绘画,与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关系甚好。元符末,王诜为枢密都承旨,一日在殿庐待班时,与端王邂逅。端王称忘记带篦子刀,想借用王诜的来梳理鬓发,王诜欣然应允,并提到自己新近制作了两副,一副可以送给端王。当晚,王诜派高俅前往端王府送篦刀。恰逢端王在园中蹴鞠,高俅在等候通报时,目光紧盯蹴鞠场面,流露出专注之意。端王注意到他,询问是否也懂此技,高俅回答“能之”。端王让他上场对蹴,高俅的球技让端王十分满意,大喜之下,端王命人告知王诜,感谢篦刀之赠,且将送刀的高俅留下。从此,高俅成为端王的亲信,这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史书中高俅发迹与蹴鞠相关,但并非因蹴鞠直接被提拔为高官,而是通过这次偶然的机会,成为端王的身边人,凭借“潜邸旧臣”的身份,在端王即位后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赵佶即位后,是为宋徽宗。徽宗对高俅十分宠信,想要升迁他,于是命高俅到刘仲武的部队效力。在军中,刘仲武与高俅相处融洽,刘仲武立了军功,也都称许高俅的帮助。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晓高俅在军中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但这种经历为他积累了军事资历,成为他升迁的重要资本。
政和七年正月十一日(1117年2月14日),宋徽宗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宋代“太尉”为武官最高虚衔,并非实职,但高俅实际掌握的是禁军管理事务。宣和四年五月初五日(1122年6月10日),高俅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官职,显示出他在徽宗朝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高俅的升迁主要依赖徽宗的宠信,而非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或政绩。他从一个书童,凭借与徽宗的特殊关系,在数年间不断晋升,“不次迁拜”,其兄、子侄也都跟着沾光,父亲敦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家族一时显贵无比。
高俅任殿帅期间,禁军腐败严重。据《靖康要录》等记载,他挪用军费、私役士兵,让士兵为自己修建宅邸、从事各种劳役,导致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下降。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时,禁军不堪一击,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几乎毫无作为,高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是北宋军事衰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宋末有“六贼”(蔡京、童贯等)之说,他们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贪腐无度,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罪魁祸首。但高俅并未列入其中。他的权势主要限于宫廷与禁军系统,未参与朝政核心决策,贪腐程度较蔡京等人稍轻。虽然他在禁军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但在政治影响力和对国家整体的危害程度上,与“六贼”有所不同。后世对他的负面评价,更多是因为《水浒传》的文学渲染,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奸臣形象,从而强化了人们对他的不良印象。
高俅在个人品行上也有值得称道的一面。他对旧主苏轼有知恩图报之举,苏轼被贬后,高俅仍“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体现出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的温情一面。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南逃,高俅与童贯因路线分歧发生矛盾,后被弹劾“跋扈”,但同年他病死于开封,未经历“靖康之难”。相较于童贯、梁师成等侍行大臣被诛杀,高俅得以善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或许有着一定的生存智慧。
《水浒传》中,高俅被塑造为陷害林冲、打压梁山好汉的大奸臣,集贪婪、阴险、权术于一身。他为了私利,不择手段,是梁山好汉们的主要敌人之一。这种形象是文学创作对北宋末奸臣形象的典型化处理,通过虚构和夸张,将高俅塑造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反派角色,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小说的这种演绎,让高俅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
史书中关于高俅的记载较为简略,且多为片段化记录,主要散见于南宋王明清《挥麈录》、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笔记史料及部分文人记载。正史《宋史》中未为高俅单独立传,这使得我们对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负面形象主要来自南宋文人对北宋灭亡的反思,他们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罪于徽宗宠信的官僚,高俅作为其中之一,自然成为了批判的对象。但这些记载并非确凿的重大罪行记录,更多是一种反思和评价。
文学创作与历史真实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目的不同。小说的目的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历史记载则需要客观、准确地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高俅在小说中的形象是艺术加工的结果,是为了满足文学创作的需要;而历史中的高俅则是一个凭借宠信跻身高官的庸吏,擅长逢迎,无显赫才能,对禁军腐败负有责任,但并非推动王朝崩塌的核心人物。
史书中的高俅是北宋末年凭借宠信跻身高官的庸吏,他的发迹源于与宋徽宗的特殊关系,凭借“潜邸旧臣”的身份逐步升迁,最终成为掌握禁军管理事务的高官。他在军队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禁军腐败,战斗力下降,对北宋末年的军事衰弱负有一定责任。但他未参与朝政核心决策,贪腐程度较“六贼”稍轻,且对旧主苏轼有知恩图报之举,个人品行具有两面性。
与《水浒传》中虚构的“顶级奸臣”形象不同,真实历史中的高俅更偏向于一个依附皇权、能力平庸的官僚。他的形象之所以被“黑化”,主要源于后世文学对北宋灭亡的批判与艺术加工。我们在认识高俅时,需要区分历史真实与文学演绎,从客观的史料出发,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高俅。他的经历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场的腐败和皇权专制下的官僚生态,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俅于1126年病逝,恰逢徽宗退位、钦宗继位之际,未经历靖康之变。他的家族在他的庇佑下显赫一时,其子高尧康曾任节度使,另一个儿子高尧辅由观察使提拔为承宣使,官位极高,难怪《宋会要辑稿》要感慨“名器之滥,不可胜言”。高俅的一生,是北宋末年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