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新西兰军舰自动驾驶中,水兵以为舵机故障,全员弃船逃命,军舰撞礁沉没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去年10月份新西兰海军一艘5700吨的测量船意外搁浅,吓得船上75人全部撤离,第二天军舰失火沉没海底。我还专门写了文章《近日一艘大型军舰沉没,这个国家海军竟损失十分之一!》
前两天,新西兰国防部公布了事故调查结果,搁浅原因真的是离大谱!我都看呆了!
报告显示,2024年10月5日夜间,“马纳瓦努伊”号测量船在在萨摩亚南部的一个珊瑚礁附近开展调查工作时,船员没有意识到这艘船一直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船员曾试图手动改变军舰的航行方向但未能成功,因此认为是军舰的推进器发生了故障。
水兵当时心想:完了,舵机失灵了。
▲“马纳瓦努伊”号测量船起火沉没
然后,“不受控制”的船就这么直挺挺的撞在珊瑚礁上搁浅了,随后船上75名船员没有对船进行损管抢救,而是立刻全体撤离。经过一晚上的进水,第二天早上测量船倾斜严重引发大火,这艘仅仅服役5年的新船沉没海底。
▲75名船员逃到岸上看着测量船沉没,面带微笑
最终报告直言,这就是一系列人为错误造成的,船员没有识别出与该船执行的调查任务相关的风险,指挥官监督力度也不够。
发布这份报告的新西兰海军司令戈尔丁也毫不客气地指出,“马纳瓦努伊”号沉没的原因就是船员培训不足和军舰指挥官领导不力。
这跟之前网友们把事故原因归咎于该舰舰长伊冯娜·格雷,称她被提拔为舰长是由于其女性身份和同性性取向,而非其能力的论断不谋而合。
▲“马纳瓦努伊”号舰长伊冯娜·格雷
没错,舰长伊冯娜·格雷是一名LGBTQ+,曾经在英国当过英国皇家海军军官,于2012年携妻子移居新西兰,2022年成为“马纳瓦努伊”的舰长。没错ta有一位妻子,在新西兰同性婚姻是合法的,人家是合法夫妻。
虽然很多人怀疑伊冯娜·格雷的能力问题导致军舰沉没,但是,新西兰首位女性国防部长柯林斯却极力维护格雷,表示新西兰海军任命格雷是基于能力,不是性别,她还强调,舰长的性别不是事故原因。
具体原因咱们就不再评判了,各位看官老爷心里自然是有数了,其实,近几年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西方海军可以说是低级事故频发。
近几年最著名的当属挪威“盾舰”沉没事故。
2018年的11月,挪威海军刚刚结束了与北约“三叉戟接点”的海上军事演习,“宙斯盾”导弹护卫舰“英斯塔”号,在返航的过程中,与一艘马耳他籍的油轮“索拉缇斯”号相撞。
撞击导致从右舷鱼雷发射器到船尾的一侧,直接被撕出一道8米多的大口子,一时间,海水大量涌入军舰。
当时,英斯塔号已经由于大量进水出现了向右倾斜,为了防止沉没,“英斯塔”号的舰长决定就近冲滩搁浅,相撞15分钟后,全舰舰员放弃损管弃船离开。
▲“英斯塔”号刚被撞搁浅时,全船还未断电,下沉不算严重。
按说,这个时候救援队要是把军舰里的水抽出来,然后拖回去修修补补还能用,毕竟也不是特别严重的致命伤。
像1969年6月3日的美、澳“海妖”联合军演中,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母就直接把美国“伊文思”号驱逐舰撞成两半,“伊文思”号船头都沉了,结果后半截愣是被拖回港口了。
▲那时候的美式损管还是很强的
搁浅后,救援队在岸边打上七根固定桩以钢缆固定舰体避免船体向下滑动,但11月12日晚,固定钢缆开始断裂,到13日早,英斯塔号绝大部分的舰体都已没入水中,正式宣告沉没。
▲这艘盾舰在全世界网友的注视下慢慢沉没海底
明明伤的没那么重的船,怎么就沉下去了呢?后来根据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这竟然是因为在当初弃舰的时候,船员慌乱撤离,忘记把密水门和舱口盖关上,导致海水一直在涌进船舱。
而“英斯塔”号之所以会撞船的原因更加奇葩,主要就是因为其在繁忙水道航速过快,而且舰桥值班人员把“索拉提斯”油轮的船头灯当成了灯塔。
一开始“索拉提斯”号油轮就已经对其发出警报了,然而“英斯塔”号却没有应答,就这么直挺挺的撞上去了。
▲“英斯塔”号盾舰与油轮相撞瞬间模拟图
据《挪威晚邮报》公布的碰撞发生时的无线电通话,当时已经觉得事态不对的“索拉提斯”号,曾先后两次向负责此处水道的菲迪厄船舶航行管理中心询问,“那个在雷达图上以17节高航速航行、与本船处于碰撞航线的玩意儿是什么?”
后来,挪威针对这个事故查了4年半,由于牵连面太广,最后只能找个替罪羊,也就是误判油轮方位、导致撞击发生的值更官,判了60天缓刑意思下。
▲一艘昂贵的宙斯盾舰就这样水泡报废了,之后打捞出来退役拆解
当然了,这种蠢事故并不是新西兰和挪威的专利,美军才是最擅长撞船的军队。
2017年6月17日凌晨,横须贺港西南方向约100公里的海域,美国海军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与菲律宾籍货船“Crystal ACX号”发生碰撞,导致7名美军人员被挤成肉饼死亡,另有3人受伤,其中包括舰长。
▲被撞击后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
经调查发现,当天凌晨,驶往日本奄美大岛的“菲茨杰拉德”号,其右舷突然出现了三艘商船,它们与军舰的距离异常接近,相撞风险明显极大。
按说,在这种交叉相遇的复杂情况时,“菲茨杰拉德”号的船员应该操作军舰做规避行动才是,但实际上,“菲茨杰拉德”号和“Crystal ACX号”都未能及时采取规避行动,直至碰撞发生前的最后一分钟才有所反应,但此时已为时过晚。
调查还显示,舱面人员在此次事故中也存在明显过失,他们未能及时拉响舰上警报、与菲律宾籍集装箱船取得联络或向舰长报告险情。
而且事故发生时,舰长本森、副舰长巴比特以及该舰的指挥士官长均不在舰桥上执行指挥任务,事故后,这三人被解职处理。谁知这事儿还没处理完,麻烦又来了。
两个月后的8月21日,美国海军“约翰·S·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东部海域与利比里亚“阿尔尼克MC号”油轮发生碰撞,导致驱逐舰舰体一侧被撞出一个数米长的大洞,舰上的10名船员在事故中丧生,另有5名船员受伤。
据调查报告显示,凌晨5时19分左右,舰长阿尔弗雷多·桑切斯发现舵手维持不住军舰在繁忙航道中的稳定航向,于是安排另一名水手控制船速,而舵手则继续负责方向掌控。
可舵手对双人操作下的转向装置结构不熟悉,误以为失去了对船舵的控制,于是就当作问题向上汇报,指挥官随即下令减速,然而,刚刚接手操作的水手仅减速了两个后螺旋桨中的一个,导致军舰遭到重达3万吨的“阿尔尼克MC号”拦腰相撞。
碰撞瞬间,全舰人员都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一些水手误以为军舰搁浅或受到攻击,而远离碰撞位置的水手则将碰撞误以为地震,最靠近碰撞位置的水手则形容其如同爆炸一般。
而在舰桥上,则压根就没人清晰了解各自的职责、商船航线以及两船之间的相对速度,包括舰长和副舰长,都没接受过在类似情况下如何正确操控军舰的培训,两名指挥官因此被解职。
值得注意的是,“菲茨杰拉德”号和“约翰·S·麦凯恩”号这两艘军舰都隶属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
2019年,更是美海军“碰碰车”巅峰之年,2月份,“比林斯”号濒海战斗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港撞上了一艘加拿大名为“罗塞尔·德斯加涅斯”号的干散货船。
这次撞击造成了美舰右舷舰体受损,也致使加拿大货船上层建筑轻微受损,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同月,美国海军“莱特湾”号导弹巡洋舰同“罗伯特·皮尔里”号弹药补给船,在佛罗里达州外海发生了碰撞。
当时两艘军舰正伴随林肯号航母战斗群执行任务,补给船满载各种弹药,正在为“莱特湾”号导弹巡洋舰补充弹药。
在此过程中,补给船偏离航线,突然撞向了“莱特湾”号巡洋舰,事故直接造成弹药船水线以上20厘米处破损,而“莱特湾”号的直升机甲板被撞坏,本来检验航母战斗群作战能力的演习,结果出师未捷身先退。
别以为美军只撞小船,今年2月12日,苏伊士运河入口以北的海域,美军“杜鲁门”号航母的右舷尾部,被“MV Besiktas-M”的散货船狠狠撞了一下。
▲模拟此次事故发生时的想象图
事故虽然未造成严重损坏,但还是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特别是对于美国海军舰艇安全和作战准备方面能力的怀疑。
▲“杜鲁门”号航母公布的受损情况
一场场看似普通的海上碰撞,其实是这些国家海上管理和战备状态的缩影。
最后讲一个在西方国家非常火的美国笑话:
这是发生在1995年10月,加拿大纽芬兰海岸管理局人员与美国海军舰船的真实无线电通话抄本,美国海军总部在1995年10月10日首次公布通话记录。
美国海军:“请改变你的航向朝北15度以避免碰撞”
加拿大人员:“建议你改变你的航向朝南15度以避免碰撞”
美国海军:“这里是美国海军军舰舰长,我再说一次,改变你的航向”
加拿大人员:“不,我再说一次,改变你的航向”
美国海军:“这里是美国海军林肯号航空母舰,美国大西洋舰队第二大的军舰,我们与三艘驱逐舰、三艘巡洋舰及多艘支援舰同行,我要求你改变拟订航向朝北15度。我再说一次,朝北15度,否则我们将采取反制措施以确保本舰队安全”
加拿大人员:“这里是灯塔,你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