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应中国反制,翻译别稀里糊涂!
4月2日,“关税狂魔”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多国加征关税,不仅针对中国,也针对美国盟友。其中,中国被加征34%,欧盟则为20%。
4月4日,中国宣布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新华社)
对于中国的反制,特朗普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回应:
推文所有字母大写,且以感叹号结尾,仿佛在咆哮,这是特朗普社交推文的招牌风格。
然而,中文媒体对这句关键表态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不乏理解偏差。
在文刀君看来,翻译时最微妙的地方是对“the one thing”的处理。“the one thing”指代前面的“play it wrong(出错了招)”“panic(慌了)”,有国内中文媒体把后半句稀里糊涂地翻译为“这些关税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显然是会错了意。
另外,英文“the one thing”不等于“one of the things”,不是指随随便便的一件事,而是内含强调与特指(exclusivity),类似于“the essential th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因此,若译为“这是他们做不起的一件事”(法广中文网),在语气上有些欠缺;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星岛日报》在译文中都用了“最”一字,比较接近英文的语气:这是他们最承担不起的!
所谓“最承担不起的”,是照字面直译(can't afford to do),也有些不清不楚。倒是有中文媒体译得颇为透彻:这是最、最、最不能犯的错误!
三个“最”叠加,恰如特朗普的“咆哮风”。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备受欧美主流媒体批评,有人认为这是特朗普的任性妄为,有人认为这是作为谈判策略的权宜之计。然而,英国著名智库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指出,这不仅是谈判策略,更是特朗普政府重塑美国经济和全球秩序的长期布局,背后逻辑可归纳为两大核心批判:
首先,特朗普及其团队认为,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遭受不公平待遇。这“不公”既来自对手,也来自盟友(比如,美国对盟友提供安全保障,却未换来贸易上的“投桃报李”)。特朗普在白宫讲话中直言不讳:很多时候,朋友(friend)比敌人(foe)更差劲。
其次,特朗普及其团队坚信,贸易逆差是美国的毒瘤,导致财富外流以及制造业衰退。这种“极简叙事”在经济学界备受质疑,但在选民群体中却极具煽动力。
特朗普被美国媒体称为“populist”,深谙“populism(民粹主义)”话语之道。“populism”在英文中常常用在负面语境,某些欧美政客以“populist”自居,实则有“蛊惑民心(demagoguery)”之嫌。特朗普团队喜欢简单粗暴地强调贸易逆差,特别能迎合民众对以往贸易政策的不满。
在这一“长期愿景”视角下,我们再看特朗普的回应,中国的应对之道确实“最最最不能慌”,应以长期视角稳步拆解,免得被“咆哮风”带偏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