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联确有洽谈出售SKP,半年前开始
文 | 商观
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确认了北京华联正在洽谈出售奢侈品商场——SKP相关业务一事:“此事已经谈了半年以上,但目前所发布的内容细节都为外人猜测,具体内容还不便在官宣前发表意见。”
根据彭博社早前报道,北京华联和博裕资本正在就出售北京华联SKP百货公司进行谈判,北京华联SKP百货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SKP奢侈品百货商场。双方也在讨论出售SKP管理的商场物业。彭博社称,整个SKP业务的估值在40亿-50亿美元之间。
目前,北京华联在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开设了SKP商场,位于杭州的第五家SKP则在建设中。而除了经营奢侈品百货商场SKP外,北京华联还经营BHG大卖场、精品超市,以及购物中心商业地产业务。
单就SKP业务来看,其前身是北京华联集团与中国台湾新光三越在2005年共同成立的华联新光百货(北京)有限公司。2007年,首家旗舰店“新光天地”在北京开业。2011年,北京华联成为大股东。2012年6月,新光三越退出新光天地。2014年起,新光天地开始逐渐转为使用“北京SKP”的名称。2016年8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
北京华联还与SKP合作开发中端购物中心市场,以及潮流商业地产项目,如SKP-S、DT51和丽泽天地等。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商业地产资产是否也纳入进了这次出售洽谈的“资产包”内。
绯闻的另一端——博裕资本,成立于2010年,公开资料显示,博裕资本由江志成、中国平安前总经理张子欣、美国德太投资有限公司(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以及前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合伙人童小幪等人创办。目前管理总资产近100亿美元,专注大中华区私募股权投资。博裕资本一段时间来在中国地产领域有众多投资。
整体来说,就奢侈品百货市场业务来看,目前,这块业务主要面临以下几大挑战。
1、奢侈品消费,尤其是重奢的消费趋势与预期偏悲观。
根据早前一些市场数据,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7%至220亿元,北京SKP多年来一直“霸榜”中国百货商场销售“榜一”位置,是观测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景气程度与潮流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行业也整体不好。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北京华联之所以洽谈出售SKP,肯定是预期重奢市场未来不乐观,这是其中原因之一。
2、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尤其是对新客、年轻客流的竞争压力增大。
这包括:出境游市场的开放及恢复,去海外购买奢侈品增多将分流国内市场(分流老客);国内售卖奢侈品的渠道增多,去中心化趋势明显——人们不一定要到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商圈购买奢侈品了,甚至,社区型购物中心都在大量售卖轻奢品牌(抢夺新客);消费市场挤泡沫——人们的消费更趋理性,商务礼品市场相对过去更注重实际,会更多考虑“投入产出比”。
以及整个市场对现金流的渴望——居民存款一直在大幅增加,“存储现金”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奢侈品的消费,同时,也会影响到奢侈品的金融属性与二手保值变现能力,从而,一定程度影响到奢侈品,尤其是重奢的消费。
整体来说,奢侈品消费市场当下似乎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而只要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整个市场就将可能会迎来“去泡沫、挤泡沫”的痛苦调整期与整合期,早前,2024年12月,阿里巴巴已宣布以74亿元人民币价格将旗下高端百货资产——银泰百货出售给雅戈尔集团与银泰管理团队。
同时,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各大奢侈品品牌,尤其是重奢,都在减少卖场面积等,力图持续降低渠道成本。这也为奢侈品百货商场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3、年轻客流吸引力下降。
作为老牌百货公司,在新锐奢侈品销售渠道纷出情况下,表现出了对年轻客流吸引力下降,及距离感增大的情况,呈现出一定“老化”表现。
因此,SKP要持续发展,可能也需要为业务注入新血液。
4、回归主业。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北京华联出售SKP,也有可能是基于要回归主业考虑。
5、模式重,要变“轻”。
高端奢侈品百货商场,模式重、成本高、资金占用大、回报周期长,怎么盘活资产,在目前现金流为王的市场环境下,极为重要。
这可能也是北京华联洽谈出售SKP相关业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