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业绩的背后,李宁的底气与选择

 

500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2024年,欧洲杯、美洲杯、巴黎奥运会轮番上阵,各大体育赛事点燃了大众的运动热情,体育行业迎来了新生机。

但体育鞋服市场呈现出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需求端,消费者对运动休闲品牌的选择将更加分化;供给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新玩家不断涌现。

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李宁展现出相当的经营韧性。据3月28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李宁年营收为286.8亿元,同比增长3.9%;毛利同比增长6.0%至141.6亿元,毛利率提升到49.4%。

与此同时,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保持健康,经营现金流同比增长12.4%至52.7亿元,现金储备较年初净增20.6亿元至75亿元。

在国产运动用品市场里,李宁始终有着特殊性。从品牌来说,1990年创立的李宁,是率先做出品牌价值的那一个;从战略选择来说,只有李宁坚持“单品牌,多品类”的方式。

2024年,稳健业绩的背后,有怎样的逻辑支撑?

这是我们想在这份年报里寻找的。

01 践行单品牌是需要底气的

在运动消费市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大众对运动的关注度提升,“专业性”已经成为消费者下单的重要考量之一。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去年新上任的耐克CEO贺雁峰锐评自家品牌,“我们失去了对运动的痴迷”,并把“强化品牌运动属性的同时创新产品组合,丰富消费者体验”放在了战略首位。

而作为耐克的“反比”,高端户外品牌On昂跑则不断强调自己“专业”属性,并凭借独家缓震技术CloudTech、零重力外底的Cloud模型成功出圈,在竞争激烈的跑步赛道种崛起。

而李宁的稳健也基于同样的道理,“专业”是其一直在做的事情。

从研发投入上可见一斑。李宁近十年研发投入超过35亿元,其中,2024年,李宁研发投入增长9.3%,研发投入增速大于营收增速,这也让李宁的“科技”含量走在行业前列。

目前在技术上,李宁拥有六大独有科技,已构建包含中底、大底、鞋面、结构等四大维度的鞋科技平台,覆盖多种运动品类,这也构筑了其核心竞争力。

500

具体的表现形式以两组数据为证。

2024年搭载超䨻科技的实战篮球鞋ULTRALIGHT 2025在发布60天内售罄率超过85%。

500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李宁跑鞋核心IP全年量突破1060万双,李宁鞋类收入为143.0亿元,占营收比例为50%。

鞋类产品占比50%和千万级核心IP销量,足以证明李宁的运动科技转化能力已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这也是李宁始终践行单品牌的底气所在,无论是高于营收增速的研发投入增幅,还是对“专业性”的追求,除了表达了李宁对运动品牌的认知,也揭示了其坚持单品牌战略的底层逻辑——以技术厚度支撑品牌高度,用创新密度构筑市场护城河。

02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占领品类心智

消费产品有一个顶级荣誉——品牌即品类。最典型的比如可口可乐之于可乐,卫龙之于辣条、BBA之于豪华汽车。

当一个品牌做到品牌即品类,也意味着他在拓展新赛道时更容易占据消费者心智。以我们熟悉的lululemon为例,最早它的产品只针对瑜伽,牢牢占据瑜伽心智后,逐步在跑步、综训、男性市场拓展。

不过这并不容易。一方面,具备这种品牌力的玩家并不多;另一方面,单品牌的多品类打造也有技巧。这是李宁选择“单品牌,多品类”模式的底气。

李宁的优势在于,它较早的利用技术优势和专业资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力——李宁一度是唯一完成高端转型的国产鞋服品牌。同时早在十多年前,李宁就开始探索“多品类”模式。

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李宁得以品类迁移的主要策略。

第一个能力,继续用科技强化专业品类形象。

比如户外,户外鞋服的用户大多是高认知用户,他们笃信专业技术,并且愿意为之付费:Gore-Tex、CORDURA等面料IP能够显著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当李宁要进入户外领域,首先就以科技为抓手。去年,他们就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防暴雨双透纳米科技”,推动中国户外装备面料创新。

第二个能力,借用专业运动资源,强化品牌及品类认知。

首先是赛事赞助。2025-2028年,李宁品牌于2025-2028年再度成为中国奥委会(COC)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合作伙伴,李宁还连续24年成为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赞助方,与中国跳水队、中国射击队的合作均已超过了30年。

在其他顶级专业运动赛事和运动员布局方面,李宁也是早有规划。

以跑步为例,李宁赞助无锡马拉松、深圳马拉松,2025年3月成为北京半程马拉松赛事官方战略合作伙伴。2024年,李宁专业跑步产品助力国内外运动员夺得66个马拉松及越野赛冠军,以及助力无锡马拉松成为2024年度单场“破三”人数赛事全球前五,中国第一。

这也是李宁做多品类的巨大优势之一,对顶级运动资源和运动资源的加大投入,带动消费者对李宁品牌和李宁产品、李宁品类专业认知度的提升,从而给品牌带来增长。

第三个能力,李宁对于运动这个大品类的理解能力、产品研发开发能力、品控和渠道运营能力等等。

李宁本人在采访中分享过,做李宁品牌的初心,是希望能够真正走进运动当中去,而不是只是一个空挂的运动概念,因此能够深耕品类,找到方向。

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分享“我很有自信地说,李宁的每一双专业篮球鞋都可以打职业联赛,不是像一双篮球鞋,而是可以打职业联赛的篮球鞋。”

所以多年来,除了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李宁与韦德携手13年合作,与CBA也有长达13年的合作,创造顶级职业运动员需要的篮球鞋,了解体育用品如何更好参与赛事发展等等。甚至推动行业的发展,比如持续加大对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的投入等等。

500

“技术”、“专业”、“行业推动者”,这不仅构筑了品牌价值的护城河,也验证了“专业即品牌”的商业辩证法。

从结果来看,“单品牌、多品类”的策略正在成为李宁重要的增长动力。

财报显示,2024年,李宁围绕跑步、篮球、综训、羽毛球、乒乓球和运动生活六大核心品类,实现综合品类深入经营,李宁跑步、篮球、综训三大品类流水占比达到64%。

另外,羽毛球业务收入同比显著增长,兵乓球行业也构筑了行业壁垒,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在户外、网球也已经完成品类搭建。

这也一定程度上帮助李宁,即便面临市场调整,也能保持稳健向前。

03 写在最后

毫不夸张地说,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国消费者对健康和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市场充满活力,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产品牌都对中国体育消费市场虎视眈眈。

这无异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对于本土体育品牌们而言,防守和进攻同样重要。

选择稳健的李宁,也强调了稳健不意味着保守。就像钱炜(李宁集团联席CEO)所说,“该攻的攻、该控的控、该调的调。”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