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美国制造业回流?该留谁在华尔街喝咖啡,又该让谁去打螺丝?!

尽管吸着生产线散发出来的阵阵恶臭,但一想到领完这个月的工资,又能带着一妻三娃一狗到加勒比海滩度假,整个人又幸福了。

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底特律汽车工人的杰克普通而充实的一天。

500

1

制造业外流,只留下“乡下人的悲歌”

彼时,美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的60%,消化了全国30%的劳动力,第二产业贡献了GDP的28%。电影《美国往事》里,工会在街头游行争取权益的镜头,正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缩影。

然而如今,美国制造业仅占全球17%,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跌至10%,制造业就业人口不足总劳动力的8%。铁锈带红脖子们再次发力,又把特朗普送上了总统宝座。

废弃工厂锈迹斑斑,俄亥俄州的年轻人将失业归咎于“中国抢走工作”,却忘了自家产业空心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去工业化”政策——那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吹到太平洋彼岸。

500

这种衰落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病症:吸着叶子的青年在废弃仓库里躺平,LGBT议题占据媒体头条,精英阶层用文化战争转移民众对贫富分化的怒火,假惺惺地讨论什么更能“拯救美国”。

这一幕幕令人绝望的场景,就出现在美国副总统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里。

2

制造业外流的根源,藏在全球化信仰的裂缝

美国曾天真地认为,只要让资金、商品、价值观在全球自由流动,就能用巨无霸和可口可乐“感化世界”,顺便赚取超额利润。

但剧本走向了反面: 202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21%;而同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为1.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显然,中国制造已无人可挡。

500

美国资本在华赚得盆满钵满,本土工厂却接连倒闭。新任国务卿鲁比奥近期也在反思:“我们教会了世界流水线生产,却忘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为挽回颓势,美国祭出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组合拳。特朗普2018年对华加征关税如同经济核弹,即便拜登也在延续他的关税政策;2025年特朗普2.0时代,25%的汽车关税和“对等关税”政策再度出击。

法案方面,《通胀削减法》用税收抵免逼车企“去中国化”,台积电被半哄半逼赴亚利桑那州建厂,结果发现当地连合格的芯片技工都凑不齐。

更魔幻的是,马斯克一边看着特斯拉股价腰斩,一边高调宣布“两年内美国产能翻倍”,只为配合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人设。

500

3

这场轰轰烈烈的“再工业化”运动,很可能沦为一场代价高昂的幻觉

首先,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比预想中顽固。

华尔街早已习惯用金融衍生品收割全球,让资本回流到脏兮兮的车间?这无异于让银行家改行拧螺丝。桥水基金达利欧直言:“制造业回流需要两代人努力,而美国连一代人的耐心都没有。”更何况,美股若因实业抽血而崩盘,华尔街第一个掀桌子。

其次,全球权力格局的悖论在此显现。

美国靠美元霸权和国际分工当“世界警察”,若真把iPhone生产线搬回得州,东亚盟友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将骤减,地缘影响力必然缩水。这就像赌场老板突然下场和顾客抢筹码,生意还怎么做?还怎么用大棒对全世界指手画脚?

500

更现实的障碍是成本。

现在,美国工人时薪已高达中国工人的6倍,快乐教育已培养不出足够的技术蓝领,连高级码农都要看中国和印度的脸色。即便强推自动化,特斯拉的得州工厂仍因供应链断裂频频停产,毕竟重建一条产业链,比说服国会打钱难多了。

最后,地理劣势更是致命伤。

当中国珠三角工厂上午接到欧洲订单、下午就能装船时,美国中西部工厂还在计算穿越落基山脉的运费和巴拿马运河的拥堵成本。全球化数十年形成的产业链,已经不是特朗普吓唬一下,就能够重构。

实际上,就算特朗普大力出奇迹,美国的制造业真的回流了,美国也要脱层皮:工人薪资必须降到越南水平才能维持竞争力,消费主义撑起的GDP会崩塌,更别提“实业救国”之后,全体美国人赖以生存的美股一蹶不振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广东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