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看预告】花木兰首款预告出了,情绪逐渐恢复稳定

和许多人一样,我昨天晚上辗转反侧,不停地刷着各种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就是在等迪士尼的《花木兰》首款预告片放出,看一看这个迪士尼史上最成功的IP之一的电影版大致会是什么样子,美国人镜头里的刘亦菲是否依然是我们预想中那种“英姿飒爽又清丽逼人”的样子。(之前在网上有人号称内部看过样片的爆料说,刘亦菲的造型在里面难以让中国人接受)

 说实话,我对于《花木兰》的预判和感官经历了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的过程:一开始,花木兰定刘亦菲确实是让我意外和惊喜的——这不关乎刘亦菲的能力问题,而是关乎迪士尼的态度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年根据预告片猜测成片质量基本上八九不离十的原因——如果从服装道具和场景中看到制作方花了精力来考究,至少他们想好好把电影做好的态度在这里——态度端正了,电影再差也崩不到哪里去。

500

 而选择刘亦菲作为《花木兰》的主演,迪士尼最成功的“中国公主”IP,就充分证明力迪士尼有这个诚意好好讲中国故事(又名:讨好中国观众)。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次它真正找了一个中国漂亮姑娘,按照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真正的秀丽美人,而不是固执地坚持自己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在经典的动画版《花木兰》中,美国人依然坚持用这样的刻板印象来刻画“木兰”的外貌,让我们觉得她更像来自与中国海南而不是中国北方。

500

其实,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不同”,其实真不是这样,欧美人也觉得刘亦菲比那些凤目高调的“中国娃娃”来得漂亮,在各类欧美的反馈中几乎是零差评。这一次,制作方也懂得放下自己的偏见和高傲,不是让中国人努力适应所谓“高级脸”,而是选择一个真正让中国观众觉得舒服和愉悦的女明星了。

 但是随着刘亦菲公布了定妆照之后,一些列流出的信息让我头顶不停地闪烁着黑人问号——似乎迪士尼选择了对原版动画的剧情进行魔改。动画版的大反派是匈奴单于,男主是李翔将军,故事是比较符合《木兰辞》记载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和战友们打败匈奴单于、救出皇帝,获得荣誉和爱情的故事。我甚至一度觉得有点感动,在于中国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终于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电影里并且堂堂正正出演反派,君不见在我们自己的影视剧中,连突厥、匈奴的大名都不敢报出来。

 然而,新流出的人物设定反派居然成为了由巩俐饰演的女巫。女巫?女巫???你是在演白雪公主吗?我匈奴大单于呢?难道中国特色的政治正确也吹进了好莱坞,要从历史改玄幻了吗?然后又选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众脸华裔小哥男主?哦?他不是李翔?那李翔谁演?诶,没有李翔?那这个小哥是谁?战友路人甲!哦,欸???那这个故事到底究竟要怎么编下去呢?

 以上就是我当时真实的心态,包括很多来自美国的同龄人,特别是女孩子,木兰是陪伴他们成长,给与他们很大影响力的女英雄,他们对于木兰的真人化也是万分期待的,然而当他们得知里面莫名其妙多出一个“女巫”的时候,也无一例外都是黑人问号脸。当时的我对于这版特别不看好,觉得很有可能被美国人自以为是地拍成了一部奇葩片。

500

 但是当第一版预告出来之后,我情绪逐渐稳定:嗯,还好还好,比想象中的好多了。

 首先,刘亦菲的美貌并没有如很多人恶意猜想的那样在好莱坞的一顿折腾中崩掉,或者强行折腾成凤眼的中国娃娃,相反在洗尽铅华中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刘亦菲的美貌。哈哈,我知道你们要吐槽这张照片:

500

今天这张照片和福建土楼成为了最大的两个槽点。但是我还是要挽一下尊,这个场景是木兰被逼去媒婆那里相亲的场景,这种夸张的妆容并非要表现他们想象中北朝女子的日常妆容,而是刻意用这种夸张甚至丑化的效果来体现对那种“找个好婆家体面嫁人是女子能给家族带来的最大荣耀”束缚女子才智和勇气的旧道德的批判——木兰被画成了一个艳俗而滑稽的人偶,接受媒婆的挑选,这不是那个真正的、美丽的自己。而后面木兰一身戎装,征战沙场、飞檐走壁时的面庞就无比漂亮,这种漂亮拿捏得很好,不是那种灰头土脸,也不是如很多抗日神剧那样妆容一丝不苟的“女八路”,而是一种全方位的自然的漂亮。

500

这个看似无妆的“素颜”妆容,好莱坞的化妆师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

这个预告片最让我放心的一点是消除了之前我对剧情的疑虑。基本上如果是原版动画的粉丝,看着这个预告片会发现对于动画情节是高度还原的,还原到看到画面可以自己脑补出动画对应的情节,服化道也对一般观众来说也是很友好的,匈奴大单于也没有掉线,木兰的身姿和武术动作也是相当潇洒,看着就有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作为一部预告片来说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500

其实,《花木兰》动画版的剧本在迪士尼众多原创动画剧本中可以说是巅峰的存在,剧情的节奏、情节的设置、主旨的诠释,连最近几年大火的《冰雪奇缘》都难以望其项背,只要跟着动画的节奏和请节奏,哪怕只是卖一个情怀,都足以让老粉感动,让新粉入坑。

当然,今天对于这个预告片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的吐槽有很多,比如说什么妆容不对啦、铠甲不对啦、地理常识不对啦(北朝人花木兰住在福建的土楼围屋里)、屋内陈设不对啦,用本土文化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这个美国人拍的中国故事。其实这种质疑并不难猜到,当年动画版花木兰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的主流舆论和文化人都是相当不屑的,你想想,那个时候的人哪能接受什么匈奴单于潜入长安绑架皇帝,哪能结束结尾全家列祖列宗在宗祠里打架子鼓玩摇滚,哪能接受花家的老奶奶对木兰说:“你还该带个男人回来”……美国那边的华人更搞笑,他们写信抗议:“花木兰怎么穿得像日本人,中国人不应该是长跑马褂吗?”

 但是客观地说,虽然从美工上依然可以看得出美国人分不清中国日本的老毛病,以及朝代大混搭的感觉,但这次的美术还是下了功夫的,至少比动画版更多了点贴合朝代的意思。况且这种服化道的“符合历史”恐怕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整明白过,比如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清宫剧对于清朝人的服装发型,后宫装束的表现是正确的,清朝还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更不要说那些更远的朝代的影视作品了。最近出了部《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像那么回事了,我们有好好珍惜吗,并没有,懂的人继续吹毛求疵地挑剔,不懂的人继续麻木地无视,中间一部分爱好者大力追捧却也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而已。为什么到了花木兰我们就觉得可以有资格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美国人呢?

 围绕着《花木兰》,其实中美两国的观众存在一个认知上的错位,花木兰不是美国人为中国拍的中国历史剧,而是一个改编自中国传说的原创迪士尼童话故事。在中国,我们说到花木兰就想到“木兰辞”,想到古代传说;而在美国,说到木兰,人们想到的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励志故事——她在一代美国女孩的成长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制片方也很聪明地“对口宣传”,对于华人,就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忠、勇、孝,而更广义上,花木兰在美国的意义是:女性突破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用于在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为英雄,成为亲人的骄傲。如今女权主义席卷西方社会,但在二十多年前,木兰所代表的女性觉醒和自我解放和实现的精神在迪士尼公主中也算是首开先河——在暴风骤雨之夜,木兰坚定地打开宗祠大门,在列祖列宗面前拔出长剑,斩断长发,换上男装,骑上骏马冲出家门,走上人生未知的征程的画面至今回忆在脑海依然如过电般让人感动和振奋。

 因此,花木兰这个传说人物在迪士尼这个土壤中再次绽放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动画的成功不仅是迪士尼最后一部伟大的2D动画,用一座高峰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且开启了全新的“公主时代”,而这一波迪士尼的真人版公主系列红利圈钱电影也逐渐接近尾声,从目前看来,还是值得各位买好爆米花,支持一波的。

 

500

站务

全部专栏